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基础医学 > 文章内容

医学微生物学——第六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0-04-01 10:37浏览:

第三节 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人体内存在着较完善的免疫系统。该系统由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小肠集合淋巴结、阑尾和粘膜免疫系统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等),以及免疫分子(补体,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等)组成。在感染免疫过程中,各免疫器官、组织、细胞和免疫分子间互相协作、互相制约、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免疫防御功能。
致病菌侵入人体后,首先遇到的是天然免疫功能的抵御。一般经710天后,产生了获得性免疫;然后两者配合,共同杀灭致病菌。
一、天然免疫
天然免疫(innate immunity)是人类在长期的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系列防御致病菌等抗原的功能。其特点是:①作用范围比较广泛,不是针对某一特定致病菌,故也称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②同种系不同个体都有,代代遗传,较为稳定;③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应答迅速,担负“第一道防线”作用;④再次接触相同致病菌,其功能不会增减。
天然免疫主要由组织屏障和某些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等组成。
屏障结构
1.皮肤与粘膜
1)机械性阻挡与排除作用:人体与外界环境接触的表面,复盖着一层完整的皮肤和粘膜结构。皮肤由多层扁平细胞组成,能阻挡致病菌的穿透,只有当皮肤损伤时细菌才能侵入。粘膜仅有单层柱状细胞,其机械性防御作用不如皮肤,但粘膜有多种附件和分泌液。例如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的纤毛运动,口腔唾液的吞咽和肠蠕动等,可将停留的致病菌排出体外。当机体受寒冷或有害气体等刺激,粘膜屏障有缺损时,就易患气管炎、支气管炎和肺炎等疾患。
2)分泌杀菌物质:皮肤和粘膜分泌多种杀菌物质。例如皮肤的汗腺分泌乳酸使汗液呈酸性(pH5.25.8),不利于细菌的生长。皮脂腺分泌的脂肪酸,有杀细菌和真菌作用。不同部位的粘膜能分泌溶菌酶、胃酸、蛋白酶等多种杀菌物质。
3)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例如口腔中唾液链球菌产生的H2O2,能杀死脑膜炎奈瑟菌和白喉棒状杆菌;肠道中大肠埃希菌的大肠菌素(colicin)和酸性产物,能抑制志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假丝酵母菌等;咽喉部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能抑制肺炎链球菌的生长等。
2.血脑屏障一般认为血脑屏障由软脑膜、脉络丛、脑血管和星状胶质细胞等组成。主要藉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的紧密连接和微弱的吞饮作用来阻挡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从血流进入脑组织或脑脊液,以此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婴幼儿的血脑屏障发育尚未完善,故易发生脑膜炎、脑炎等病症。
3.胎盘屏障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绒毛膜组成。正常情况下,母体感染时的病原体及其有害产物不能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但若在妊娠3个月内,因胎盘屏障尚不完善,母体中的病原体有可能经胎盘侵犯胎儿,干扰其正常发育,造成畸形甚至死亡。药物影响亦然。因此,在怀孕期间尤其是早期,应尽量防止发生感染并尽可能不用或少用副作用大的药物。
