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1-01 18:53浏览:
次
1.肾小管中溶质浓度是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重要因素。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时小管内糖浓度增高,妨碍水分重吸收,形成多尿,这称为渗透性利尿,甘露醇利尿原理也如此。
2.抗利尿激素是调节尿量的重要激素,能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使尿量减少。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有效刺激有: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循环血量减少,动脉血压降低,痛刺激等。当大量出汗,严重呕吐或腹泻时,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尿量减少。大量饮水后,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多,称为水利尿。
下丘脑病变导致抗利尿激素合成,释放障碍时,出现尿崩症。
3.醛固酮也是调节尿量的重要激素。
(1)生理作用:促进远曲小管对Na+、Cl-、水的重吸收,同时促进K+分泌。
(2)分泌的调节:
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循环血量减少分别通过兴奋入球小动脉牵张感受器、致密斑感受器、交感神经,使近球细胞肾素分泌增加,进而导致血管紧张素增加含量增加,刺激醛固酮分泌。醛固酮发挥保钠排钾的作用。
②血K+浓度升高(主要刺激因素)或血Na+浓度降低,均可刺激醛固酮分泌。
4.心钠素,甲状旁腺激素也能影响物质的重吸收。
5.球-管平衡:使尿中排出的溶质和水不致因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减而出现大幅度变动。
十、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存在是尿浓缩的动力,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浓缩的条件。
1.外髓渗透压梯度主要是由于升支粗段NaCl的主动重吸收形成,在此通过Na+-K+-2Cl-转运系统发挥作用。
2.内髓部渗透压梯度的形成与尿素的再循环和Na+重吸收有关。
3.直小血管有保持髓质高渗梯度稳定的作用,因为组织液进入血管升支的水量超过降支丧失的水量,所以水可随血流返回体循环。
十一、排尿反射
肾脏生成尿是连续不断的过程,而排尿则是间断进行。当尿量增加到400~500ml时,膀胱内压才会超过10cmH2O。
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在骨髓,传入、传出神经都为盆神经,排尿反射是一正反馈过程。
十二、清除率
清除率指肾在单位时间内完全清除血浆中所含某种物质的血浆毫升数。
测定清除率可了解肾的功能,还可测定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量,并可推测肾小管转运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