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1-01 19:05浏览:
次
绝大多数遗传性酶病是由于酶活性降低引起的,仅少数表现为酶活性增高。
据估计,人类的酶有10 000种左右,但目前已明确的酶仅200多种,只占酶总数的2%左右。遗传方式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为多见,常染色体显性和X连锁隐性遗传者较少。杂合子所产生酶量往往等于正常纯合子和突变基因纯合子所含酶的半量,这种现象称为基因的剂量效应(gene dosage effect)。
一、酶活性降低引起的遗传性酶病 1.酶活性降低的原因基因突变引起酶活性降低的可能原因包括:①结构基因突变;其结果致使酶动力学特性改变(表现为酶与底物亲和力降低,与抑制物的亲和力增高)和酶的稳定性降低(表现为酶降解速率加快);②调节基因突变:酶合成速率减慢;③影响翻译后修饰和加工。
图表-21 典型代谢途径示意图
S1:底物;S2、S3:中间产物; P:终产物;E1-2、E2-3:不同代谢环节的酶;
E3-P:形成终产物的酶;E6-7:旁路代谢的酶;S6、S7:
旁路代谢产物;---旁路代谢途径;---反馈抑制
2,酶活性降低的发病机理 人类体内一般代射过程如图4-21所示:代谢底物(S1)进入细胞后,底物(S1)在一系列酶(E+1-2。E2-3,E3-P)催化下经过一系列中间产物(S2、S3),最后形成代谢终产物(P),同时代谢产物(P)可对一定的酶(如E1-2酶)起反馈抑制作用。另外,在正常代谢过程中还可能存在代谢旁路(S2→S6→S7……)。当控制酶蛋白合成的基因发生突变时,正常代谢受阻,可能通过不同发病环节引起不良后果。
(1)酶缺乏致代谢中间产物堆积和排出引起的疾病:当E2-3缺乏时,中间产物S2不能转变为S3,它在血和尿中的浓度增加,如果中间产物是无毒的,可由肾排出或通过其它方式降解,则不会严重危害人体。如尿黑酸尿平患者,因酪氨酸代谢中间产物(尿黑酸)堆积,可大量由尿排出,对人体无影响。但如果中间产物具有毒性,则将会引起症状。
半乳糖血症可作为实例,半乳糖血症(galactosemia)表现为婴儿哺乳后呕吐、腹泻,对乳类不能耐受,继而出现肝硬化、白内障、智力发育不全等症状。乳类含有乳糖,它经消化道乳糖酶分解产生葡萄糖及半乳糖,半乳糖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产生葡萄糖而被组织利用(图4-22)。
图4-22 半乳糖代谢途径
(虚线表示年长以后才发展起来的代偿途径)
①半乳糖激酶;②半乳糖-1-磷酸尿苷酰转移酶;③半乳糖尿苷-2-磷酸-4-异构酶;④磷酸葡萄糖变位酶;⑤-磷酸尿苷半乳糖(或葡萄糖)焦磷酸化酶;⑥醛糖还原酶
典型的半乳糖血症患者由于半乳糖-1-磷酸尿苷酰转移酶(galactose-1-phosphate uridy1 transferase,简称转移酶)缺乏(图4-22②),致使半乳糖-1-磷酸(Gal-1-P)及半乳糖积聚在血中,部分随尿排出。Gal-1-P在肝的积聚可引起肝功能损害,甚至肝硬化;在脑的积聚引起智力障碍;血中半乳糖升高可使葡萄糖释出减少,出现低血糖症。半乳糖在醛糖还原酶作用下产生半乳糖,能改变晶状的渗透压,使水分进入,影响晶状体代谢而致白内障。
患者都是隐性纯合子(gg),杂合子表型正常,转移酶活性约为50%,活性低于10%可出现典型症状。
另一类半乳糖血症为半乳糖激酶(galactokinase)缺乏所引起,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青年型白内障,血中半乳糖增高,但无肝及脑损害。
转移酶基因(GALL)定位于9p13,半乳糖激酶基因(GALK)定位于17q21-q22。两病均为常染色体隐性 遗传。
(2)酶缺乏致代谢底物堆积引起的疾病:当一系列生化反应可逆时,一处的阻断常导致代谢底物(S1)贮积。贮积的物质如果溶解度高,则在血和尿中浓度增高;若溶解度低时,则在组织中贮积引起疾病。
糖原贮积症(glycogen storage liseaee,GSD)是一组由糖原合成和降解酶缺陷引起的疾病,至少有12种类型。糖原贮积症主要累及肝或肌肉,但有的也可伴有心、肾和神经系统的损害。不同类型之间其严重性和预后都不全相同。例如,von Girke病(Ⅰ型)症状非常严重,而Hers病(Ⅵ型)较轻。此类疾病发病机理可用von Gierke病为例说明。本病是由于肝内葡萄糖6-磷酸酶(glucose-6-phosphatase,G6Pase)缺乏引起。肝糖原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生成葡萄糖,这个反应的各个步骤都是可逆的,其主要步骤如下:
患者由于G6Pase缺乏,所以G6P不能转变为葡萄糖供组织利用,通过可逆反应而合成过多的肝糖原,引起患儿肝肿大。当不进食时极易发生低血糖。由于动用脂肪可以出现酮血症。G6P通过无氧酵解,生成大量乳酸,导致酸中毒。所以患者的肝大伴低血糖,发育不良,消瘦,身体矮小,常有出血倾向。肝活检见糖原含量增加。
本病呈染色体隐性 遗传。患者G6P酶完全缺乏,多数患者父母表型正常,但G6P酶活性为中间值。同胞中可出现患者。
(3)酶缺乏致代谢终产物缺乏引起的疾病:这是一类由E2-3酶缺乏,致所有产物(包括终产物P)缺乏引起的疾病.白化病就是实例.白化病(albinism)分全身型及局部型.全身型常见,患者皮肤呈白色,毛发银白或淡黄色,虹膜及瞳孔呈淡红色,视网膜无色素,羞明,眼球震颤等,本病发病率约1/10000-1/20 000,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正常人黑色素由黑素细胞合成,这些细胞中有特殊的细胞器-黑素小体(melanosome),其中有含铜的酚氧化酶,即酪氨酸酶(tyrosinase),它可将酪氨酸转变成黑色素(图4-23).白化病人有黑素细胞,但酪氨酸酶缺乏,使黑色素不能形成,病人因缺黑色素而白化.白化病存在遗传异质性.已知白化病至少有7种不同类型.酪氨酸酶基因(TYR)定位于11q14-q22.
属于此类的例子尚有遗传性甲状腺肿,它是由于偶联酶、脱碘酶或碘过氧化酶缺乏导致甲状腺素生成减少引起的,患者身材矮小,智力低下,面貌丑陋.
(4)酶缺乏致旁路产物增多引起的疾病:当酶的缺乏导致主要代谢途径受阻断时,过量的前体物S2通过另一旁路代谢引起某些副产物的堆积.如果增多的旁路产物是无毒的,则可排出体外不致危害人体,但如果旁路产物或其分解产物有毒,则可危害机体引起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