吞噬细胞人类吞噬细胞分大、小两类。小吞噬细胞是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大吞噬细胞是血中的单核细胞和各种组织中的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在血流中仅存留10h左右后即进入组织,其活动期不长,一般寿命仅13d。单核细胞在血流中存留23d后进入组织,在组织中进一步分化发育成为游离或固定的巨噬细胞。在不同组织器官中的巨噬细胞常有不同名称,例如在肝内称枯否细胞,肺内称尘细胞,结缔组织内称组织细胞等。血液的单核细胞和组织中的各种巨噬细胞构成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ononuclear phagocyte system)。
当致病菌侵入皮肤或粘膜到达体内组织后,中性粒细胞首先从毛细血管中逸出,聚集到致病菌所在部位,多数情况下,致病菌被吞噬消灭。若不被杀死则经淋巴管到附近淋巴结,在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进一步将之吞噬杀死。淋巴结的这种过滤作用在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上占重要地位,一般只有毒力强、数量多的致病菌才有可能不被完全阻挡而侵入血流或其他器官,然后再由血液、肝、脾或骨髓等处的吞噬细胞继续进行吞噬杀灭。
1吞噬和杀菌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1)接触:吞噬细胞与致病菌的接触可为偶然相遇,亦可通过一些称为趋化因子的吸引。中性粒细胞可与致病菌的细胞壁组分直接结合;或间接地由革兰阴性菌LPS先与血清中的脂多糖结合蛋白(lipopolysaccharide binding protein LBP)结合,这LPSLBP复合物再与中性粒细胞上的CD14分子结合。中性粒细胞也能与由补体替代途径衍生的C3b及其iC3b沉积的致病菌结合。巨噬细胞尚有甘露糖受体、“清道夫”(scavenger receptor)受体等与多种致病菌接触结合。侵入的致病菌,可刺激吞噬细胞、内皮细胞、皮肤角质细胞、成纤维细胞等产生IL-8NAP-2neutrophil activating protein-2)、RANTESregulated upon activation normal T-cell expressed and secreted)、MIP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等趋化因子(chemokine),招引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至炎症部位。
2)吞入:吞噬细胞接触致病菌部位的细胞膜内陷,伸出伪足将菌包围并摄入细胞质内,形成由部分胞膜包绕成的吞噬体(phagosome),此为吞噬(phagocytosis)。对于病毒等较小物体,只在其附着处的细胞膜向细胞质内陷形成吞饮体(pinosome),将病毒等包裹在内,是为吞饮(pinocytosis)。
3)杀灭:当吞噬体形成后,溶酶体(lysosome)与之靠近、接触,并两者融合成吞噬溶酶体(phagolysome)。溶酶体内的溶菌酶、髓过氧化物酶、乳铁蛋白、防御素(defensin)、活性氧中介物(reactive oxygen intermediate ROI)和活性氮中介物(reactive nitrogen intermediate,RNI)可杀死致病菌,而蛋白酶、多糖酶、核酸酶、脂酶等能将它们降解,最后不能消化的残渣排至吞噬细胞外。
中性粒细胞的胞质中含有两种主要颗粒。一为嗜天青颗粒,内含多种抗菌蛋白和酶,例如溶菌酶、防御素、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等;另一为特异颗粒,含有乳铁蛋白、ROIRNI等。另有一种称为第三颗粒的,含酸性磷酸酶、明胶酶等,尚未发现有抗菌作用。
人类中性粒细胞的杀菌机制分依氧和非依氧两类。依氧杀菌机制主要因吞噬引起呼吸爆发(respiratory brust)而致。ROI有超氧阴离子(O2-)、单态氧(1O2)、游离羟基(OH-)、H2O2 、次氯酸(HOC1)、单氯胺(NH2C1)等。RNI有一氧化氮(NO)、NO2-NO3-等。O2-H2O2对细菌有直接毒性作用,1O2OH-均属作用短暂的强氧化剂,能严重破坏细菌的DNA、膜脂类和蛋白质。HOC1NH2C1MPO作用于H2O2和氯化物而形成,两者通过氯化作用破坏菌体蛋白。NO具有高度抗菌活性,当与O2-结合后再进一步氯化成NO2-NO3-,它们具有更强大的抗细菌以及抗真菌、原虫和蠕虫的作用。参与非依氧杀菌机制的有溶菌酶、防御素、乳铁蛋白、弹性蛋白酶和吞噬溶酶体内的酸性产物等。
未激活的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和杀菌效应微弱,当被合适的细胞因子激活后,其活性才充分表达。细胞因子中以IFN-γ最为重要。不同种系的单核-巨噬细胞,或处于不同成熟阶段,吞噬和杀菌功能可有差异。例如人血液中的单核细胞有MPO活性,而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则无。小鼠单核-巨噬细胞产生RNI,人类中是否有RNI尚无定论。目前认为,人类单核-巨噬细胞的杀菌主要是H2O2和乳酸等作用。
