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基础医学 > 文章内容

血液(2)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2-11-01 18:53浏览:

五、血液凝固

  1.概念: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现象称为血液凝固。这一过程所需时间称为凝血时间。

  本质:多种凝血因子参与的酶促生化反应(有限水解反应)。

  2.基本过程:

  (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Xa、Ca2+、V、PF3)。

  (2)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

  (3)纤维蛋白原降解为纤维蛋白。

  其中,因子X的激活可通过两咱途径实现:内源性激活途径和外源性激活途径。

  3.凝血因子的特点:

  (1)除因子Ⅳ(Ca2+)和血小板磷脂外,其余凝血因子都是蛋白质。

  (2)血液中因子Ⅱ、Ⅶ、Ⅸ、Ⅹ、Ⅺ、Ⅻ等通常以无活性酶原存在。

  (3)Ⅶ因子以活性形式存在于血液中,但必须Ⅲ因子存在才能起作用。

  (4)部分凝血因子在肝脏内合成,且需VitK参与,所以肝脏病变成VitK缺乏常导致凝血异常。

  (5)因子Ⅷ为抗血友病因子,缺乏时凝血缓慢。

  4.内、外源凝血途径的不同点:

始动因子
参与反应步骤
产生凝血速度
发生条件
内源性凝血
胶原纤维等激活因子Ⅻ
较多
较慢
血管损伤或试管内凝血
外源性凝血
组织损伤产生因子Ⅲ
较少
较快
组织损伤

  5.机休组织损伤时的凝血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共同起作用,且相互促进。

  六、抗凝和纤维蛋白溶解

  1.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是:抗凝血酶Ⅲ和肝素。

  肝素通过增强抗凝血酶Ⅲ活性而发挥作用。

  2.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促进作用

  (-):抑制作用

  3.正常情况下,血流在血管内不凝固的原因:

  (1)血流速度快,(2)血管内膜光滑,(3)血浆中存在天然抗凝物质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七、血小板的生理作用

  1.维护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

  2.参与生理止血功能。

  (1)血小板粘附、聚集形成松软止血栓,防止出血。

  (2)血小板分泌ADP、5-羟色胺、儿茶酚胺等活性物质,ADP使血小板聚集变为不可逆,5-羟色胺等使小动脉收缩,有助于止血。

  (3)促进血液凝固,形成牢固止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