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基础医学 > 文章内容

医学免疫学——第十七章 实验技术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0-04-01 10:09浏览:

第一节  抗原与抗体的检测
一、凝集反应
凝集反应是颗粒性抗原(细菌、细胞等)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在有适量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凝集反应中抗原称凝集原,抗体称凝集素。
(一)直接凝集反应
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直接结合所呈现的凝集现象称为直接凝集反应,可用已知抗体检测未知抗原,也可用已知抗原检测未知抗体。包括两种试验法,即玻片法和试管法。
(二)间接凝集反应
将已知可溶性抗原吸附或偶联在一种与免疫无关的载体颗粒表面,形成致敏颗粒,再与相应抗体作用,所呈现的凝集现象称为间接凝集反应。该试验载体物质主要有人O型红细胞、绵羊红细胞和聚苯乙烯乳胶颗粒等。本试验十分敏感,可检测微量抗体。
(三)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将已知抗体吸附于载体颗粒上用以检测相应可溶性抗原的凝集反反应。该反应用红细胞作载体时,称为反向被动血凝反应。该方法对检测微量可溶性抗原具有较高敏感性。
(四)不完全抗体的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有种抗体虽可与抗原结合,但不出现可见的凝集,这类抗体称为不完全抗体,如果加入这类抗体的抗抗体,就能发生凝集反应。这一实验原理广泛应用于检测布氏杆菌的不完全抗体,人类免疫球蛋白抗原的同种异型也是根据这类实验方法而发现的。
二、沉淀反应
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肉跟可见沉淀现象,称为沉淀反应。该可溶性抗原称为沉淀原,抗体称为沉淀素。沉淀原可以是多糖、蛋白质、类脂等。沉淀反应是免疫检测的常用方法。主要有:絮状沉淀反应,环状沉淀反应,琼脂扩散试验。
琼脂扩散试验是以琼脂为介质的一种沉淀反应。由于琼脂的透明度高,当适当比例的抗原与抗体相遇时,可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沉淀线。沉淀物在半固体凝胶中能长时间保持固定的位置,不仅便于观察,而且可染色保存。当抗原、抗体存在多种体系时,会出现多条沉淀线。依据沉淀线可以定性抗原、诊断疾病。且操作简便、灵敏度高。
三、补体结合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是一种在补体参与的条件下,以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作为指示系统来测定待检系统中有无相应抗原或抗体的血清学试验。参与反应的五种成分可分为两个系统:一为待检系统,即已知抗原和未知抗体或已知抗体和未知抗原;二为指示系统,即绵羊红细胞和相应溶血素,此外还有豚鼠新鲜血清即补体成分。
试验方法是,将待检系统先与补体作用,然后加入指示系统。若指示系统无溶血现象,为补体结合试验阳性;表明待检系统中抗原与抗体相对应,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可固定补体;若指示系统出现溶血现象,为补体结合试验阴性,表示待检系统中不含相应抗体或抗原。
四、中和试验
毒素、酶、激素和病毒等与相应抗体结合,使之丧失生物学活性的现象称为中和反应,引起中和反应的抗体称中和抗体。中和试验主要包括病毒和毒素的中和试验。
病毒中和试验是病毒在活体内或细胞培养中被特异性抗体中和而失去感染性的一种试验,可用来检查患病后或人工免疫后机体血清中相应中和抗体的增长情况及鉴定病毒。
毒素中和试验分体内和体外两种方法,体内试验主要有检测机体对白喉或猩红热是否易感的锡克(Schick)或狄克(Dick)试验,体外试验即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
五、免疫标记技术
免疫标记技术是指用荧光素、酶、放射性同位素、发光剂或电子致密物质标记抗体或抗原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此类检测技术具有特异、灵敏、快速、能够定性和定量甚至定位测定,且易于观察结果等很多优点。
第二节  体液免疫功能的检测
一、补体测定
(一)血清总补体活性测定
当兔抗羊红细胞血清与羊红细胞结合后,遇到补体即可使羊红细胞发生溶血,依据这一特点可建立测定血清中总补体活性的方法。
当血清的效价和绵羊红细胞浓度保持一定的情况下,在规定的反应温度和时间内,溶血程度与补体量呈正相关。因此,通过测定溶血程度,即可测知补体的含量。目前常用的方法是用50%补体溶血试验(CH30)测定总补体活性,即求出使50%致敏羊红细胞发生溶血时的血清最小用量。以CH50单位/ml表示。
(二)补体旁路途径活性测定
用于人和动物血清补体旁路途径活性的测定,其依据是未致敏的家兔红细胞可以激活B因子,引起补体旁路途径活化,导致兔红细胞溶解。此法是将一定浓度和容积的新鲜家兔红细胞悬液与不同量的待检血清混合,作用一定时间后观察溶血反应。根据引起50%溶血所需的最小补体量,计算出待检血清补体旁路途径的活性,以ACH50单位/ml表示。
(三)补体组分测定
目前已能对所有的补体组分进行提纯、鉴定和制备相应的特异性抗体,并对多种补体组分及其裂解产物进行定量测定。常用的方法是单向免疫扩散(SRID)或火箭电泳法。现已建立更为灵敏、快速的免疫比浊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放射免疫测定(RIA)等方法。