2.吞噬作用的后果致病菌被吞噬细胞吞噬后,其后果随细菌种类、毒力和人体免疫力不同而异。化脓性球菌被吞噬后,一般在510min死亡,3060min被破坏,此为完全吞噬。结核分枝杆菌、布鲁菌、伤寒沙门菌、军团菌等胞内寄生菌,在免疫力缺乏或低下的机体中,虽被吞噬却未被杀死,是为不完全吞噬。不完全吞噬可使这些致病菌在吞噬细胞内得到保护,免受机体体液中非特异抗菌物质、特异抗体或抗菌药物等的作用。有的致病菌甚至能在吞噬细胞内生长繁殖,导致吞噬细胞死亡,或随游走的带菌吞噬细胞经淋巴液或血液扩散到人体其他部位,造成广泛病变。此外,吞噬细胞在吞噬过程中,溶酶体释放出的多种水解酶也能破坏邻近的正常组织细胞,造成组织的免疫病理性损伤。
临床上有一种慢性肉芽肿病(chronic granulomatous disease,CGD),多见于男孩,是伴性遗传疾患。该病主要是吞噬细胞的吞噬力正常而杀菌力缺陷或低下,因而反复感染。常见的病菌有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沙雷菌和真菌等。其机制是这些菌都有过氧化氢酶,但缺乏氧化酶,其MPO形成就少,故MPO的杀菌力大为降低。CGD中的感染菌很少是肺炎链球菌或A群链球菌,原因是这些菌能产生H2O2,以补偿病人吞噬细胞内H2O2的不足。致使MPO形成未减少,其杀菌功能不受影响。临床上可用氮蓝四唑(nitroblue tetrazolium,NBT)试验来测患者中性粒细胞的吞噬杀伤功能,以协助诊断CGD
体液因素正常体液和组织中含有多种杀伤或抑制致病菌的物质,主要有:
1.补体是正常血清中的一组蛋白质,由巨噬细胞、肠上皮细胞、肝和脾细胞等产生。补体的经典途径由抗原抗体复合物激发。旁路途径可由革兰阴性菌内毒素、酵母多糖、聚合IgGIgA等活化。补体系统激活后产生的多种生物活性产物,可导致趋化、粘连、促进吞噬、引发炎症等反应,有增强抗感染作用。
 由于补体旁路途径的活化在特异性抗体形成之前就发挥防御作用,故是一种重要的抗某些致病菌感染的天然免疫机制。
2.溶菌酶溶菌酶(lysozyme)主要来源于吞噬细胞,广泛分布于血清、唾液、泪液、鼻涕等中。作用于革兰阳性菌的胞壁肽聚糖,使之裂解而溶菌。因革兰阴性菌的肽聚糖外尚有脂蛋白等层包围,若同时存在有相应抗体等,则溶菌酶也可破坏革兰阴性菌。否则,单独溶菌酶对革兰阴性菌无效。
3.防御素防御素主要存在于中性粒细胞的嗜天青颗粒中,人的肠细胞中亦有。是一类富含精氨酸的小分子多肽,目前已发现人防御素有4种(HNP14)。防御素主要杀胞外菌,但HNP13对偶发分枝杆菌和鸟-胞内分枝杆菌等胞内菌亦有一定杀伤作用。防御素的杀菌机制有3个阶段:①防御素分子被敏感菌细胞膜表面的静电吸引,使两者接触;②在电势影响下,单体或双体的防御素分子可进入带电的菌细胞膜,破坏其完整性,形成受电势调节的孔洞;③细菌细胞膜发生不可逆损伤,胞内外物质交换失控,细菌死亡。
正常体液中尚有乙型溶素、吞噬细胞杀菌素、组蛋白、白细胞素、乳素、正常调理素等杀菌或抑菌物质。
二、获得性免疫机制
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是个体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与致病菌及其毒性代谢产物等抗原分子接触后产生的一系列免疫防御功能。其特点是:①针对性强,只对引发免疫力的相同抗原有作用,对它种抗原无效,故也称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②不能遗传给后代,需个体自身接触抗原后形成,因此产生获得性免疫需一定时间,一般是1014d;③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其免疫强度可增加。
获得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大类。体液免疫是指由特异抗体起主要作用的免疫应答。当机体B细胞受某些致病菌和(或)其毒性产物刺激后,一般在巨噬细胞、CD4 Th2细胞辅助下,分化、增殖为浆细胞。随抗原性质、进入途径、应答过程等不同,浆细胞可合成和分泌IgGIgMIgAIgDIgE五类免疫球蛋白抗体。根据它们在抗菌免疫中的作用,可分为抗菌抗体(调理素)和抗外毒素抗体(抗毒素)。
细胞免疫是以T细胞为主的免疫应答。当T细胞与某些致病菌接触后,分化增殖为致敏或免疫T细胞。其中主要是CD4 Th1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 cell,CTL,Tc)。CD4 Th1细胞产生系列细胞因子,能活化巨噬细胞、引发速发型超敏反应和激活CTL等。
