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1.A型行为的特征是:( )
A.时间紧迫感
B.竞争敌意
C.A、B都对
D.A、B都错
2.强调潜意识心理冲突、个体心理特征产生心身疾病的研究途径是:( )
A.心理生理学理论
B.学习理论
C.心理动力理论
D.人本主义理论
3.强调心理社会因素通过何种生物学机制引起心身疾病的研究途径是:( )
A.心理生理学理论
B.学习理论
C.心理动力理论
D.人本主义理论
4.癌症病人听到癌症的诊断后,出现心理反应的顺序是:( )
A.否认-怀疑期,愤怒-沮丧期,接受-适应期,休克-恐惧期
B.否认-怀疑期,休克-恐惧期,愤怒-沮丧期,接受-适应期
C.休克-恐惧期,愤怒-沮丧期,接受-适应期,否认-怀疑期
D.休克-恐惧期,否认-怀疑期,愤怒-沮丧期,接受-适应期
5.说明心理社会因素“如何”通过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造成躯体疾病的研究领域称为:( )
A.神经免疫学
B.心理免疫学
C.免疫学
D.心理神经免疫学
6.广义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 )
A.躯体功能性障碍
B.躯体器质性疾病
C.A、B均对
D.A、B均错
7.某病人拒绝医生有关癌症诊断,先后就诊许多医院,来证实自己没有病。该病人使用的心理防御机制是:( )
A.否认机制
B.压抑机制
C.转移机制
D.反向机制
8.以下疾病何种不属于心身疾病:( )
A.冠心病
B.胃溃疡
C.癌症
D.精神分裂症
9.以下不是心身疾病特征的一项是:( )
A.神经症
B.有器质性的病变或功能障碍
C.疾病发生发展与应激存在时间关系
D.疾病的发生有明确的心理社会因素
10.心身疾病的主要干预方法:( )
A.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
B.行为矫正
C.认知干预治疗
D.以上都是
11.下列有关心理社会因素与癌症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不良心理反应和应付方式对癌症病人生活质量有严重影响
B.争强好胜、时间紧迫感、脾气暴躁不是癌症病人的行为特点
C.癌症病人常常有意识疏泄自己的情绪来减轻紧张和痛苦
D.突然得知患癌消息的病人情绪反应强烈,易导致免疫力下降
12.一般认为A型行为者冠心病的发病率比B型行为高,最接近的比值是:( )
A.1:1
B.2:1
C.3:1
D.4:1
二、名词解释
1.情感压制
2.A型行为
3.心身疾病
三、论述题
1.与内科疾病密切相关的心理社会因素有哪些?
2.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3.心身疾病的诊断程序
4.内科疾病常见的临床心理问题
5.心身疾病的预防
6.比较心理动力理论、心理生理学理论、学习理论的心身疾病发病的作用机制。
7.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
8.肿瘤科常见的临床心理问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C 3.A 4.D 5.D 6.C 7.A 8.D 9.A 10.D 11.C 12.B
二、名词解释
1.研究显示,癌症病人较少有真正意义上的否认机制。在许多情况下,他们只不过在外表上表现无所谓的样子,实际上是有意识地强行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家人朋友为自己过分担心。
2.指“冠心病倾向个性”,主要特点是时间匆忙感和竞争敌对倾向。
3.采用广义概念。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医师资格考试中使用狭义概念,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三、论述题
1.①社会、文化和环境因素。
②病前人格:A型行为。
③情绪:焦虑、抑郁、紧张和恐惧等消极情绪。
④心理应激:社会支持缺乏、职业紧张、生活事件。
⑤生活方式与不良行为:吸烟、不运动、饮食、肥胖。
⑥心力憔悴。
目前心身疾病研究不再拘泥于某一学派,而是综合各学派观点互相补充。
2.①疾病的发生包括心理社会因素,明确其与躯体症状的时间关系;
②躯体症状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存在已知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③排除神经症或精神病。
3.①病史采集。
②体格检查。
③心理行为检查。
④综合分析。
4.①情绪障碍抑郁愤怒、抑郁与失望。
②认知功能损害。
③人格改变。
④住院产生的心理问题:自我梗塞。
⑤心理防御机制:“否认”机制。
⑥生活质量下降。
5.预防应同时兼顾心、身两方面
①加强心理健康。及早通过心理指导健全其人格。
②正确认知和应对各种紧张性事件。工作和生活环境里存在明显应激源的人,要及时进行适当的调整,减少或消除心理刺激。出现情绪危机的正常人,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③建立各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6.①心理动力理论强调潜意识心理冲突,认为个体特异的潜意识特征决定了心理冲突引起特定的心身疾病,如A型行为与冠心病的关系。发病要素是:未解决的心理冲突;身体器官的脆弱易感倾向;植物神经系统的过度活动性。潜意识心理冲突是通过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改变造成某些脆弱器官的病变而致病的。
②心理生理学观点。解释哪些心理社会因素、通过何种生物学机制作用于何种状态的个体、导致何种疾病的发生。该理论研究进展很快,集中从心理神经、心理神经内分泌和心理神经免疫学等途径探讨心理社会因素造成心身疾病的中介机制。
③学习理论认为某些社会环境刺激引发个体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由于个体素质或受到强化、泛化作用而使这些反应固定下来,变成为症状和疾病。
7.①了解并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消除心理学病因。消除生物学症状。
②心、身同治原则。心身疾病应采取心、身相结合的治疗原则,但对于具体病例,则应各有侧重。心理干预手段,应视不同层次、不同方法、不同目的而决定。
8.①休克-恐惧期,否认-怀疑期,愤怒-沮丧期,接受-适应期
②情感压制
③癌症疼痛
④告诉真实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