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基础医学 > 文章内容

医学免疫学——第八章 免疫细胞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0-04-01 10:15浏览:

免疫细胞(Immunocyte)是泛指所有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及其前身,包括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粒细胞等。
第一节 T细胞
T细胞即T淋巴细胞,定位于周围淋巴结的副皮质区及脾脏白髓部分,并可经血液、组织、淋巴不断释放到外周血循环中。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将进一步活化、增殖、分化,发挥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
一、T细胞表面受体
(一)T细胞抗原识别受体(TCR)
1.TCRαβTCR是T细胞识别蛋白质抗原的特异性受体,不同的T细胞克隆其抗原识别受体的分子结构也是不相同的。大多数成熟T细胞(约占95%)的TCR分子,是由α和β二条异二聚体肽链组成的TCRαβ分子。二条肽链都由膜外区、穿膜区及胞浆区组成。在通常情况下,异种蛋白抗原分子必须与细胞表面的自身MHC分子结合才能被TCR识别。所以TCR只能识别细胞膜上MHC分子与抗原分子结合的复合物,而不能识别可溶性抗原分子,这是与B细胞识别抗原的主要不同特性。
2.TCRγδ另一种TCR是由γ和δ链组成的TCRγδ分子,它是由γ和δ基因编码的分子。它们可能是具有原始受体的第一防线的防御细胞,与清除表皮及上皮细胞内遗物有关。它们可识别高度保守的抗原,如结核杆菌、肠毒素和热休克蛋白等抗原,在人和小鼠均表明它们可识别MHC或MHC样分子。
(二)CD3分子
此分子可表达于所有成熟T细胞表面,它是由五条肽链非共价结合组成的复合分子,分别称为γ.δ.ε.ζ、和η链。五条肽链均由胞外区、穿膜区和胞浆区组成。γ.δ和ε为单体,ζ和η二条链其胞外区可由二硫链连接组成同二聚体ζ(约占90%)和异二聚体ζη分子(约占10%)。CD3分子可与TCR分子以非共价结合形成TCR-CD3复合受体分子,是T细胞识别抗原的主要识别单位,其中TCR是识别异种抗原和自身MHC分子多态性决定簇的受体,而CD3分子并不参于抗原识别,它具有稳定TCR结构和传递活化信号的作用。
(三)CD4和CD8分子
这二种分子可同时表达于胸腺内早期胸腺细胞,称为双阳性胸腺T细胞(CD4+.CD8+.DP)。而在成熟T细胞这二种分于是互相排斥的,只能表达一种分子,故可将成熟T细胞分为二类,即CD4+T细胞和CD8+T细胞。在外周淋巴组织中CD4+T细胞约古65%,CD8+T细胞约占35%。这二种分子同属于Ig超家族,都不具有多样性,其分子结构都由胞外区、穿膜区及胞内区组成。CD4分子为55kD的单体,CD8分子为34kD多肽组成的双体分子。这二种分子与抗原识别无关,但可与带有MHC分子的细胞结合,它们是细胞与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粘附分子。CD4分子是MHCⅡ类分子的受体,它可与MHCⅡ分子的非多态区结合。CD8分子可与MHCI类分子的非多态区结合。因此这二种分子具有增强TCR与抗原递呈细胞或靶细胞的亲和性,并有助于激活信号的传递。
(四)CD28分子
这种分子可表达于全部CD4+T细胞及50%CD8+T细胞。它是80~90kD的由二硫键连接的同源二聚体分子,属于Ig基因超家族。研究证明T细胞活化需要双信号,即由TCR-CD3复合分子提供起始信号或第1信号,还必须有协同刺激信号或第2信号才能使T细胞活化。在T细胞膜上已发现有多种分子与协同刺激信号产生有关,如CD2.LFA—1.VLA—4及CD28分子等。称这种分子为辅助分子或协同刺激受体分子。其中以CD28分子最为重要,已证明它的配体分子存在于B细胞或其他抗原递呈细胞上,命名为B7或BBl分子,它是50kD单体分子的穿膜蛋白,也属Ig基因超家族。B7/BBl分子在静止期B细胞、巨噬细胞或树突状细胞等表达弱,而活化型细胞表达增强。
(五)CD2分子
此分子亦称为LFA-2.LEU—5或绵羊红细胞受体等名称。为55kD单体分子,属Ig基因超家族,亦为穿膜糖蛋白分子。可存在于成熟T细胞及胸腺细胸,亦可发现于NK细胞。CD2分子是细胞间粘附分子,其配体分子称为白细胞功能相关抗原-3(LFA-3,CD58),为55~70kD糖蛋白分子,可广泛表达于造血细胞和非造血细胞。CD2分子与LFA-3分子结合可增强细胞与细胞间的粘附作用。CD2也是信号传导分子,可使T细胞活化,它不依赖于TCR途径,是T细胞活化第二途径。特别是在胸腺内早期发育阶段的胸腺细胞尚未表达TCR,此时胸腺细胞的活化与增殖可能是通过CD2分子与胸腺上皮细胞表面的LFA—3分子结合而使之活化。
