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栓子运行途径:
1、静脉、右心→肺动脉及其分支栓塞
2、左心、动脉→全身动脉及其分支栓塞
3、门静脉系统的栓子可致肝内门静脉分支栓塞
4、交叉性栓塞:常见于先心病时的房间隔或室间隔缺损,栓子经缺损从压力高一侧到压力低一侧。
5、逆行性栓塞:下腔静脉内的栓子,在胸、腹腔内压力骤增时,可能逆血流方向运行,栓塞下腔静脉所属分支。
四、分类及后果:
1、血栓栓塞:
(1)肺动脉及其分支栓塞:大多来源于下肢静脉。
(2)体循环动脉栓塞:大多来自左心,少数来自动脉。
2、气体栓塞:
(1)空气栓塞(air embolism):多发生于静脉破裂后,尤在静脉内呈负压的部位。
(2)减压病(decompression sickness):深潜水或沉箱作业者迅速浮出水面或航空者由地面迅速升入高高空时发生。
3、脂肪栓塞:见于长骨骨折、严重脂肪组织挫伤或脂肪肝挤压伤时。
4、羊水栓塞:分娩过程中子宫强烈收缩,致羊水压入破裂的子宫壁静脉窦内,进入肺循环,造成栓塞。
5、其他栓塞:肿瘤细胞脱落形成的瘤栓可致转移瘤,寄生虫及其虫卵、异物等也可成为栓子。
第五节 梗死(infarction)
一、定义:局部器官、组织由于血流中断所发生的一种缺血性坏死。(动脉血流突然中断,侧枝循环又不能及时建立,而造成局部组织的缺血性坏死称为梗死。)
二、原因:
1、血管受压(闭塞):多见于肠套叠、肠疝,静脉和动脉先后受压造成梗死。
2、管腔阻塞:常见于血栓形成和栓塞,致动脉阻塞。
3、动脉痉挛:如:冠状动脉强烈而持续的痉挛,致心肌梗死。
三、梗死形成的条件:
1、供血血管的类型
2、血流阻断发生的速度
3、组织缺血缺氧的耐受性
4、血氧含量
四、梗死的病变和类型(列表如下):
贫血性梗死 出血性梗死
颜色 灰白色、质地坚实(白色梗死) 红色、柔软(红色梗死)
部位 心、肾、脾、脑 肺、肠
梗死灶的形状 地图状(心)
锥体状(肾、脾) 扇面(肺)
节段性(肠)
分界 分界清、充血出血带 不清楚
1、贫血性梗死:
(1)通常发生在质地比较致密的实质性器官。
(2)当梗死灶形成时,从邻近侧枝血管进入坏死组织的血量很少。
(3)因组织质地致密,小静脉发生反射性痉挛,将血液挤出。
(4)坏死组织引起的炎症反应,炎性充血出血带。
(5)后期,边缘有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形成
2、出血性梗死:
(1)主要见于在不同器官、表现不同(颜色、形状)。
(2)器官有丰富的吻合支。
(3)长期慢性淤血,结缔组织增生,硬化,局部不能形成有效的循环,局部组织坏死。
五、梗死的特点:
1、梗死发生在不同的器官,表现不同。
2、大多数器官梗死都属于凝固性坏死,而脑梗死属于液化性坏死。
3、梗死的形态变化呈现一种动态的演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