当前位置:主页 > 基础医学 > 文章内容

叶足虫--第一节 溶组织内阿米巴(3)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2-11-01 19:08浏览:

 2.免疫诊断 由于阿米巴病的病原查诊容易漏检与误诊,免疫学诊断虽属间接的辅诊手段,却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自60年代阿米巴无共生物培养建立和特异单克隆抗体问世后,提供了溶组织内阿米巴纯抗原和优质工具抗体,国内外陆续发展了多种免疫诊断方法。近年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各种改良法应用较多。大体上,特异循环抗体的检测在肝脓肿患者的检出率可高达95%~100%,侵袭型肠病患者85%~95%,而无症状带虫者仅10%~40%,滴度视病情可不一致,但脓肿大者多为高滴度。因此血清学诊断仅对急性发病患者有较大的辅助诊断价值,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中,人群抗体滴度的消长水平可提示地区发病情况。单克隆抗体和DNA探针杂交技术的应用为探测宿主血液和排泄物中的病原物质提供了特异、灵敏并能抗干扰的示踪工具。应用单克隆抗体检测粪便、脓液内虫源抗原及DNA探针鉴定粪内虫种均已见有报告。

  流行病学

  阿米巴病呈世界性分布,全球高发地区位于墨西哥、南美洲东部、东南亚,西非等,地处北纬10°至南纬10°之间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平均感染率在20%以上,个别地区如埃及可达57%~87%。据报告,我国近年的人群感染率在0.7%~2.17%之间,大多见于经济条件、卫生状况、生活环境较差的地区,农村高于城市。随着改革形势的推进,我国全民的生活卫生水平有所提高,除个别边远地区外,典型的急性阿米巴病例已属少见,多数为散在分布的迁延型患者或带虫者。目前,我国的肠阿米巴病发病率低于肝脓肿的发病率。在欧美则高发人群主要为男性同性恋者和旅游者。在全球近5亿感染者中,侵袭型的发病患者约占10%,肠阿米巴病的发病率为阿米巴肝脓肿的5~50倍,后者的病死率为2%~10%,爆发性阿米巴肠炎则高达70%,估计每年死亡人数仅次于疟疾和血吸虫病,列为世界上死于寄生虫病的第三位。

  阿米巴病的传染源主要为粪便里持续有包囊排出的带虫者。包囊在外环境具较强的生存力,在潮湿低温环境可存活12天以上,水中可活9~30天,但以干燥、高温和化学药品的抗力不强,却可无损伤地通过蝇或蟑螂的消化道。阿米巴滋养体在体外极易死亡,无传播作用。溶组织内阿米巴没有重要的保虫宿主,人群的感染主要通过人际经口传染,主要传播环节是被含有包囊的粪便污染的水源。居民点的水源被污染常酿成该地区的爆发流行和异乎寻常的高感染率;其次是手指、食物或用具的被污染;卫生习惯不良的带虫者是危险的传染源,蝇及蟑螂等昆虫也能对包囊起一定的传播作用。由于缺乏有效的获得性免疫,患过阿米巴病的人仍是易感者。易感性与性别,年龄无相关性,流行统计中的男性高发现象,多与生活习惯和职业等因素有关。

  防治原则

  根据溶组织内阿米巴须通过宿主粪便排出的大量包囊污染水源食物而传播的特点,其防治措施应侧重于几个方面:

  1.查治病人和带虫者以控制传染源,特别要发现和治疗从事饮食工作的包囊携带者及慢性患者,必要时应予鉴别虫种,决定治疗对策。抗虫治疗目前以甲硝咪唑(灭滴灵metronidazole)为急性阿米巴病(包括不同部位的脓肿)的首选药物,口服吸收良好,副作用少,但到达结肠浓度偏低,单纯用于治疗带虫者的效果并不理想。根治肠阿米巴病应配伍用喹碘方(chiniofon)、碘氯羟喹(vioform)等对肠腔型阿米巴有效的喹啉类药物。氯喹亦为治疗肠外阿米巴病的有效药物。中药鸦胆子仁、大蒜素、白头翁等也有一定疗效,且副作用小。

  2.管理粪便,保护水源为切断阿米巴病传播途径的主要环节。因地制宜进行粪便无害化处理,杀灭其中包囊,并严密防止粪便污染水源,应是防制阿米巴病的关键措施。

  3.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养成良好个人习惯,消灭害虫,搞好环境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均属保护易感人群的有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