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基础医学 > 文章内容

医学免疫学——第十四章 免疫增生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0-04-01 10:10浏览:

免疫细胞在分化、发育过程中所出现的失控性增生和恶性变,称为免疫增生。
免疫细胞的恶性增生(肿瘤性生长)既可影响免疫功能,又能在局部造成侵袭性损伤和引起全身性疾病。
第一节 浆细胞恶病质
浆细胞恶病质为B细胞增生性疾病,患者常表现有过多和异常的免疫球蛋白,也称丙种球蛋白病,可分为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和多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由于单克隆浆细胞增生可抑制其他B细胞克隆,故正常Ig水平降低。恶性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重链病。
一、多发性骨髓瘤
骨髓瘤(myeloma)是指骨髓中一个克隆浆细胞的恶性增生,并分泌过多的M-蛋白。由于浆细胞恶性增生常出现于多处骨髓,故称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的主要免疫学特征为:
1)患者单克隆Ig增多,最常见的为IgG50%),其次为IgA(约占25%),IgD较少见(约1%),IgE增多者极为罕见。另有部分为轻链病与重链病。有少数可出现双M—蛋白(由两个单克隆的浆细胞增殖所致)。约1%的患者血清和尿中均无M蛋白出现,称非分泌型骨髓瘤,是由于恶变的单克隆浆细胞的分泌功能缺陷所致。
240%~70%的病人在血清或尿中可检出本—周蛋白,其单链分子量为2022kD,双链分子量为4044kDBJ蛋白为游离的单克隆κ或λ轻链。由于恶变的单克隆浆细胞合成过多的轻链,故游离的轻链可出现在病人血浆和尿中,并引起临床症状,特别是对肾脏的损害。
BJ蛋白在加热至5060oC时发生沉淀,继续加热至90oC以上又重新溶解。BJ蛋白可同时出现于病人血清和尿中,对多发性骨髓瘤有重要诊断意义。
3)血清中正常Ig浓度隆低。患者体液免疫功能缺陷,对细菌易感性增高。
4)骨髓中不成熟浆细胞比例显著增高。
二、Waldenstrm巨球蛋白血症
本病又称Waldenstrm巨球蛋白血症,病因不明,其临床和病理学表现,与多发性骨髓瘤有所不同,骨骼损害不常见,疾病发展类似淋巴瘤。患者血中存在大量单克隆IgM(巨球蛋白),一般表现除疲劳、乏力外,可有鼻衄、粘膜出血,视力部分或完全丧失,以及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眩晕、嗜睡,甚至昏迷、全身抽搐等,由于高血容量可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如血清相对粘度大于3时,即可出现症状。但不同病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有时粘度大于710,仍不一定有严重症状。与高粘度有关的因素除血清单克隆IgM增高以外,还包括Ig的多聚体形成、冷球蛋白沉淀,以及血管因素等。
患者血中的单克隆IgM多以19S(即由五个亚单位组成)形式存在,但也有不少病人是单体7SIgM,检测时应注意。约40%病人可有本—周蛋白尿。
三、重链病
由于制造Ig的浆细胞发生突变,并恶性增殖,只产生重链或产生的重链有缺陷,因而轻链和重链不能组成完整的Ig,血中出现多量无免疫功能的Ig片段——重链,由此产生一系列病变称之为重链病。较常见的有γ.α.μ三型。
1.γ重链病,本病临床表现为,可见发热、贫血、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反复感染等。血及尿中出现γ链M蛋白,而无本—周蛋白。
2.α重链病有肠型和肺型之分,前者较多见,表现有肠遭症状,如腹痛、慢性腹泻、吸收不良、体重明显减轻,但通常不累及骨髓、肝脾和表浅淋巴组织。肺型主要症状为呼吸困难,并见纵隔淋巴结肿大和肺部病变。α重链病血清中出现α链M蛋白(有时浓度较低),浓缩尿中也可见α链M蛋白,但无本—周蛋白。空肠液标本中亦可检出大量α链M蛋白。
3.μ重链病本病表现与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相似。可见肝脾肿大,但淋巴结肿大却不常见,偶可伴有骨骼损害与淀粉样变性。骨髓中出现空泡浆细胞或淋巴细胞以及尿中排出大量本—周蛋白,对本病的诊断有启发意义。血清中μ链M蛋白常不明显。
第二节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是淋巴细胞韵恶性增生。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一、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早期淋巴细胞的恶性增生。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根据免疫学分型把ALL分为T细胞型和非T细胞型两大类型。