根据致病菌与宿主细胞的关系,可分为胞外菌(extracellular bacteria)和胞内菌(intracellular bacteria)。胞外菌寄居在宿主细胞外的组织间隙和血液、淋巴液、组织液等体液中。胞内菌又分兼性(facultative)和专性(obligate)两类,兼性胞内菌在宿主体内,主要寄居在细胞内生长繁殖;在体外,亦可在无活细胞的适宜环境中生存和繁殖。专性胞内菌则不论在宿主体内或体外,都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
胞外菌感染的免疫人类的多数致病菌属胞外菌,主要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志贺菌、霍乱弧菌、白喉棒状杆菌、破伤风梭菌等。
胞外菌的致病机制主要有二:①产生外毒素、内毒素等毒性物质;②引起炎症反应。
入侵的胞外菌,主要由中性粒细胞吞噬、消灭。
特异性体液免疫是抗胞外菌感染的主要获得性免疫机制。胞外菌的胞壁和荚膜等多糖是T细胞非依赖抗原(TI-Ag),能直接激发相应B细胞产生IgM抗体应答。胞外菌大多蛋白抗原是T细胞依赖的(TD-Ag),需抗原递呈细胞(APC)和CD4 Th2细胞的辅助。产生的抗体类型先是IgM,后转换为IgG为主,并有IgAIgE
特异抗体的作用有:①IgG抗体调理细菌促进吞噬。IgG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的结合是通过这些吞噬细胞上的Fcγ受体。IgMIgG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均可活化补体系统,产生C3biC3b,它们分别与吞噬细胞上的CR1CR3结合而进一步促进吞噬作用。②抗体中和细菌外毒素。外毒素与其特异抗毒素抗体结合后形成免疫复合物,这种无毒复合物最终为吞噬细胞吞噬清除。③分泌型IgA(SIgA)阻挡致病菌定植。SIgA抗体存在于多种分泌液中,例如胃肠道、呼吸道的SIgA可防止相应致病菌在其粘膜表面定植;乳汁中的SIgA可将母体有关抗体传递给乳儿等。④IgMIgG抗体与抗原的复合物可激活补体经典途径,终末攻膜复合体MAC有杀菌效应,奈瑟菌对之最敏感;补体激活过程中的C3aC5a等产物能介导急性炎症反应。
参与胞外菌免疫应答的T细胞主要是CD4 Th2细胞。它们除辅助B细胞对TD-Ag产生抗体外,尚能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引起局部炎症,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和杀伤,招引和活化中性粒细胞等。
具有超抗原特性的葡萄球菌肠毒素、链球菌的致热外毒素等,在感染早期形成少量时,就可激活相应的TCRVβ的CD4T细胞产生啐足量细胞因子,利于对病菌的清除。若菌量大、超抗原性毒素多,则过量的细胞因子可对机体造成严重危害,甚至死亡。超抗原性外毒素和细菌内毒素都是多克隆淋巴细胞激活剂,若激活的淋巴细胞中有针对自身抗原的克隆,有可能导致自身免疫病。有些胞外菌与人体某些组织、细胞存在着交叉抗原,这些病菌诱生的抗体有可能与这些组织、细胞发生超敏反应而致病。最具代表性的疾病是A群链球菌感染后的风湿热和肾小球肾炎。
胞外菌可以通过不同机制来逃避机体的免疫杀伤。例如肺炎链球菌等在胞壁外形成抗吞噬的荚膜;淋病奈瑟菌的菌毛不断发生突变,使原有抗菌毛抗体无效;流感嗜血杆菌等产生IgA蛋白酶。降解宿主粘膜表面的SIgA抗体;福氏志贺菌能诱导巨噬细胞凋亡;铜绿假单胞菌分泌弹性蛋白酶灭活C3aC5a等。
胞内菌感染的免疫对医学重要的兼性胞内菌有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伤寒沙门菌、布鲁菌、肺炎军团菌、产单核细胞李氏菌等。立克次体、柯克斯体、衣原体等属于专性胞内菌。
胞内菌感染的特点除细胞内寄生外,尚有低细胞毒性,呈慢性过程,主要通过病理性免疫损伤而致病等。胞内菌的毒力低,利于病菌和宿主细胞长期共存,否则宿主细胞快速死亡就使胞内菌失去赖以生存的微环境。由于胞内菌毒力低,其感染的潜伏期较长、病程缓慢;因而持续的刺激形成了胞内菌常有的肉芽肿病变特征。肉芽肿既有阻挡病菌扩散的作用,亦对宿主局部造成一定的病理损伤。
胞内菌感染的获得性免疫机制主要是以T细胞为主的细胞免疫,因特异性抗体不能进入胞内菌寄居的宿主细胞内与之作用。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包括两种类型,一为CD4 Th1细胞衍生的细胞因子;另一为CD8 CTLCD4 Th1细胞可产生众多细胞因子,其中的IFN-γ是巨噬细胞最强激活剂,使其吞噬胞内菌和杀伤力大为增加。CD4 Th1细胞衍生的细胞因子尚能活化CTL和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有利于对胞内菌的清除。CD8 CTL能直接将穿孔素(perforin)和粒酶(granulozyme)介入胞内菌感染细胞,破坏其完整性,使病菌散出,再由抗体等调理后由吞噬细胞吞噬消灭。
