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1.冲动传到突触前膜轴突末梢,引起膜对哪种离子通透性增加
A.Na+
B.K+
C.Ca2+
D.Mg2+
E.Cl-
【答案】C
2.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的产生是后膜对哪种离子通透性增加
A.Na+
B.K+
C.Ca2+
D.Mg2+
E.Cl-
【答案】E
3.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后膜产生的电变化为
A.极化
B.去极化
C.超极化
D.反极化
E.复极化
【答案】B
4.兴奋通过突触传递时电传布的速度变慢的现象是
A.单向传导
B.总和
C.易疲劳性
D.突触延搁
E.兴奋节律改变
【答案】D
5. 第一体感区在大脑皮质的
A.中央前回
B.中央后回
C.枕叶距状裂
D.颞叶颞上回
E.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
【答案】B
6. 在中脑的上、下丘之间横断脑干后,动物将出现
A.脊休克
B.昏睡
C.共济失调
D.死亡
E.去大脑僵直
【答案】E
7. 维持人体正常姿势的基本反射是
A.股紧张反射
B.对侧屈肌反射
C.伸展反射
D.腱反射
E.骚扒反射
【答案】A
8. 大脑皮层的主要运动区在
A.中央前回
B.中央后回
C.枕叶皮层
D.颞叶皮层
E.大脑皮层内侧面
【答案】A
9. 参与应急反应的是
A.上行激动系统
B.特异性投射系统
C.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D.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E.迷走-胰岛素系统
【答案】D
10.阿托品能阻断植物性神经支配的效应器上的
A.α受体
B.N1受体
C.M受体
D.β受体
E.N2受体
【答案】C
11.人类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在于
A.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B.具有非条件反射
C.具有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D.具有第一信号系统
E.具有第二信号系统
【答案】E
12.内脏痛的主要特点是
A.对刺激性质分辨能力强
B.对电刺激敏感
C.对牵拉刺激不敏感
D.定位不精确
E.必有牵涉痛
【答案】D
13.脊髓突然横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
A.增强
B.不变
C.减弱
D.显著增强
E.不一定
【答案】C
14.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
A.乙酰胆碱
B.去甲肾上腺素
C.去甲肾上腺素或乙酰胆碱
D.5-羟色胺
E.肾上腺素
【答案】C
15.交感神经兴奋可使
A.胃肠运动加强
B.消化腺分泌增多
C.膀胱逼尿肌收缩
D.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E.瞳孔缩小
【答案】D
16.锥体系的作用
A.发动随意运动
B.协调随意运动
C.调节内脏活动
D.调节肌紧张
E.引起感觉
【答案】A
17.下丘脑的功能不包括
A.调节水、盐平衡
B.是内分泌的最高级中枢
C.产生生物节律
D.发动躯体运动
E.调节体温
【答案】D
18.正常人在安静、清醒、闭目时,出现的脑电波形是
A.α波
B.β波
C.θ波
D.δ波
E.γ波
【答案】A
一、问答题
1.试述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基本过程。
答:化学性突触传递过程(电冲动—化学物质—电冲动的传递)
前一神经元的神经纤维将产生的动作电位(电冲动)传到神经末梢的突触前膜,突触前膜产生动作电位,使突触前膜对Ca2+的通透性增加,Ca2+便由膜外进入突触小体内。突触小体内Ca2+的增加可促使小体内的囊泡向突触前膜靠近,并将囊泡内的神经递质以出胞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内(化学物质传递)。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发生变化,引起离子跨膜流动及电位改变,即产生突触后的电位(电冲动)。
2.比较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异同。
答: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形成在前膜的活动是相同的,即:前一神经元的神经纤维将产生的动作电位(电冲动)传到神经末梢的突触前膜,突触前膜产生动作电位,使突触前膜对Ca2+的通透性增加,Ca2+便由膜外进入突触小体内。突触小体内Ca2+的增加可促使小体内的囊泡向突触前膜靠近,并将囊泡内的神经递质以出胞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内(化学物质传递)。
当递质释放后,因不同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的递质不同,则后膜出现不同的效应,即
如果是兴奋性突触,则突触小体囊泡释放的递质为兴奋性递质,它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可提高后膜对Na+、K+、Cl-,尤其是Na+的通透性,促使Na+内流,使后膜内电位上升,形成局部去极化。其结果使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增高,经过总和而产生动作电位,使后膜兴奋。这种发生的突触后膜上的局部去极化电位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如果是抑制性突触,则突触小体囊泡释放的递质为抑制性递质,它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主要提高后膜对Cl-的通透性,促使Cl-内流,使后膜内电位下降,形成局部超极化。这种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超极化电位,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它使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出现后膜抑制现象。
3.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生理功能
答: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循环器官 对心脏起“正性”作用
对腹腔内脏血管、皮肤血管收缩。
对骨骼肌血管可收缩(肾上腺素能)或舒张(胆碱能) 对心脏起“负性”作用
对小部分血管(如冠状动脉及外生殖器血管)舒张
呼吸器官 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消化器官 抑制消化腺分泌
抑制胃肠道运动,促进括约肌收缩 促进消化腺分泌
促进胃肠运动,使括约肌舒张
泌尿器官 逼尿肌舒张、括约肌收缩 逼尿肌收缩,括约肌舒张
生殖器官 怀孕的子宫收缩;未孕子宫舒张
眼 瞳孔辐射肌收缩、瞳孔散大 瞳孔环形肌收缩、瞳孔缩小
皮肤汗腺 竖毛肌收缩,汗腺分泌
生理意义 形成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动员机体储备,参与应急反应 形成副交感神经-胰岛素系统保护机体,参与体力恢复和能量贮存
4.中枢抑制的分类,它们产生抑制的机制有什么不同。
答:在任何反射活动中,中枢内既有兴奋活动,又有抑制活动,共同维持反射活动的协调。中枢抑制是一种主动性活动,由于产生的机制和部位不同,分突触后抑制和突触前抑制两类。
突触前抑制与突触后抑制的不同
项目 |
突触前抑制 |
突触后抑制 |
性质 |
属于去极化抑制 |
属于超极化抑制 |
突触前神经元 |
兴奋性神经元 |
抑制性神经元 |
实触联系方式 |
轴-轴-体突 |
轴-体突或轴-树突 |
递质释放 |
兴奋性递质释放减少 |
释放抑制性递质 |
抑制部位 |
突触前膜去极化减弱 |
突触后膜超极化 |
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
去极化,但幅度减小 |
产生后膜IPSP |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