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基础医学 > 文章内容

T细胞(3)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2-11-01 19:07浏览:

 1.TC细胞 杀伤T细胞(TC)其分子表型为CD2+、CD3+、CD4+、CD8+。其TCRαβ只能识别自己MHCⅠ类分子与抗原肽片段结合的复合分子,所以是MHCⅠ类分子限制性。TC细胞主要识别存在于靶细胞表面上的MHCⅠ类分子与抗原结合的复合物,如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或癌细胞等。因此,TC效应细胞与抗原病毒免疫、抗肿瘤免疫以及对移植物的移植排斥反应有关。

表8-4 人TH1及TH2特性
 特性 TH1 TH2 细胞因子     IL-2 + ± IFN-γ- + - IL-4 - + IL-5 - + 辅助功能     IgG/IgA/IgM产生  + ++ IgE产生 - + 细胞毒性 + - 抗原反应性     TT.PPD + - 变应原 - +
  注:TT,破伤风类毒素;PPD:纯化结核菌素

  2.Ts细胞 Ts细胞是一类与TH细胞和Tc细胞性质不同的淋巴细胞。Ts细胞是美国学者Gershon于70年代在小鼠体内证明它的存在。他是给小鼠经静脉注射大剂量抗原(羊红细胞)则小鼠呈现不应答状态即耐受状态。如果把这种耐受小鼠的淋巴细胞,注入正常同基因小鼠同素小鼠体内,可抑制其抗体产生。其后证明这种具有抑制作用的淋巴细胞是Thy-1+T细胞,故称这种细胞为Ts细胞。

  现已证明,人Ts细胞的分子表型与Tc相同,也是CD2+、CD3+、CD4+、CD8+。它的功能是抑制免疫应答的活化期。Ts细胞的抑制作用是通过它所分泌的抑制因子(TSF)介导的,其作用的靶细胞是抗原特异的TH和或B细胞。

  Ts细胞可发挥两种重要作用,首先它对在胸腺内不能形成自身耐受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克隆有抑制作用,同时它对非已抗原透发的免疫应答也有抑制作用。实验证明,Ts细胞功能变化是引起各种免疫功能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对Ts细胞的研究进展缓慢,尚有许多疑问有待解决。这主要是因为尚不能获得较大量的纯化Ts细胞,对建立稳定的Ts细胞克隆以及建立具有特异抑制活性的Ts杂交瘤均未获成功。因此,对Ts细胞的一些基本问题,如Ts细胞抗原识别受体(TCR)的性质及其分泌的抑制因子(TSF)的特性等问题,均有待明确。故目前尚不能描述它们的分子结构及作用方式。

  Ts细胞是否是一种独立的T细胞功能亚类,学者间还存在很大争论,今后必需证明它的TCR性质和找出其独特的表面标志,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四)CD45RA与CD45ROT细胞

  近年应用单克隆抗体发现一组新的细胞膜表面分子,命名为CD45分子。它可广泛存在于造血系细胞膜表面,故也称之为白细胞共同抗原(leukocyte common antigen,LCA),分子量约为200KD的糖蛋白分子。根据其胞外区表位的不同已发现有6种异构体分子,在人已鉴定出3种异构体分子,即CD45RA、CD45RB和CD45RO。应用这种异构体分子可将T细胞分为二个新亚群。凡未经抗原刺激的T细胞可称之为原始T细胞(naive t cell,Tn)为CD45RA+T细胞群,而经抗原刺激分化为记忆T细胞(memory T cell,Tm)为CD45RO+细胞群,二群T细胞功能特性不同(表8-5)。

表8-5 Tn与Tm特性
 特性 Tn Tm CD45 CD45RA CD45RO 归巢受休表达 高水平 低水平 粘附分子表达 低水平 高水平 再循环 血流→淋巴组织 直接移行至抗原部位 寿命 短(数目) 长(数月) 再次抗原刺激 - +++
  T细胞可随血流及淋巴分布于体内各部位,在正常情况下,T细胞在周围组织中的数目是相对稳定的。如在胸导管淋巴液中可占90%,在脾中约占30%,淋巴节中约占75%,末梢血中可占60%~80%。CD4+和CD8+细胞的比例,在周围各组织中大致相同,即CD4+约占60%,CD8+约占30%。CD8+的比值在正常人约为2,若其比值<1.0或>2.0可视调节细胞(TH/TS)比例异常,与临床一些疾病相关。可应用抗各种表型抗原的单克隆抗体检测全T细胞的数量及其亚类((TH/TS)的比值,常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三、T细胞在胸腺内的发育

  在一个体内能特异识别各种抗原的T细胞总数称之为T细胞库(T cell repertoire),成熟的T细胞库具有二种基本特性。其一为T细胞识别抗原是MHC限制性的,即每一个体的T细胞只能识别与其自身MHC分子结合的异种抗原分子。另一特性为T细胞库对自己抗原是耐受性的,即每一个体的T细胞不能单独识别自己MHC分子或是与之结合的自己抗原分子,即所谓自身耐受现象。

  如果不能维持自身耐受,将导致发生抗自己组织抗原的免疫应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所以了解成熟T细胞库是如何发育形成的,不仅对了解T细胞特异性的产生是重要的,而且有助于揭示自身免疫病的致病机制。

  胸腺是T细胞发育成熟的主要部位,故称之为中枢免疫器官。胸腺微环境为T细胞发育分化创造了条件。对T细胞发育细胞发育分化的研究主要是在小鼠体内进行的,并由此推论至人类。

  (一)胸腺微环境

  胸腺微环境主要由胸腺基质细胞(thymic stroma cell,TSC)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和细胞因子等组成。当T祖细胞(pro-T)自胚肝或骨髓进入胸腺后,在胸腺微环境作用下,可诱导其发育分化。在其分化成熟过程中,可先后发生各种分化抗原的表达,各种细胞受体的表达,并通过正和负选择过程,最终形成T细胞库。最后成熟T细胞被迁移出胸腺,并定居于周围淋巴器官,参于淋巴细胞再循环,可分布于全身组织等一系列复杂过程。

  1.胸腺基质细胞胸腺基质细胞可包括起源于胸腺胚基内胚层的上皮细胞和来源于骨髓的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纤维母细胞、网织细胞和肥大细胞等。在基质细胞中以上皮细胞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可分为皮质上皮细胞和髓质上皮细胞。它们在T细胞分化不同阶段都起重要作用,上皮细胞主要与正选择过程相关,而巨噬细胞等则与负选择过程相关。

  2.细胞外基质 T细胞在胸腺内的发育是由皮质向髓质移行的过程中完成的。在此过程发育中的T细胞即胸腺细胞需与胸腺基质细胞直接相互接触,或是通过细胞外基质介导二种细胞间接触,因此ECM在T细胞的分化发育中也起重要作用。现已确定的细胞外基质有胶原蛋白(collegen),网状纤维、葡糖胺以及一些糖蛋白如纤维粘连素(fibronectin,FN),层粘连蛋白(laminin,LN)等。

  3.细胞因子胸腺细胞和胸腺基质细胞都能分泌细胞因子,并都有一些细胞因子受体,可相互调节胸腺细胞与胸腺基质细胞的分化发育和维持胸腺微环境的稳定(表8-6)。

表8-6 胸腺细胞和上皮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及受体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受体   胸腺细胞 上皮细胞 胸腺细胞 上皮细胞 IL-1 + + + + IL-2 + - + + IL-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