(六)CD44分子
CD44分子可表达于多种细胞,包括胸腺细胞、B细胞、粒细胞、巨噬细胞、红细胞、神经细胞、上皮及纤维母细胞等。CD44分子可使淋巴细胞与高内皮微静脉(HEV)结合,移行于血管、组织和淋巴细胞间,与淋巴细胞再循环密切相关,可视为一种归巢受体,有的T细胞比未受抗原刺激的天然T细胞可表达高水平CD44分子。
(七)细胞因子受体
细胞因子受体可表达于静止及活化T细胞表面,静止T细胞表面的细胞因子受体亲和力弱,数量少,而活化T细胞表面CKR亲和力高。
(八)CD45分子
CD45分子亦称为白细胞共同抗原,包括一组膜糖蛋白,CD45分子的异构体(isoforms)常限定在某些T细胞表面表达,故称之为CD45R。
二、T细胞亚群的分类及功能
T细胞是不均一的群体,按其抗原识别受体,可将T细胞分为二大类,一类是TCRαβT细胞,另一类是TCRγδT细胞,见表2-4。
TCRαβT细胞也是不均一的群体,根据其表型即其细胞表面的特征性分子的不同,可将成熟T细胞分为二个亚类即CD4+T细胞和CD8+T细胞。
根据TCRαβT细胞的功能可将其分为二类,一类为调节性T细胞,可包括辅助性T细胞和抑制性T细胞。另一类为效应性T细胞,可包括杀伤性T细胞和迟发型超敏性T细胞。
(一)TCRαβT细胞和TCRγδT细胞
二类T细胞表型分子均呈CD2+.CD3+阳性,但γδT细胞为CD4?.CD8?双阴性细胞或CD8+,而αβ细胞其表型为CD4+或CD8+为单阳性细胞。
表2—4TCRαβT细胞与TCRγδT细胞的特性
 
TCRαβT细胞
TCRγδT细胞
分子结构
二硫键相连的异二聚体分子
二硫键相连的二聚体分子
多样性
分布
周围血60%-70%
周围血1%—10%表皮及属枯膜上皮
表型
CD4+CD8+(DP)60%
CD4?CD8?(DN)35%
CD2+100
CD5+>95
CD4?CD8?(DN)
CD2+
CD5?
发育
胸腺(发生晚)
胸腺(发生早)存在胸腺外途径
功能
识别与MHC分子结合的多肽复合分子抗原
可能的作用:
1.第一线防御细胞的原始受体
2.可识别MHC或MHC样分子
3.识别由MHC样分子递呈的抗原
(二)CD4+T细胞
TCRαβT细胞(简称CD4+T细胞)的分子表型为CD2+.CD3+.CD4+.CD8?。其TCR识别抗原是MHCⅡ类分子限制性。CD4+T细胞也是不均一的细胞群,按其功能可包括二种T细胞,即辅助性T细胞(TH)和迟发型超敏性T细胞(TDTH)。CD4+T细胞能促进B细胞、T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协调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三)CD8+T细胞
CD8+T细胞也是不均一的细胞群,按其功能可包括抑制性T细胞(TS)和杀伤性T细胞(TC)。
根据T细胞的功能,可把T细胞分成若干亚群,以下将按其功能来介绍几个主要亚群。
1.调节细胞
(1)辅助性T细胞主要功能是辅助B细胞,促使B细胞的活化和产生抗体。
(2)抑制性T细胞可抑制TH.、TC和B细胞的功能,由此使机体的有关淋巴细胞的增殖得到控制。
2.效应细胞
(1)迟发型超敏T细胞又称迟发型T细胞(TD)。TDTH遇抗原后,可被活化增殖而释放50种以上的淋巴因子,它们可在反应的局部引起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称作迟发性超敏反应(DTH),它可清除感染有慢性或胞内感染的病原体,在肿瘤免疫、移植排斥反应和自身免疫病中也有重要作用。
(2)细胞毒T细胞又称杀伤性T细胞;它能杀伤带抗原的靶细胞,例如肿瘤细胞、移植细胞或受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组织细胞等。
三、T细胞在胸腺中的发育
(一)胸腺微环境胸腺是T细胞发育成熟的主要部位,故称之为中枢免疫器官,当T祖细胞(pro-T)自胚肝或骨髓进入胸腺后,在胸腺微环境作用下可诱导其发育分化,在其分化成熟过程中,可先后发生各种分化抗原的表达,各种细胞受体的表达,并通过正和负选择过程,最终形成T细胞库。最后成熟T细胞被迁移出胸腺,并定居于周围淋巴器官,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可分布于全身组织等一系列复杂过程。胸腺微环境主要是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和细胞因子等组成。
(二)T细胞在胸腺内的发育过程