胞内菌逃避机体的免疫杀伤机制有多种:例如肺炎军团菌等通过CR1CR3结合但不引起呼吸爆发的安全途径进入宿主细胞的,免受因呼吸爆发产生的ROI等强氧化物质的杀伤;结核分枝杆菌、伤寒沙门菌等阻止吞噬体与溶酶体的融合;逸入无杀伤物质存在的吞噬细胞胞质内;麻风分枝杆菌等以无杀伤力的非职业吞噬细胞如神经鞘细胞等为寄居细胞等。
 
第四节 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一、感染的来源
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的称外源性感染(exogenous infection;若来自患者自身体内或体表的称为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
外源性感染
1.病人大多数人类感染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传播。病人在疾病潜伏期一直到病后一段恢复期内,都有可能将致病菌传播给周围他人。对患者及早作出诊断并采取防治措施,是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根本措施之一。
2.带菌者有些健康人携带有某种致病菌但不产生临床症状,也有些传染病患者恢复后在一段时间内仍继续排菌。这些健康带菌者和恢复期带菌者是很重要的传染源,因其不出现临床症状,不易被人们察觉,故危害性甚于病人。脑膜炎奈瑟菌、白喉棒状杆菌常有健康带菌者,伤寒沙门菌、志贺菌等可有恢复期带菌者。
3.病畜和带菌动物有些细菌是人畜共患病的致病菌,因而病畜或带菌动物的致病菌也可传播给人类。例如鼠疫耶菌、炭疽杆菌、布鲁菌、牛分枝杆菌,以及引起食物中毒的沙门菌等。
内源性感染这类感染的致病菌大多是体内的正常菌群,少数是以隐伏状态存在于体内的致病菌。正常菌群在特定条件下成为条件性致病菌后再致病。
二、传播方式与途径
呼吸道感染致病菌从病人或带菌者的痰液、唾沫等散布到周围空气中,经呼吸道途径感染他人。例如咳嗽、喷嚏、大声说话时喷出的飞沫,含有大量细菌。此外,亦可通过吸入沾有病菌的尘埃而引起。呼吸道感染的疾病有肺结核、白喉、百日咳、军团病等。
消化道感染伤寒、菌痢、霍乱、食物中毒等胃肠道传染病,大多是摄入粪污染的饮食物所致。水、手指和苍蝇等昆虫是消化道传染病传播的重要媒介。
创伤感染皮肤、粘膜的细小破损,致病性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常可侵入引起化脓性感染。泥土、人类和动物粪便中,可有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等芽胞存在。这些芽胞若进入深部伤口,微环境适宜时就会发芽、繁殖,产生外毒素而致病。
接触感染淋病奈瑟菌、苍白密螺旋体、麻风分枝杆菌、钩端螺旋体等,可通过人-人或动物-人的密切接触而感染。其方式可为直接接触,或通过用具等间接受染。
节肢动物叮咬感染有些传染病是通过吸血昆虫传播的。例如人类鼠疫由鼠蚕传播,恙虫病由恙螨幼虫传播等。
多途径感染有些致病菌的传播可有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创伤等多种途径。例如结核分枝杆菌、炭疽芽胞杆菌等。
三、感染的类型
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是宿主体和致病菌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根据两者力量对比,感染类型可以出现不感染、隐性感染(inapparent infection)、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显性感染(apparent infection)和带菌状态(carrier state)等不同临床表现。这几种类型并非一成不变,随着两方力量的增减,可以移行、转化或交替出现的动态变化。
不感染当宿主体具有高度免疫力,或侵入的致病菌毒力很弱或数量不足,或侵入的部位不适宜。则病菌迅速被机体的免疫系统消灭,不发生感染。
隐性感染当宿主体的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侵入的病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是为隐性感染,或称亚临床感染(subclinical infection)。隐性感染后,机体常可获得足够的特异免疫力,能抗御相同致病菌的再次感染。在每次传染病流行中,隐性感染者一般约占人群的90%或更多。结核、白喉、伤寒等常有隐性感染。
