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基础医学 > 文章内容

肿瘤发生中的遗传因素(3)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2-11-01 19:05浏览:

肿瘤与染色体不稳定之间有某种联系,这一类疾病称为染色体不稳定综合征,现择要介绍几种。

  1.Fancon 贫血 Fanconi贫血(Fanconi’s anemia)是一种儿童期的骨髓疾病,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故又称为先天性血细胞减少症(congential pancytopenia)。患者有贫血、易疲乏、易出血和感染等症状,并常伴有先天畸形,尤其是大拇指或桡骨发育不良(或缺如),以及皮肤色素沉着等。患者的染色体自发断裂率明显增高,单体断裂、裂隙等染色单体畸变很多,双着丝粒体、断片、核内复制也很常见(图9-3)。约10%患者转变为白血病(主要是粒单型),且死于白血病者比正常人群高约20倍。

  2.Bloom综合征 Bloom综合征(Bloom’s syndrome)多见于东欧犹太人的后裔。患者身材矮小,对日光敏感,故面部常有微血管扩张性红斑。患者外周血培养细胞有各种类型的染色体畸变和单体畸变,包括许多对称的四射体,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率也比正常人高10倍。本病患者易患肿瘤i或白血病。

图9-3 Fanconi贫血的异常染色体a示单位断裂;b示非同源染色体断裂后交换

  3.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 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ataxia telangiectasia,AT)为一种多见于儿童期的染色体隐性 遗传病。1岁左右即可发病,表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6岁后眼和面、颈部出现瘤样小血管扩张。由于常有免疫缺陷,患者常死于感染性疾病。AT患者也有较多的染色体断裂。染色体畸变是非随机的,但常见有14/14易位或其它涉及14号染色体的改变。此外,B、D及G组的染色体重排也比较常见。患者的细胞对X线也特别敏感,其DNA修复能力明显下降。AT患者易患各种肿瘤,在45岁之前其患肿瘤的人数比正常人群增加3倍,主要是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网织细胞肉瘤等。人群中大约有1%AT的杂合子,他们占45岁以前死于肿瘤患者的5%。

  4.着色性干皮病 着色性干皮病(xeroderma pigmentosum)患者皮肤对紫外线特别敏感,易出现多个的皮疹和色素沉着(图9-4)。患者染色体自发断裂率虽然没有增高。但在紫外线照射后明显上升,细胞也很容易死亡,存活下来的细胞由于DNA修复酶的缺陷而不能正常修复,常导致血管瘤、基底细胞癌等肿瘤发生。

图9-4 着色性干皮病患者

  五、 肿瘤的遗传易感性

  以上列举的许多事实都说明肿瘤发病中遗传因素的存在,因此肿瘤可以认为是基因染色体异常引起的疾病,其中一些遗传性肿瘤按照经典的孟德尔方式传递,但在更多情况下遗传的只是肿瘤的易感性,即易感基因,在个体易感染状态下如再发生体细胞突变,突变细胞就容易转化为肿瘤细胞。

  个体的肿瘤遗传易感性是由特定的基因-染色体组合决定的。虽然对这些“易感基因(predisposing genes)”及其如何发挥作用了解得还不很清楚,但有一些事例表明它们可能通过生化的、免疫的和细胞分裂的机制促进肿瘤发生。

  1.酶活性异常酶活性的改变可以影响致癌化合物在体内的代谢和灭活,例如芳烃羟化酶(arylhydrocarbon hydroxylase,AHH)它能在体内活化许多致癌的多环芳烃,包括从吸烟获得的各种芳烃,从而促进癌的发生。这种酶的可诱导性在人群中呈多态性,并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参阅第八章);另一方面酶的缺乏也可以导致对肿瘤的易感状态,例如着色性干皮病患者易患皮肤癌,这是由于DNA修复酶的缺陷导致细胞恶性变。

  2.遗传性免疫缺陷 机休正常的免疫监视(immuune surveillance)系统不仅能抵御外来抗原的侵入,同时也能识别成为“异已”的突变细胞并加以排斥,免疫缺陷能使突变细胞得以逃脱这种监视而发展成为肿瘤。许多免疫缺陷患者都有易患肿瘤的倾向,例如无丙球蛋白血症(Bruton型)患者易患白血病和淋巴系统肿瘤等。

  3.染色体病 先天愚型患者急性白血病的发病率比正常人群高15-18倍。这两种疾病可能有共同的发病机制,即细胞分裂机制的紊乱。此外,Klinefelter综合征患者易患男性乳腺癌;一些两性畸形患者中(主要是表型女性而有XY核型者),由发育不全的性腺(睾丸的残留组织)也易发生精原细胞瘤和性母细胞瘤。

  现今已知至少有200余种单基因决定的性状或疾病具有不同程度的易患肿瘤的倾向,这类疾病可称为遗传性癌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