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基础医学 > 文章内容

神经系统(3)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2-11-01 18:53浏览:

十一、脊休克

  脊髓突然横断失去与高位中枢的联系,断面以下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休克。

  产生原因:反射消失是由于失去了高位中枢对脊髓的易化作用,而不是由于损伤刺激引起的。特点:反射活动暂时丧失,随意运动永久丧失。表现为:脊休克时断面下所有反射均暂时消失,发汗、排尿、排便无法完成,同时骨髓肌由于失去支配神经的紧张性作用而表现紧张性降低,血管的紧张性也降低,血压下降。

  十二、牵张反射

  1.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如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能引起受牵拉肌肉的收缩,这种现象称为牵张反射。感受器为肌梭,效应器为梭外肌。

  牵张反射的基本过程:当肌肉被牵拉导致梭内、外肌被拉长时,引起肌梭兴奋,通过Ⅰ、Ⅱ类纤维将信息传入脊髓,使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兴奋,通过α纤维和γ纤维导致梭内、外肌收缩。其中α运动神经兴奋使梭外肌收缩以对抗牵张,γ运动神经元兴奋引起梭内肌收缩以维持肌梭兴奋的传入,保证牵张反射的强度。

  2.牵张反射有两种类型:腱反射和肌紧张。

  (1)腱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主要是快肌纤维收缩。腱反射为单突触反射。

  (2)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能发生紧张性收缩,阻止被拉长。

  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姿势反射的基础。

  肌紧张主要是慢肌纤维收缩,是多突触反射。

  3.肌梭和腱器官的异同:

参与反射
位置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作用
感受器性质
肌梭
牵张反射
梭外肌纤维旁
Ⅰ、Ⅱ类纤维
α纤维到梭外肌, γ纤维到梭内肌
兴奋α神经元
长度感受器
腱器官
腱器官反射
腱胶原纤维之间
Ⅰ类纤维
α纤维到梭外肌
抑制α神经元
张力感受器

  十三、植物神经系统对内脏机能的调节

  1.植物神经系统的特征:

  (1)植物神经节后纤维主要支配腺体、心肌、平滑肌,其活动不受意志的直接控制。

  (2)植物神经节后纤维对外周效应器的支配具有持久的紧张作用。

  (3)植物神经节后纤维的作用有时与外周效应器的功能状态有关。

  (4)植物神经节前纤维释放的递质为乙酰胆碱(ACh),而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为ACh或去甲肾上腺素。

  (5)大部分内脏器官受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而汗腺仅有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交感节后纤维支配。

  (6)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上相互拮抗、相互协调。

十四、下丘脑的作用

  下丘脑是较高级的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体温、摄食行为、水平衡、内分泌、情绪反应、生物节律等重要生理过程。

  1.体温调节:PO/AH中的温度敏感神经元在体温调节中起着调定点的作用。

  2.水平衡调节:下丘脑内存在渗透压感受器调节抗利尿激素的释放。

  3.对腺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见内分泌部分)

  4.摄食行为调节:下丘脑外侧区存在摄食中枢;腹内侧核存在饱食中枢,故毁损下丘脑外侧区的动物食欲低下。

  5.对情绪反应的影响:下丘脑近中线两旁的腹内侧区存在所谓防御反应区。

  6.对生物节律的控制: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可能是生物节律的控制中心。

  十五、觉醒与睡眠

  1.觉醒状态的维持,是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作用的结果。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可能是乙酰胆碱递质系统。注射阿托品后脑电呈现同步化慢波而不再出现快波。

  2.睡眠的时相:

  (1)慢波睡眠:即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的时相,对促进体力恢复和促进生长有利。(生长素在慢波睡眠时出现分泌高峰)。

  (2)快波睡眠(异相睡眠或快速眼球运动睡眠):即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波的时相,各种感觉功能进一步减退,唤醒阈提高。快波睡眠对促进脑组织蛋白质合成有利,做梦是快波睡眠特征之一。

  (3)睡眠时相转化:睡眠期间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交替出现。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均可直接转为觉醒状态,但觉醒状态,只能进入慢波睡眠,而不能直接进入快波睡眠。

  3.睡眠发生的机制:在脑干尾端存在能引起睡眠和脑电波同步化的中枢,这一中枢向上传导可作用于大脑皮层,与上行激动系统的作用相对抗,从而调节着睡眠与觉醒的相互转化。

  十六、脑电图和皮层诱发电位

  1.脑电图的波形:

  按频率快慢将脑电图分为四种波形:β波>α波>θ波δ>δ波。这四种波形分别对应人体四种精神状态:(1)紧张活动状态(β波);(2)清醒、安静并闭眼(α波);(3)困倦(θ波);(4)慢波睡眠、极度疲劳、麻醉状态(δ波)。

  2.脑电图形成的机制:

  脑电图波形是大脑皮层浅层大量胞体与树突的局部突触后电位总和形成的,如果是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皮层表面则出现向上的负波,如果是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皮层表面则出现向下的正波。

  3.皮层诱发电位:

  是指感觉传入系统受刺激时,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引起的电位变化。诱发电位可分为两部分:主反应和后发放。

  主反应是大锥体细胞电活动的综合表现,为先正后负的电位变化。

  后发放是主反应后一系列正相的周期性电位变化,是皮层与丘脑接替核之间环路活动的结果。

  十七、锥体系和锥体外系

  1.锥体系是指由皮层发出并经延髓锥体抵达对侧脊髓前角的皮层脊髓束和抵达脑神经运动核的皮层脑干束。

  锥体系的皮层起源主要是大脑皮层4区,10%~20%的纤维与脊髓运动神经元形成单突触联系。锥体系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作用是发动随意运动,调节精细动作,保持运动的协调性。

  2.锥体外系:是指除锥体系以外的一切调节躯体运动的下行传导系。主要作用是调节肌紧张,配合锥体系协调随意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