T细胞在胸腺内的分化发育为三个阶段,即早期T细胞发育为双阴性细胞阶段,其主要表型为CD4-和CD8-,故称为双阴性细胞,第二阶段为不成熟胸腺细胞,由DN细胞经单阳性细胞(CD4-,CD8+)进而分化为双阳性(CD4+,CD8+)细胞。第三阶段为由DP细胞选择分化为只表达CD4+或CD8+的单阳细胞,然后迁出胸腺,移居周围淋巴器官。
第二节 B细胞
一、B细胞表面抗原
1.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B细胞发育未成熟时,已表达MHCⅡ类分子,活化B细胞,MHCⅡ类分子表达明显增多。MHCⅡ类分子能增强B和T细胞间的粘附作用,同时也是递呈抗原的分子。MHCⅡ类分子交联与信号传导有关,可促进B细胞的活化。近年证明超抗原可与MHCⅡ类分子有高亲和性。亦与促进B细胞的活化有关。
2.B细胞分化抗原(CD分子)近年来应用单克隆抗体鉴定出存在于B细胞表面的特有抗原分子,而不存在于其他免疫细胞上。这些抗原可表达于B细胞发育分化的不同阶段,故称为分化抗原(CD),分化抗原不仅是B细胞的特异表面标志,而且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实验证明B细胞的活化,除了由BCR与其相应抗原结合后提供活化的起始信号外,还需由其表面的辅助分子与其相应配体分子结合后,提供的协同刺激信号,才能使B细胞处于活化状态,即B细胞的活化与T细胞一样,也是由双信号介导的。
二、B细胞表面受体
1.B细胞抗原识别受体(BCR)BCR是由特异识别抗原的分子和信号传导分子组成的复合分子,BCR识别抗原分子是由B细胞表面免疫球蛋白分子组成,它是由二条相同的重链(H)和二条相同的轻链(L)构成的4肽链分子。SmIg均为单体结构,在正常外周血中多数B细胞可同时表达SmIgM和SmIgD,少数B细胞只表达SmIgG、SmIgA或SmIgE。SmIg是鉴别B细胞的主要特征,可用荧光标记的抗Ig抗体检测B细胞。
BCR还存在另一组分子,是由二硫键连接的异二聚分子组成,称之为Igα和Igβ链(分别命名为CD79a和CD79b)。它们的分子结构相关,功能与信号传导有关,与TCR中CD3分子的作用相似。BCR能识别可溶性蛋白抗原分子,它识别的表位是构象决定簇,这一特性与TCR明显不同。B细胞经BCR对抗原的摄取、加工和递呈作用,通过信号传导可引起胞浆内一系列生化变化及核内基因的活化、转录与表达。依其刺激的性质及B细胞分化阶段的不同,最终可导致B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不应答或诱导细胞程序性死亡。
表2—8BCR与TCR识别抗原的比较
BCR—Igα、Igβ
TCR—CD3
配体—受体相互作用,抗原—BCR
三分子复合物、抗原MHC—TCR
直接结合游离抗原
不能与游离抗原结合
可与任何蛋白质抗原发生应答
只能与MHC肽应答
识别的抗原表位空间构型决定簇15AA
识别的抗原表位降解的线性肽片段8—12AA
2.Fc受体许多免疫细胞表面都有Fc受体,它是结合免疫球蛋白Fc段的分子结构。结合不同类别Ig的Fc受体,其性质各异,细胞上Fc受体的类型和数目也是不固定的。
大多数B细胞表面具有IgGFc受体(FcγR),能与IgGFc段结合。活化B细胞此受体密度明显提高,分化至晚期又下降。FcγR可与免疫复合物结合,有利于B细胞对抗原的捕获和结合,以及B细胞的活化和抗体产生。
在活化B细胞表面可具有IgEFc(FcεRⅡ)即CD23分子,它是一种B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可能对B细胞分化、增殖有重要作用。
3.补体受体(CR)大多数B细胞表面有能与C3b和C3d结合的受体,分别称为CRI和CRⅡ(即CD35和CD21)。CRI主要见于成熟B细胞,活化B细胞其密度明显增高,但进入分化晚期又下降。CR可与抗原和抗体及补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结合,促进B细胞的活化,CRⅡ也是EB病毒的受体。
4.细胞因子受体(CKR)活化B细胞可表达多种细胞因子受体,如IL-1.IL-2.IL-4.IL-5以及IFN-7等受体,与相应因子结合可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5.丝裂原受体B细胞表面的丝裂原受体与T细胞不同,因此刺激B细胞转化的丝裂原也不同(见表2-1)。如用美洲商陆(PWM)或脂多糖与外周血淋巴组织共同培养时,B细胞相应受体可与之结合而被激活,并进行增殖分化为淋巴母细胞,称为B细胞有丝分裂原反应,也称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可用于对B细胞的功能检测。
第三节 NK细胞
