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基础医学 > 文章内容

预防医学课程介绍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0-04-01 10:08浏览:

 
“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爱丁堡宣言》)。因此,学行医,须先习预防。作为一名21世纪五星级医学人才,必须要加强《预防医学》的态度、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使自己在临床场所能敏锐地察觉和报告公共卫生问题,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能根据就诊者的实际情况提供个体化的健康维护计划,能参与促进社区人群健康的工作。
预防医学作为整个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与临床医学密切相关的重要课程;是基础、临床、口腔医学和护理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夭折。其工作模式是“环境-人群-健康”。这是一个“生态健康”模式,它强调环境与人群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协调发展,并以人群健康为核心。作为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所有医生,除了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常用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对预防医学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了解,包括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环境医学、社会医学、健康促进、卫生管理学(包括规划、组织、实施、筹集资金和健康措施评价),以及在临床医学中运用三级预防措施。
根据上述的要求,我们把《预防医学》分为三个模块: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并安排在不同的学期进行教学。本教学大纲主要是针对“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模块。在绪论以后,首先介绍群体健康、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及其特点,以及这些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规律及其预防原则;卫生服务体系、卫生保健策略和社区卫生服务及其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具体介绍了社区预防服务和临床预防服务,以及传染病、慢性病和职业病的防治措施,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
在临床实习安排中,学生要参加一个月的预防医学社会实践,使理论进一步结合实践并提高解决社区卫生保健问题的能力。
课程内容
从树立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群体观念、环境观念、预防观念”着眼,强调在临床医学环境下第一级和第二级预防的结合,提高和强化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的临床预防意识、水平和技能。深化改革预防医学课程,不断创新以适应新形势医疗的发展,培养新一代防治结合兼有一定医疗科研能力的医学人才。
本课程的绪论主要介绍了预防医学的概念、影响健康的因素、生命全程的健康观、疾病的三级预防及卫生工作的方针。
第一篇群体健康及其影响因素介绍了健康问题的群体现象、生活和职业环境、食物、行为、社会因素、卫生服务与健康的关系。
第二篇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学方法;讲述了各种统计方法的原理和应用条件。
第三篇人群健康研究的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介绍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试验性研究方法及偏倚控制及病因推断。
第四篇健康控制与疾病预防主要讲述卫生保健策略和社区预防服务于临床预防服务;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的防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临床医生的作用。
教学目的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掌握预防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预防医学发展的新动态,提高学生本学科的专业英语水平,培养论文综述和写作能力,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事业的热情。
  选课对象:临床医学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