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1-01 18:53浏览:
次
6.1条件反射
6.1.1建立过程: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反复结合(称为强化),以后单独用无关刺激也引 起反射,称为条件反射。无关刺激成为非条件刺激的信号,称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建立后,不再强化会消退。在条件反射形成初期,与条件刺激相近的刺激也具有条 件刺激的效应,称为泛化。随着条件反射的巩固。近似刺激不再具有条件刺激的效应,称为分化。
6.1.2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其形成机制是在条件刺激的神经通路与非条件反射的神经通路之间形成暂时联系,这种暂时联系,不仅发生在皮层两个兴奋灶之间,与脑内各级中枢的活动都有关系。
6.1.3生物学意义:使机体对环境有高度适应性。
6.1.4两种信号系统:①第一信号,指具体的刺激,如光、声、气味等。 对第一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功能系统,称为第一信号系统。 ②第二信号,指具体刺激的抽象概括,如语言、文字等。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功能系统,称为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
6.2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和一侧优势
人 类大脑皮层一定区域损伤可以导致特有的语言功能障碍,如运动失语症、 失写症、感觉失语症和失读症。表明语言活动的完整与广大皮层区域的活动有关。一般用右手劳动的人,其左侧大脑皮层在语言功能上占优势,而右侧大脑皮层在非 语词性的认识功能上占优势(如空间辨认、深度知觉、音乐欣赏分辨等)。 人类左侧大脑皮层在语言活动功能上占优势的现象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但主要是在后天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并且一侧优势现象也是相对的。
6.3脑电图
大 脑皮层的神经元具有生物电活动,经常有持续的节律性电位改变,称为自发脑电活动。将引导电极放在头皮上记录到的皮层的脑电波,称为脑电图。在动物实验或手 术患者,打开颅骨将引导电极直接放在皮层表面记录的皮层自发脑电波,称为皮层电图。若在感觉传入冲动的激发下,在脑的某些区域产生较为局限的电位变化,称 为皮层诱发电位。
脑电图的波形可根据频率的快慢依次分为α波、β波、θ波和δ波。频率较快的α波在清醒、安静并闭眼时出现。成人在清醒状态下几乎无频率最慢的δ波。在成人极度疲劳及睡眠、麻醉状态下也可出现δ波。记录分析脑电图波形对某些脑疾病的诊断有参考意义。
脑电波是大脑皮层大量神经元的突触后电位总和的结果。脑电波同步节律的形成与皮层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活动有关。
6.4觉醒与睡眠
觉醒是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对皮层作用的结果。 睡眠有两种时相:
①慢波睡眠:脑电波呈现频率较低的θ节律或δ节律。感觉功能及骨骼肌反射活动和肌紧张均减弱,血压、心率、呼吸、体温下降,代谢降低,生长激素分泌明显增多。慢波睡眠对于促进生长和体力恢复有重要意义。
② 快波睡眠(异相睡眠):脑电图呈现低振幅高频率的β线。感觉功能及骨骼肌反射活动和肌紧张进一步减弱,眼球快速运动,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呼吸快而不规则 唤醒阈提。可能与某些疾病(如心绞痛、哮喘等)在夜间发作有关。大多数人在这个时相作梦。快波睡眠期间蛋白质合成加快、与幼儿神经系统的成熟有关,并有利 于建立新的突触联系,促进记忆活动和精力恢复。
【A1型题】
1 有髓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与下列哪项没有关系
A 纤维直径
B 刺激强度
C 温度
D 纤维类别
E 动物种属
2 神经元的胞体与轴突之间的物质运输和交换依赖于
A 血液供应
B 细胞外液
C 顺向轴浆流动
D 反向轴浆流动
E 双向轴浆流动
3 神经系统实现其调节功能的基本方式是
A 兴奋和抑制
B 正反馈和负反馈
C 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
D 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E 神经内分泌调节和神经免疫调节
4 反射活动后放现象的结构基础是神经元之间的
A 链琐状联系
B 环状联系
C 辐散式联系
D 聚合式联系
E 侧支式联系