NK细胞来源于骨髓,主要存在于血液和淋巴样组织,特别是存在于脾中,由于其胞浆中含有颗粒故亦称为大颗粒淋巴细胞。从系统发生看,NK细胞被认为是原始杀伤T细胞,但它没有抗原识别受体,能杀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所以是非特异杀伤作用,但无MHC分子的限制性,故名自然杀伤细胞。
虽然NK细胞对靶细胞的作用范围远大于杀伤T细胞,但其杀伤作用也不是随机的而是有一定范围的。NK细胞可以杀伤某些病毒感染细胞,但对正常未感染细胞无杀伤作用。NK细胞可杀伤某些肿瘤细胞株,特别是对造血细胞来源的肿瘤细胞更为敏感,但不是对所有肿瘤细胞均有作用。
从细胞表型看,NK细胞既不是T细胞也不是B绀胞,NK细胞役有Ig或TCR基因重排,也不表达CD3分子。但NK细胞可表达CD2分子和低亲和性的IgGFc受体,即FcRⅡ(CD16)。如使CD2或CD16交联可促使NK细胞增殖和分泌细胞因子。值得注意的是尽管NK细胞缺乏CD3分子,但它能表达CD3的同二聚体多链分子,并与CDl6联在一起,当IgC与CDl6结合后,它在信号传递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NK细胞在机体内的分布较广,主要发挥抗肿瘤免疫的作用。当IgG与靶细胞结合并与NK细胞的CDl6结合时即可引起N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称这种作用为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ADCC)。NK细胞是ADCC的重要介导细胞,但NK细胞识别敏感靶细胞上的分子尚未明确。
NK细胞可合成和分泌TNF,但无LT。在一定条件下,也可合成和分泌IFN-γ,如在T细胞缺损小鼠发现由NK细胞产生的IFN-γ可活化巨噬细胞,能杀伤感染的病原微生物。
第四节 抗原呈递细胞
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的主要功能是捕捉,或者处理抗原(后者如MФ),递呈抗原给T细胞或B细胞而激活之,它们有辅佐T细胞和B细胞发生免疫应答的功能,所以亦称辅佐细胞(accessory cell,AC),许多免疫反应的产生,如混合淋巴细胞反应,CTL的形成和T细胞依赖抗体的产生,都需要APC细胞参加。
近几年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研究,说明DC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APC,给免疫学家提出了重新考证单核—巨噬细胞是免疫反应中主要辅佐细胞这一长期被公认的观念。将提纯的DC与单核—巨噬细胞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进行对比实验,某些结果表明DC参加多种免疫反应,递呈抗原能力远远大于单核—巨噬细胞:①DC刺激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alloMIR)比B细胞、T细胞、Mφ的刺激能力至少大100倍,刺激自身混合淋巴细胞的作用亦是DC最强;②DC辅佐T细胞对破伤风类毒素的增殖反应活性可提高4~10倍;③DC在TD抗体产生过程中起辅佐作用,可以辅佐SRBC抗体的产生,还可将抗SRBC的IgM转换为IgG型。而用腹腔MФ研究对SRBC抗体产生的影响,发现MФ具有吞噬消化SRBC的能力,却抑制SRBC抗体的产生。
DC是一组非淋巴样单核细胞,其形态学特征为树突状,呈星状突起,核极不规则。这组细胞包括朗格罕氏细胞(Langerhans cell,LC)、指样交叉细胞、滤泡树突状细胞、并指状细胞。
(1)滤泡树突状细胞FDC定居于淋巴结浅皮质区淋巴滤泡生发中心内。FDC与抗原抗体复合物有高度亲合力,能够捕获和滞留抗原,并在记忆B细胞发育中起重要作用,是参与再次免疫应答的APC。
(2)淋巴样树突状细胞LDC主要分布在淋巴结和脾内,在移植排斥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3)并指状细胞IDC主要定位于淋巴组织胸腺依赖区,可能由皮肤Langerhans细胞移行而来。在淋巴组织中,IDC的星状突起插入其他细胞之间,故命名为并指状细胞。它可能是淋巴结中主要的APC,并对抗原特异性T细胞具有很强刺激作用。
(4)朗格罕细胞LC位于表皮和胃肠上皮,其特征性胞内结构是胞浆中的柱状Birbeck颗粒,该颗粒参与LC抗原呈递作用的各个环节。LC是定居在皮肤中的APC,约占皮肤细胞总数的5%~10%,在介导接触性皮肤超敏反应中起关键作用。
此外,Ia+B细胞也具有抗原递呈功能,表达Ia+抗原是APC的共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