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1-01 19:05浏览:
次
图4-23 苯现氨酸代谢及有关的 遗传性酶病的发病机理
苯酮尿症(phenylketouria,PKU)可作为实例。本病以智能发育不全为主要特征,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群体发病率约1/16000,由苯丙氨酸羟化酶(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PAH)遗传性缺乏引起。现已知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定位于12q24.1,此基因全长约90kb,含13个外显子,在中国人中已发现10余种点突变,这是造成酶活性缺乏的原因。
典型PKU患儿出生时,外貌正常,约至3-4个月时,渐出现智能发育不全,患儿步伐小,姿似猿猴,肌张力增高,易激动,甚至惊厥,90%以上患者毛发发黄,肤白,甚至虹膜呈黄色(白种人呈蓝色)。此外,患儿尿和汗有一种特殊的腐臭。
正常人苯丙氨酸在体内主要通过PAH的作用转变成为酪氨酸,继而生成黑色素(图4-23)。PAH主要存在于肝中,它的作用需要辅因子四氢生物蝶啶(BH4),如果PAH缺乏(活性<1/10)可阻断苯丙氨酸转化为酪氨酸,即产生典型的苯酮尿症。酶活性部分缺乏,可导致轻度高苯丙氨酸血症(hyperphenylalaninemia)。
典型PKU患者,由于肝内PAH几乎完全缺如,致血清苯丙氨酸增高(正常人1-3mg%,患者可达50-100mg%)。过多的苯丙氨酸通过转氨酶作用生成苯丙酮酸,再经氧化.脱羧产生苯乳酸.苯乙酸等异常产物,由尿和汗液排出,致患儿的尿和汗呈特殊的腐臭。可能由于旁路产物抑制了脑组织内L-谷氨酸羧酶,使谷氨酸脱羧基生成γ-氨基丁酸减少,而后者对脑细胞的发育及功能起重要作用。也有人认为苯现氨酸和旁路产物可影响5-羟色胺的生成,而影响脑功能。由于正常产物酪氨酸是黑色素前体,所以酪酸不足加之旁路产物可以抑制酷氨酸酶,使患者皮肤毛发及眼血管膜色素减少,因而色泽都较浅。
(5)酶缺乏致反馈抑制减弱引起的疾病:有些代谢过程中,某些代谢产物对整个反应过程具有反馈调节作用。因此,某种酶的遗传性缺陷,使该代谢产物减少,致反馈调节功能失调。自毁容貌综合征可作为实例。处毁容貌综合征亦称Lesch-Nyhan综合征(Lesch-Nyhan syndrome,LNS),是由于遗传性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ypoxanthine-guanine-phosphoribosyl transferase,HGPRT)缺乏所引起。本病的特征是智力发育不全、舞蹈样动作和强迫性自残行为,并伴有高尿酸血症、尿酸尿、血尿、尿道结石和痛风。患者可活至20余岁,多死于感染和肾功能衰竭。
LNS呈X连锁隐性遗传,患者均为男性(半合子)。现知HGPRT定位于Xp26-q27.2,其发病率约为1/380000。
正常时,HGPRT的功能是将次黄嘌呤转变为次黄苷酸(((即IMP,肌苷酸),将鸟嘌呤转为鸟苷酸(GMP),鸟苷酸及腺苷酸可以反馈抑制磷酸核糖焦磷酸(PRRR)合成1-氨基-5-磷酸核糖,从而控制IMP的自发合成速度(图4-24)。这一过程,HGPRT的催化起到反馈抑制作用。当HGPRT缺乏时,这一反馈抑制作用减弱或消失,IMP和GMP生成量大为减少,嘌呤合成速度就大大增快,致使患者体液内的尿酸浓度增高,出现高尿酸血症和尿酸尿。经典型患者无HGPRT活性。酶仅部分缺乏时,患者往往出现痛风而无LNS症状。
图4-24 HGPRT缺乏导致Lesch-Nyhan综合征
5-PR-1-amine:-1氨基-5-磷酸核糖;
PRPP-Sym:磷酸核糖焦磷酸全盛酶;
虚线:反馈抑制
(6)维生素依赖性遗传病:这是由于基因突变改变了某种酶蛋白,使之与辅酶的相互作用受到损害引起该酶活性降低。这类辅酶多数为维生素,故称为维生素反应性遗传病(vitam-in-responsive hereditary disorders)。例如,在体内,吡多醇-5-磷酸(PLP)是维生素B6的活性形式,它是多种酶蛋白的一种辅酶,因此,某些酶蛋白基因的突变能引起多种 遗传性代谢病(图4-25)。例如谷氨酸脱羧酶基因的突变致使酶蛋白和PLP的相互作用受损,将导致γ-氨基丁酸缺乏和痉挛。胱硫醚合成酶基因突变使酶蛋白与PLP的结合部位发生改变而导致胱硫醚尿症。胱硫醚合成酶的缺乏可导致同型胱氨酸尿症。
图4-25 吡多醇-5-磷酸(PLP)作为多种酶的辅酶形式示意图
(7)多种酶缺陷引起的疾病: 有些遗传性代谢缺陷,在某一患者不只一种酶缺陷。例如先天性蔗糖不耐受症(congenital sucrose intolerance),患者其异麦芽糖酶和蔗糖酶都缺乏,而枫糖尿症(maple syrup urine disease)病人体内则同时缺乏缬氨酸脱羧酶.亮氨酸脱羧酥酶和异亮氨酸脱羧酶。这种现象可作如下解释:①有缺陷的几种酶均有一条共用的多肽链,当编码这条多肽链的结构基因发生突变时,就会使凡含有这条共同多肽链的各种酶蛋白结构改变而失活;②由于一个酶,致使由这种催化生成的代谢物缺乏,因此由它诱导的各种酶也相应缺乏;③由于一个调控基因发生突变,关闭了邻近几个结构基因,使这些结构基因控制的酶不能产生。
二.酶活性增高引起的遗传性酶病
基因突变可使个别酶活性增高,其代谢产物增多从而可引起疾病。例如有一类痛风(gout)是由于患者体内的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phosphoribodsyl pyrophosphate synthetase,PRPP-syn)结构变异,酶活性可升高3倍,致使磷酸核糖焦磷酸(PRPP)的生成大大加快(图4-24),结果由PRPP分解的终产物尿酸在体内大量增加,并从尿中排出,由于尿酸的溶解度低,过多的尿酸盐在结缔组织中沉积,出现痛风性关节炎,久后造成关节变形,大量尿酸在尿中沉积,可形成尿路结石。
目前已知PRPP-syn活性增高有三种情况:①酶分子合成正常,但每分子酶的活性增高2-3倍;②PRPP-syn与底物5’-磷酸核酮的亲和力增高;③酶与抑制物的亲和力降低。本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PRPP-syn酶基因定位于Xq22-q26.
酶活性过高导致产物过多引起的一类疾病称为生产过剩病(over-production dise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