5 神经元兴奋时,首先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是
A 胞体
B 树突
C 轴突
D 轴突始段
E 树突始段
6 动作电位到达突触前膜引起递质释放与哪种离子的跨膜移动有关
A Ca2+内流
B Ca2+外流
C Na+内流
D Na+外流
E K+外流
7 下列哪项反射活动中存在着正反馈
A 腱反射
B 排尿反射
C 减压反射
D 肺牵张反射
E 对侧伸肌反射 8 神经末梢兴奋与递质释放之间的偶联因子是
A Cl-
B K+
C Na+
D Ca2+
E Mg2+
9 神经元之间除了经典突触联系外还存在电突触,其结构基础是
A 缝隙连接
B 曲张体
C 混合性突触
D 交互性突触
E 串联性突触
10 反射时的长短主要决定于
A 刺激的性质
B 刺激的强度
C 感受器的敏感度
D 神经的传导速度
E 反射 中枢突触的多少
11 由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与闰绍细胞构成的局部神经元回路所形成的抑制,称为 A 回返性抑制
B 前馈抑制
C 侧支抑制
D 交互抑制
E 突触前抑制
12 突触前抑制产生是由于突触前膜
A 产生超极
B 递质耗竭
C 释放抑制性递质
D 兴奋性递质释放减少
E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
13 突触前抑制的结构基础是哪一类型的突触
A 胞体-胞体型
B 胞体-树突型
C 轴突-胞体型
D 轴突-轴突型
E 轴突-树突型
14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突触后膜对什么离子的通透性增加而引起的
A K+和Ca2+
B Na+ 和K+,尤其是K+
C Na+和K+,尤其是Na+
D Na+和 Ca2+
E Cl-
15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A 是去极化局部电位
* B 是超极化局部电位
C 具有全或无特征
D 是突触前膜递质释放减少所致
E 是突触后膜对 Na+通透性增加所致
16 肌梭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是
A 梭外肌收缩
B 梭外肌松弛
* C 梭外肌受牵拉
D 梭内肌紧张性降低
E 梭内肌受压迫
17 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传出冲动增加使
A 梭内肌收缩
B 梭外肌收缩
C 腱器官传入冲动减少
D 肌梭传入冲动增加
E 梭内肌梭外肌都收缩
18 腱器官是一种
A 张力感受器
B 长度感受器
C 压力感受器
D 温度感受器
E 化学感受器
19 当一伸肌被过度牵拉时张力会突然降低,其原因是
A 疲劳
B 负反馈
C 回返性抑制
D 腱器官兴奋
E 肌梭敏感性降低
20 脊髓前角γ运动神经元的作用是
A 使梭外肌收缩
B 维持肌紧张
C 使腱器官兴奋
D 负反馈抑制牵张反射
E 调节肌梭对牵拉刺激的敏感性
21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的递质是
A 多巴胺
B 乙酰胆碱
C 5-羟色胺
D 去甲肾上腺素
E 血管活性肠肽
22 下丘脑是较高级的
A 交感神经中枢
B 副交感神经中枢
C 内脏活动调节中枢
D 躯体运动中枢
E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中枢
23 交感神经兴奋可引起
A 瞳孔缩小
B 逼尿肌收缩
C 肠蠕动增强
D 心率加快
E 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24 副交感神经兴奋可引起
A 瞳孔扩大
B 糖原分解
C 胃肠运动增强
D 骨骼肌血管舒张
E 竖毛肌收缩 25 丘脑的非特异投射系统的主要作用是
A 引起触觉
B 引起牵涉痛
C 调节内脏活动
D 维持睡眠状态
E 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26 丘脑的特异投射系统的主要作用是
A 协调肌紧张
B 维持觉醒
C 调节内脏功能
D 引起特定的感觉
E 引起牵涉痛
27 传导慢痛的外周神经纤维主要是
A 有髓鞘的A类纤维
B 有髓鞘的B类纤维
C 无髓鞘的C类纤维
D 自主神经节前纤维
E 自主神经节后纤维
28 下列刺激中哪项不易引起内脏痛
A 切割
B 牵拉
C 缺血
D 痉挛
E 炎症
29 下列哪项不属于小脑的功能
A 调节内脏活动
B 维持身体平衡
C 维持姿势
D 协调随意运动
E 调节肌紧张
30 在完整动物机体建立条件反射的关键步骤是
A 存在无关刺激
B 存在非条件刺激
C 没有干扰刺激
D 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多次结合
E 非条件刺激出现在无关刺激之前
31 优势半球指的是下列哪项特征占优势的一侧半球
A 重量
B 运动功能
C 感觉功能
D 语言活动功能
E 皮层沟回数
