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基础医学 > 文章内容

血液循环(5)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2-11-01 18:53浏览:

十三、微循环的组成及血流通路

  1.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2.微循环3条途径及其作用:

  (1)迂回通路(营养通路):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微静脉的通路;②作用: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2)直捷通路: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的通路;②作用:促进血液迅速回流。此通路骨骼肌中多见。

  (3)动-静脉短路: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的通路;②作用:调节体温。此途径皮肤分布较多。

  微循环组成的记忆方法:

  (1)将"循环"理解为"从动脉到静脉的血流",那么,"微循环"就是"从微动脉到微静脉的血流",因此,微循环3条通路的血管都是“微动脉……微静脉”。

  (2)迂回通路是交换物质的场所,必然包含真毛细血管,即"微动脉……真毛细血管……微静脉".

  (3)交换血管的血流受组织局部代谢的调控,因而真毛细血管(无平滑肌)前必须连接调控血流的结构——"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4)由于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含很少平滑肌而微动脉平滑肌丰富,因此二者之间应有一过度——后微动脉。

  综上所述,营养通路的组成应为"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微静脉。

  同理,可以推出另两条通路的血管组成。

  3.微循环血流调控:

  (1)毛细血管压与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的比值成反比。

  (2)微动脉的阻力对微循环血流的控制起主要作用。

  (3)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活动主要受代谢产物调节。

  十四、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心血管反射

  1.减压反射

  (1)基本过程:动脉血压升高→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经窦神经和减压神经将冲动传向中枢→通过心血管中枢的整合作用→导致心迷走神经兴奋、心交感抑制、交感缩血管纤维抑制→心输出量下降、外周阻力降低,从而使血压恢复正常。

  (2)特点:①压力感受器对波动性血压敏感。

  ②窦内压在正常平均动脉压(100mmHg左右)上/下变动时,压力感受性反射最敏感。

  ③减压反射对血压变化及时纠正,在正常血压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

  2.心肺感受器反射

  (1)在心房、心室、肺循环大血管壁上存在的感受器总称为心肺感受器。

  (2)反射过程:牵拉、化学物质→心肺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心率↓、心输出量↓、外周阻力↓、→BP↓。

  (3)意义:调节血量、体液量及其成分。

  十五、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

  1.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上β1受体结合产生正性变力、变时、变传作用,与血管平滑肌上的α受体结合使血管收缩。

  肾上腺素能与血管平滑肌上的β2受体结合引起血管舒张。

  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①使全身微动脉、静脉收缩,血压升高,回心血量增多;②增加交感缩血管纤维递质释放量;③使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④刺激肾上腺合成和释放醛固酮;⑤引起或增强渴觉、导致饮水行为。

  3.心钠素:

  (1)作用:①心搏出量减少、心率减慢、外周血管舒张;

  ②引起肾脏排水、排钠增多;

  ③抑制肾素、醛固酮、血管升压素的释放,当动脉血压升高时,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加,抑制交感缩血管中枢,同时心钠素分泌增加。血压升高时,保钠、保水及缩血管激素分泌减少,而排钠、排水激素分泌增多。心钠素是利尿、利钠激素,血压升高分泌增多。

  4.局部体液调节因素:

  激肽、组胺、组织代谢产物等调节局部血流量。

  十六、组织液的生成

  1.组织液是血浆从毛细血管壁滤过而形成的,除不含大分子蛋白质外,其它成分基本与血浆相同。

  2.血浆从毛细血管滤过形成组织液的动力——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3.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1)有效滤过压;(2)毛细血管通透性;(3)静脉和淋巴回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