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基础医学 > 文章内容

病理生理学笔记--水、电解质代谢障碍(1)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2-11-01 18:49浏览:

第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障碍
(Disturbance of water and electrolyte metabolism)
第一节 水、钠代谢障碍
水的生理功用
(1)促进物质代谢 (2)调节体温 (3)润滑作用 (4)是组织器官的成分
水的来源和排出
钠的生理功能
1.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2.参与神经、肌肉、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的形成
3.参与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活动
钠出入机体的途径
摄入:小肠
排出:
(1)肾
“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2)汗液
一.水、钠正常代谢的调节
1.渴中枢
作用:引起渴感,促进饮水。
刺激因素:血浆渗透压(晶体渗透压)↑
2.抗利尿激素(ADH)
作用: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促释放因素:
(1)血浆渗透压↑
(2)有效循环血量↓
(3)应激
3.醛固酮
作用: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 Na+,排 H+ K+
促释放因素:
(1)有效循环血量↓
(2)血Na+降低
(3)血K+增高
4.心钠素(ANF)
作用:
(1)减少肾素分泌;
(2)拮抗血管紧张素缩血管作用
(3)抑制醛固酮的分泌
(4)拮抗醛固酮的保钠作用。
促释放因素:
血容量增加
二.水、钠代谢障碍的分类

(一)低钠血症
1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低渗性脱水)
2 高容量性低钠血症(水中毒)
3 等容量性低钠血症
(二)高钠血症
1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高渗性脱水)
2 高容量性高钠血症
3 等容量性高钠血症
(三)正常血钠性水过多
水肿
三 低钠血症(hyponatremia)
血钠浓度小于130mmol/L,称为低钠血症。
(一)低容量性低钠血症(hypovolemic hyponatremia)
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
特征:
失钠大于失水,血钠小于130mmol/L,血浆渗透压小于280 mmol/L。
原因和机制:
体液丢失,只补水而未及时补钠
1 经肾丢失
(1)药物的影响
(2)疾病的影响
2 肾外丢失
(1)消化液大量丢失
(2)体腔大量液体潴留
(3)皮肤丢失液体
对机体的影响:
1.体液的变化
细胞外液明显减少,细胞内液有所上升,易发生休克
2. 明显的失水体征(脱水征):
3.对尿的影响:
(1)尿量变化: 早期尿量正常,重症病人尿量减少
(2)尿钠含量变化:
肾脏失钠引起者表现为尿钠含量增多;
肾外原因引起者表现为尿钠含量减少。
4.一般无口渴感
防治原则:

1.防治原发病
2.补等渗盐
3.防治休克
(二)高容量性低钠血症(hypervolemic hyponatremia)
水中毒
(water intoxication)
特点:
血钠下降,血浆渗透压<280mmol/L,血清Na+浓度<130mmoI/L,但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水潴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
原因:
过多的低渗性体液在体内潴留。
1 水摄入过多:
2 水排出减少:
对机体的影响:
1.体液的变化
细胞内外液量均增加,血液稀释。
2.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3.实验室检查
血液稀释表现
防治原则:
1.防治原发病
2. 轻症患者,限制水分摄入;
重症患者,给予脱水剂或强利尿剂

四、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hypovolemic hypernatremia)
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
特点:
失水大于失钠,,血浆渗透压大于310 mmol/L,血钠高于150mmol/L的脱水。
原因:
失水过多加上饮水不足。
1. 水摄入减少
2.水丢失过多
(1)肾外原因
皮肤、呼吸道黏膜、消化道丢失
(2)肾性原因:
药物的影响
疾病的影响
对机体的影响:
1.体液的变化
细胞内、外液都降低,细胞内液降低更为明显。轻度脱水征 ,脱水热 。
2.较少发生休克
3.对脑的影响:
脑细胞脱水,脑出血
4.尿量少,比重高
5.渴感明显
防治原则
1.防治原发病
2.补水
五 水肿(edema)
(一)概念
1 水肿
过多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病理过程称为水肿。
2.积水
液体在体腔内过多积聚。

(二)水肿的分类
1 按分布范围:
局部水肿, 全身水肿
3.按发病原因:
心性水肿
肾性水肿
肝性水肿
营养不良性水肿
内分泌性水肿
特发性水肿
4 按皮肤有无凹陷分
(1)隐性水肿:(recessive edema)
游离液体增加不明显,尚无明显外观表现的水肿;
(2)显性水肿:
(frank edema,pitting edema)
游离液体明显增加,出现明显外观表现的水肿

(三) 水肿的发病机制
1 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组织液生成>回流)
(1)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
常见原因:静脉淤血、阻塞、受压迫 ;动脉充血
(2)血浆胶体渗透压↓
常见原因:血浆蛋白减少
①蛋白质合成障碍
②蛋白质丧失过多
③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
(3)微血管壁通透性↑
常见原因 :
①各种炎症性疾病
②过敏性疾病
③组织缺血、缺氧及再灌后
④其它
(4)淋巴回流受阻
常见原因:淋巴管被阻塞,摘除淋巴管
2 体内外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钠、水潴留)
(1)GFR↓
原因 :
①广泛的肾小球病变→肾小球滤过面积明显↓
②有效循环血量明显↓→肾血流量↓
(2)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

原因:
①心钠素分泌↓
②肾小球滤过分数(filtration fraction, FF)↑
FF=GFR/RBF(肾血浆流量)
肾脏血液循环特点
1 肾小球两端均为动脉,肾小球流出的血液进一步供应肾小管和集合管。
2入球小动脉通过调节入球血量来调节肾单位的有效滤过压;出球小动脉通过改变血液流出阻力来调节有效滤过压;
3肾小管和集合管周围的毛细血管中的血浆胶体渗透压高,利于钠水重吸收。

(3)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
原因:
①醛固酮增多
②ADH增多
水肿发生机制小结

(四) 水肿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
1 水肿的特点
(1)水肿液的性状
①漏出液(transudate)
比重<1.015; 水肿液的相对密度低于1.015;蛋白质的含量低于2.5g%;细胞数少于500/100m1。
②渗出液(exudate)
水肿液的相对密度高于1.018;蛋白质含量可达3g%一5g%;可见多数的白细胞。
(2)全身性水肿的分布特点
①水肿的分布特点
心性水肿:首先出现于低垂部。
肾性水肿:首先表现为眼睑或面部水肿;
肝性水肿:腹水为主。
②影响水肿分布的因素
重力效应
组织结构特点
局部血液动力学因素
2 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有利作用:
(1)稀释毒素
(2)运送抗体
不利影响:
(1)细胞营养障碍
(2) 水肿对器官组织功能活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