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基础医学 > 文章内容

感觉器官(1)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2-11-01 18:53浏览:

一、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1.适宜刺激:不同感受器对不同的特定形式的刺激最为敏感,感受阈值最低,将这种特定形式的刺激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眼的适宜刺激是波长370~740nm的电磁波,耳的适宜刺激是16~20000Hz的疏密波。

  2.换能作用:将各种形式的刺激转为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感受器电位不是动作电位,而是去极化或超极化局部电位。例如,视杆细胞的迟发感受器电位是超极化电位。

  3.编码作用:感受类型的识别,是由特定的感受器和大脑皮层共同完成的。感觉的性质决定于传入冲动所到达的高级中枢的部位。

  4.适应现象:指当一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其感觉神经产生的动作电位频率,将随刺激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的现象。适应现象不是疲劳。适应是所有感受器的一个功能特点。

  二、眼的功能

  折光成像和感光换能作用分别由折光系统和感光系统完成。折光系统包括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其中晶状体的曲度可进行调节。主要的折射发生在角膜。

  感光系统包括视网膜和视神经。

  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是真正的感光细胞。

  三、眼的调节

  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晶状体曲率增加:视区皮层→动眼神经中副交感神经纤维兴奋→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驰→晶状体弹性回缩→晶状体前后变凸。

  当物距大于6m时,反射入眼的光线近似平行光线,正好成像在视网膜,无需进行调节;当物距小于6m时,需要调节折光系统的曲度。视调节过程是眼内特定肌肉的运动过程,应该由"动眼"神经兴奋所致,而引起肌肉收缩的递质多为乙酰胆碱,因此,晶状体变化是动眼神经中副交感神经纤维作用的结果。

  2.瞳孔缩小:副交感神经纤维兴奋→瞳孔环形肌收缩→瞳孔缩小→减少进入眼内的光量以及减少眼球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

  这种视近物时引起的瞳孔缩小的反射称为瞳孔近反射,属于视调节反射。而瞳孔对光反射是光线强弱变化引起的反射性瞳孔变化。

  3.双眼向鼻侧聚合:使视近物时两眼的物像仍落在视网膜的相称位置上。

  四、近点

  人眼在尽量调节折光力时所能看清的最近物质的距离。

  近点可以衡量眼调节能力的大小,随年龄增加,人眼的近点会增大。

  眼的调节能力还可用晶状体变凸所增加的眼的焦度来表示。

  例如,一个近点为10cm的眼镜,相当于在未调节的眼前方放置了一个10焦度(1/0.1m)的凸透镜。

  五、瞳孔反射

  瞳孔大小随光照强度而变化的反应是一种神经反射,称为瞳孔对光反射。瞳孔的大小可以控制进入眼内的光量。该反射的感受器为视网膜,传入神经为视神经,中枢为中脑的顶盖前区,效应器是虹膜。虹膜由两种平滑肌纤维构成,散瞳肌受交感神经支配,缩瞳肌受动眼神经中付交感纤维支配。

  瞳孔对光反应的特点是效应的双侧性,受光照一侧瞳孔缩小称为直接对光反射,未受光照的另一侧眼瞳孔缩小称为互感性对光反射。

  六、眼的折光异常

  近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折光力过强,成像在视网膜之前,需戴凹透镜纠正。

  远视:与近视形成原因相反。

  散光眼:角膜由正圆形的球面变为椭圆形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