(一)T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
占全部ALL15%~25%。CD7抗原为T-ALL细胞的共同表面标志,是诊断T-ALL的一个敏感指标,但有时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NLL)有交叉反应。CyCD3(胞质CD3)只表达于不成熟T细胞的胞质中,它只是CD3的前体蛋白—ε链,是诊断T-AIL最敏感而又特异的指标。CyCD3只能用识别CD3抗原ε链的单克隆抗体才能检测到。根据T-AIL细胞表型不同.又将T-ALL分为3个亚型,即幼稚胸腺细胞型、普通胸腺细胞型和成熟胸腺细胞型,各亚型的表面标志见表151
(二)非T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nonT-ALL
约占全部ALL75%~85%。所有nonT-ALL的淋巴细胞内都有重排的免疫球蛋白基因,因此nonT-AlL属于B细胞系白血病,极少数起源于淋巴干细胞。HLADR抗原为nonT-ALL的重要表面标志。据nonT-AlL细胞表型与不同分化阶段B系细胞表面标志的对应关系,将nonT-AIL进一步分亚型,见表152
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为免疫功能不全的高分化淋巴细胞恶性增生性疾病,其白血病细胞外形成熟。发病缓慢,症状不明显,多见于成年人。CLL比中B细胞型占95%以上,T细胞型极为少见。
(一)B细胞型
B细胞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CLL)为SmIg+B细胞的单克隆恶性增生。BCLL细胞数量很多,SmIg密度低,时常还带有不成熟B细胞的标志,如CD19CD20等,表明B-CLL细胞未能分化至最终成熟阶段。BCLL细胞数量虽多,但功能异常,故患者常伴有低丙种球蛋白血症。
(二)T细胞型
T细胞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CLL)极少见。TCLL细胞具有T细胞的表面标志可以区分不同的亚群。
三、毛细胞白血病
毛细胞白血病(hairycellleukemiaHCL)是一类特殊类型的慢性白血病,其特征是增生的白血瘸细胞表面有绒毛样胞质小突起——毛细胞。该病少见,好发于中老年男性。临床上以巨脾为主要表现.多数患者淋巴结不肿大。毛细胞来源于B细胞系,表面表达CD19CD20和浆细胸早期分化抗原PCA1SmIgIgGIgA
第三节 淋巴病
淋巴瘤(lymphoma)为淋巴样细胞恶性变,包括一大群细胞分化各异的实体瘤。存在着多种疾病和不同的分类,概括起来仍然只有T细胞型和B细胞型两大类。与淋巴细胞白血病相同,其研究有赖于T细胞租B细胞标志的分析,以确定其细胞类型和分化阶段。
初起时太多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随着肿瘤组织的增生,可以出现对周围组织和器官的压迫症状。肝、脾肿大十分多见。恶性变淋巴细胞有时可进入血流。
常有免疫学异常,但各病不伺。某些B细胞型淋巴瘤可有单克隆Ig,尤其是IgM升高。明显的免疫缺陷多见于疾病的晚期,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常揭示预后不良;细胞介导免疫缺陷者易发生病毒、真菌和一些细菌感染。淋巴瘤的后期常出现自身免疫病;反之,在自身免疫病的发展过程中也较易患淋巴瘤,其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第四节 和杰金病
何杰金(Hodgkin)病也称何杰金淋巴瘤,为局部淋巴结肿大和细胞增生,尤多见于颈部,随后经淋巴系统而逐渐扩布,侵入纵隔和腹腔,具有恶性肿瘤的特征。肿大的淋巴结中出现本病的一种特征性的ReedSternburg细胞(直径2040μm的巨网状细胞,常会有13按或一核分为数叶,具12个清晰的核仁),多数学者认为它是肿瘤细胞,但其分化来源尚在争论中。
肿大淋巴结中尚有不同程度的淋巴样细胞增生,采用免疫组织学研究表明,其细胞组成多种多样,有以T细胞为主,只有少数B细胞者;也有以多克隆B细胞组成淋巴滤泡,T细胞很少的。局部存在T细胞属CD8细胞。淋巴细胞的存在被认为是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应答,淋巴细胞浸润多者,预后较佳;反之,淋巴细胞耗竭,ReedSternburg细胞增多者,通常预后不良。
患者常有免疫学异常,外周血和淋巴组织中淋巴细胞数减少,对PHA反应减弱,细胞介导免疫功能降低,抗感染能力减弱,尤其易患真菌感染。在晚期也有抗体应答减弱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