潜伏感染当宿主体与致病菌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暂时处于平衡状态时,病菌潜伏在病灶内或某些特殊组织中,一般不出现在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中。一旦机体免疫力下降,则潜伏的致病菌大量繁殖,使病复发。例如结核分枝杆菌有潜伏感染。最典型的潜伏感染病原体是单纯疱疹病毒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显性感染当宿主体抗感染的免疫力较弱,或侵入的致病菌数量较多、毒力较强,以致机体的组织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生理功能也发生改变,并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是为显性感染,通称传染病。由于每一病例的宿主体抗病能力和病菌毒力等存在着差异,因此,显性感染又有轻、重、缓、急等不同模式。
临床上按病情缓急不同,分为:
1.急性感染(acute infection发作突然,病程较短,一般是数日至数周。病愈后,致病菌从宿主体内消失。急性感染的致病菌有脑膜炎奈瑟菌、霍乱弧菌、肠产毒素型大肠埃希菌等。
2.慢性感染(chronic infection病程缓慢,常持续数月至数年。胞内菌往往引起慢性感染,例如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
临床上按感染的部位不同,分为:
1.局部感染(local infection致病菌侵入宿主体后,局限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引起病变的一种感染类型。例如化脓性球菌所致的疖、痈等。
2.全身感染(generalized infection systemic infection感染发生后,致病菌或其毒性代谢产物向全身播散引起全身性症状的一种感染类型。临床上常见的有下列几种情况:
1)毒血症(toxemia):致病菌侵入宿主体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血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外毒素经血到达易感的组织和细胞,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例如白喉、破伤风等。
2)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革兰阴性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崩解后释放出大量内毒素;也可由病灶内大量革兰阴性菌死亡、释放的内毒素入血所致。在严重革兰阴性菌感染时,常发生内毒素血症。
3)菌血症(bacteremia):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的一过性通过血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例如伤寒早期有菌血症期。
4)败血症(septicemia):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例如高热、皮肤和粘膜瘀斑、肝脾肿大等。鼠疫耶氏菌、炭疽芽胞杆菌等可引起败血症。
5)脓毒血症(pyemia):指化脓性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脓毒血症,常导致多发性肝脓肿、皮下脓肿和肾脓肿等。
带菌状态有时致病菌在显性或隐性感染后并未立即消失,在体内继续留存一定时间,与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是为带菌状态,该宿主称为带菌者(carrier)。例如伤寒、白喉等病后常可出现带菌状态。带菌者经常会间歇排出病菌,成为重要的传染源之一。
四、环境因素对感染的影响
感染的轻重除取决于致病菌和宿主体两方外,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对感染的发生、发展亦有明显影响。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季节、温度、湿度和地理条件等诸方面。例如季节不同,流行的传染病种类就不同。冬季易发生呼吸系统传染病,因寒冷能降低呼吸道粘膜的抵抗力。同时,室内活动较多,门窗经常关闭,空气流动少,也增加与致病菌接触的机会。夏季易发生消化系统传染病,乃因天热需大量饮水,将胃酸稀释,使其杀菌效率降低。又夏季气温高,利于苍蝇等昆虫孳生,增多传播机会。有些传染病有地区性,例如原始森林地区或未开垦地带存在着野生动物或吸血昆虫间流行的人畜(兽)共患传染病,一旦人类进入这些自然疫源地,就有可能传播给人,甚至在人群中造成流行。
社会因素对感染的发生和传染病的流行影响也很大。战争、灾荒、贫困等促使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改善生活和劳动条件,开展防病的卫生运动,则传染病的发病率将逐渐下降,人民的健康水平亦将随之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