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基础医学 > 文章内容

肾脏的排泄功能 (2)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2-11-01 18:53浏览:

 六、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1.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的动力。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滤过平衡:在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由于不断生成滤过液,血液中血浆蛋白浓度会逐渐增加,血浆胶体渗透压也随之升高,有效滤过城市逐渐下降,当有效滤过压降为零时,达到滤过平衡,滤过便停止。

  动脉血压在80~180mmHg内变化时,通过自身调节维持肾血流量恒定,因此肾小球毛细血管压也相对恒定。

  2.肾小球滤过膜——滤过的结构基础。

  滤过膜由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和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构成。血浆中除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余成分都可通过滤过膜形成原尿,因此,原尿是血浆的超滤液。

  滤过膜的三层结构中,基膜上的空隙较小,对大分子物质起主要屏障作用。物质通过滤过膜的难易决定于分子量和所带电荷,电荷中性分子的通透性取决于分子量的大小,带正荷物质通透性大于带负电荷物质。滤过膜通透性发生变化会导致原尿成分的改变,如出现大分子蛋白质等,而终尿内出现异常物质(如大分子蛋白质)可能病变在肾小球滤过膜,也有可能病变在肾小管、集合管等部位。

  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3. 肾血浆血流:影响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浆胶体渗透压。

  七、一些重要物质的重吸收

  1.小管液中的成分经肾小管上皮细胞重新回到管周血液中去的过程,称为重吸收。

  原尿中99%的水,全部葡萄糖、氨基酸、部分电解质被重吸收,尿素部分被重吸收,肌酐完全不被重吸收。

  2.大部分物质主要吸收部位在近球小管,有些物质仅在近球小管被重吸收。

  3.Na+、K+等阳离子主动重吸收,HCO3-、Cl-等阴离子被动重吸收(Cl-在髓袢升支粗段除外),葡萄糖、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继发性主动重吸收(与Na+的重吸收相关联),水在近球小管等渗性重吸收,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受抗利尿激素调节。

  物质重吸收部位(记忆方法):

  (1)绝大部分物质的主要重吸收部位在近球小管。

  (2)葡萄糖只能在近球小管重吸收而且运载葡萄糖的载体数量有限,这就是为什么血糖增高时会出现尿糖的原因。如果各段小管均能吸收葡萄糖,就不会有肾糖阈、糖尿这类概念。

  (3)K+在血液中必须维持稳定的浓度,血K+稍微增高将会产生严重危害,对这类稍微增多即有害的物质,当然只能在近球小管重吸收,而在远曲小管是被分泌的。

  (4)水、Na+、尿素的重吸收与尿液的浓缩、稀释有关,需联系浓缩机制记忆。

  八、某些物质的分泌和排泄

  1.K+的分泌:主要由远曲小管、集合管分泌,K+的分泌依赖于Na+重吸收后形成的管内负电位,分泌方式为Na+-H+交换。

  2.H+的分泌:通过Na+-H+交换进行分泌,同时促进管腔中的HCO3-重吸收入血。在远曲小管和集合存在Na+-H+和Na+-K+交换的竞争,因此,机体酸中毒时会引起血K+升高,同样,高血钾可以引起血浆酸度升高。

  3.NH3的分泌:肾脏分泌的氨主要是谷氨酰胺脱氨而来。

  泌NH3有利于H+分泌,同时促进Na+和HCO3-的重吸收。

  从上可以看出,Na+重吸收可促进多种物质的重吸收或排泄,例如K+的排泄、H+的分泌、水的重吸收、Cl-的重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的重吸收等,机制如下:

  (1)Na+主动重吸收,形成管内为负,管外为正的电位差,这种电位差促进阴离子(例如Cl-)向管外转移(重吸收),促进阳离子(例如K+)向管内分泌;

  (2)葡萄糖、氨基酸的重吸收方式是继发性主动重吸收,必须与Na+同向转运入细胞内,而这种转运依赖Na+主动转运形成的细胞内低Na+.

  (3)Na+重吸收促进水的重吸收是由于渗透压变化所致。

  而NH3的分泌,HCO3-的重吸收则不依赖Na+重吸收,因为NH3为脂溶性物质,可以自由地通过细胞膜,它扩散的方向决定于细胞两侧的pH值(向pH低侧扩散);HCO3-能与小管液内的H+结合然后分解成H2O、CO2,CO2可以自由通过细胞膜,在细胞内再生成HCO3-后转运入血,因此,不是Na+重吸收,而是分泌H+能促进HCO3-的重吸收和NH3的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