32 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主要的特征是
A 能形成条件反射
B 有第一信号系统
C 有学习记忆能力
D 有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
E 对环境适应能力大[医学教育 网 搜集 整理]
33 脑电波的形成机制是大量皮层神经无同时发生
A 工作电位
B 诱发电位
C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D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E 突触后电位同步总和
34 以下哪一项不是异相睡眠的特征
A 唤醒阈提高
B 生长激素分泌明显增强
C 脑电波呈去同步化波
D 眼球出现快速运动
E 促进精力的恢复
【A2型题 】
35 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分支上有大量曲张体,是递质释放部位。神经冲动抵达曲张体时,递质释放,通过弥散作用到达效应细胞,使效应细胞发生反应。这种传递方式称为
A 自分泌
B 旁分泌
C 近距分泌
D 突触性化学传递
E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36 在中脑上、下叠体之间切断脑干的动物,出现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表现出抗重力肌的肌紧张加强,称为去大脑僵直,其原因是脑干网状结构
A 抑制区活动增强
B 易化区活动增强
C 组织受到破坏
D 组织受到刺激
E 出现抑制解除
37 某人在意外事故中脊髓受到损伤,丧失横断面以下的一切躯体与内脏反射活动。但数周以后屈肌反射、腱反射等比较简单的反射开始逐渐恢复。这表明该患者在受伤当时出现了
A 脑震荡
B 脑水肿
C 脊休克
D 脊髓水肿
E 疼痛性休克
38 某老年患者,全身肌紧张增高、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面部表情呆板。临床诊断为震颤麻痹。其病变主要位于
A 黑质
B 红核
C 小脑
D 纹状体
E 苍白球
39 内脏疾病常引起体表某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称为牵涉痛,其机制是患病内脏与发生牵涉痛的皮肤部位
A 位于躯体的同一水平上
B 位于躯体的同一纵切面上
C 位于躯体的同一冠状切面上
D 受同一脊髓节段的后根神经支配
E 受同一脊髓节段的前根神经支配
40 某患者因与人争吵后服用敌敌畏,引起有机磷中毒,被给予大量阿托品治疗,阿托品对有机磷中毒的下列哪种症状无效
A 大汗
B 肠痉挛
C 心率减慢
D 肌束颤动
E 瞳孔缩小
【B1型题 】
题41~43
A 脑桥蓝斑
B 中脑黑质
C 低位脑干
D 纹状体
E 低位脑干中缝核
41 脑内多巴胺能神经元主要位于
42 脑内极大多数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位于
43 脑内5-羟色胺能神经元主要位于
题44~47
A 肾上腺素
B 去甲肾上腺素
C 乙酰胆碱
D 多巴胺
E 5-羟色胺
44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释放的递质是
45 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是
46 交感舒血管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是
47 交感缩血管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是
题48~50
A 姿势反射
B 多突触反射
C 状态反射
D 牵张反射
E 对侧伸肌反射
48 腱反射是
49 屈肌反射是
50 肌紧张是
题51~53
A 中央后回
B 中央前回
C 颞叶皮层
D 枕叶皮层
E 边缘叶
51 体表感觉在大脑皮层的投射区主要位于
52 视觉的皮层投射区在
53 听觉的皮层投射区在
题54~57
A. α波
B. β波
C δ波
D θ波
E. α波阻断
54. 成人在清醒、安静并闭目时出现(A)
55 频率最慢的脑电波是(C)
56 频率最快的脑电波是(B
试题答案
1.B 2.E 3.D 4.B 5.D 6.A 7.B 8.D 9.A 10.E
11.A 12.D 13.D 14.C 15.B 16.C 17.B 18.A 19.D 20.E
21.B 22.C 23.D 24.C 25.E 26.D 27.C 28.A 29.A 30.D
31.D 32.D 33.E 34.B 35.E 36.B 37.C 38.A 39.D 40.D
41.B 42.C 43.E 44.C 45.C 46.C 47.B 48.D 49.B 50.D
51.A 52.D 53.C 54.A 55.C 5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