二、免疫球蛋白测定
Ig测定方法有两种:
1.用已知抗原检测相应抗体如各种感染性疾病的辅助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等。
2.通过免疫动物或单克隆抗体技术制备特异抗体,对Ig进行定性或定量测定,以及用于与Ig异常的有关疾病的诊断,如免疫缺陷或免疫增生病。
三、免疫复合物检测
(一)组织内的IC检查
对于组织中沉积的IC的检查,常用的方法是将待检组织切片以荧光素、酶或全溶胶标记的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后镜检。通常是用标记的抗球蛋白抗体或抗C3抗体检查IC中的Ig或补体成分。
(二)体液中循环IC检查
1.抗原特异性方法通过区别游离的抗原和与抗体结合的抗原,选择性测定含有某种特定抗原的IC;在疑为由某种抗原引起免疫病理反应的特定疾病时,可用此类方法分析IC中的抗原成分。较为常用的方法是先用PEG沉淀检品中IC,再与吸附特异性抗体的富含A蛋白的葡萄球菌(SAC)作协同凝集试验进行抗原检测。或用特异性抗体包被固相载体,吸附检品中IC分子上的抗原,用ELISA法进行测定,但应同时设已知阳性对照。
2.抗原非特异性方法此法不考虑形成IC的抗原物质,并且检测方法多种,如:物理方法,分子受体法,细胞受体法。
四、细胞因子检测
常用的细胞因子检测方法有两类,即生物学活性检测法、免疫学检测法。
第三节  细胞免疫功能的检测
一、淋巴细胞及其亚群检测
(一)T细胞及其亚群的鉴定和检测
1E玫瑰花环形成试验可用于T细胞的鉴定和检测。人外周血T细跑表面具有绵羊红细胞(SRBC)受体,称为E受体。将SRBC与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按一定比例混合,在4℃条件下放置1小时以上,可形成以T细胞为中心,四周环绕SRBC的花环样的细胞集团,故名E玫瑰花环形成试验。
2T细胞单克隆抗体对T细胞及其亚群的鉴定和检测通常采用免疫荧光间接法进行测定,即取外周血淋巴细胞分别用小鼠抗人CD3CD4CD8McAb(第一抗体,IgG)作用,再加入荧光素标记的兔抗小鼠屯IgG抗体(第二抗体)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染色,然后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
(二)B细胞鉴定和检测
膜免疫球蛋白(SmIg)是B细胞表面特有的标志,它既是B细胞识别抗原的受体面抗原。通过对该种标志的检测,可对B细胞进行鉴定和检测。通常采用免疫荧光直接法进行测定,即用荧光素标记的兔抗人IgMD抗体对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直接免疫荧光染色,着染荧光的细胞为B细胞。
二、吞噬细胞功能试验
(一)中性粒细胞吞噬、杀菌功能试验
1.显微镜法取静脉血,分离白细胞,与葡萄球菌或白色念珠菌悬液混合,孵育后,涂片,染色观察吞噬和未吞噬的细胞数;对有吞噬作用的细胞记录所吞噬的细菌数。计算吞噬率(有吞噬作用的细胞所占比率)和吞噬指数(100个中性粒细胞所吞噬细菌的平均数)。
2.硝基蓝四氮唑还原试验该方法依据中性粒细胞在吞噬、杀菌过程中,能量消耗骤增,氧的消耗量增加,己糖磷酸旁路糖代谢的活力增强。葡萄糖分解的中间产物6—磷酸葡萄糖在氧化脱氢转变为戊糖的过程中,所释放出的氢被摄入吞噬体内的NRT染料接受,由原来的淡黄色还原成点状或斑块状蓝黑色甲脂颗粒,沉积于中性粒细胞的胞浆内。一般以阳性细胞数超过10%判定为NBT试验阳性。
3.化学发光测定法中性粒细胞在吞噬性过程中出现呼吸爆发,产生活性氧化代谢产物,此类产物与细胞内杀菌作用密切相关,同时又能与细胞内某些可激发物质发生反应,产生化学发光。并加入鲁米诺(1uminol)作为增强剂,对自然化学发光起放大作用。因此,此法可进行直观、快速的检测。
(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测定
用斑蟊酊作刺激剂诱发无菌性皮炎,在水泡渗出液内含有大量来自皮下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将其取出,在体外用鸡红细胞进行吞噬试验,藉以测定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三、淋巴细胞功能检测
(一)T细胞功能检测
1.淋巴细胞特化试验使淋巴细胞由小淋巴细胞转变成体积较大、代谢旺盛,且能分裂的淋巴母细胞的试验。根据其转化程度和转化串,可测定细胞免疫功能状态。
2.淋巴细胞参与的细胞毒性试验该试验是测定致敏CTL杀伤溶解相应靶细胞能力的一种体外试验。具体方法有同位素释放法、酶释放法、集落抑制试验、单个细胞细胞毒试验等。
(二)B细胞功能检测
1.溶血空斑试验又称空斑形成细胞试验,本试验是测定形成抗体的B淋巴细胞数量和功能的一种体外试验方法。其原理是:将经过绵羊虹细胞(SRBC)免疫后的动物脾脏淋巴细胞在体外与SRBC一起混入适当浓度的琼脂内,孵育一定时间,待淋巴细胞释放溶血素(抗绵羊红细胞抗体),在外加补体参与下,即能使SRBC溶解,从而在每一淋巴细胞周围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溶血空斑。溶血空斑数目的多少能够反映B细胞产生抗体能力的强弱。
2.定量溶血分光光度测定法(QHS)根据溶血空斑试验原理衍化而来的测定法。
四、红细胞免疫功能检测
一般以红细胞免疫粘附受体的活性为指标来评价红细胞免疫功能。方法有:①红细胞—红细胞(经过致敏)花结(R-R花结)试验。②红细胞—酵母菌花结试验。③免疫粘附血凝试验(IAHA)。④放射免疫测定(包括ELISA测定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