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基础医学 > 文章内容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临床医学专业)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0-04-01 06:33浏览:

——供临床医学本科用
 
  一、课程名称:
 
  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
 
  二、教学对象
 
  本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学生。
 
  三、学分与学时:
 
  4学分:总学时为70学时,其中理论课45学时,实验课25学时。
 
  四、课程模块及课程属性:
 
  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必修考试课程。
 
  五、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
 
  病理生理学是从机能代谢的角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在医学教学中,它是一门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它的任务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依据。
 
  六、教学重点: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各章节内容的基本概念、发生机制、机能代谢变化。
 
  七、主要先修课程:
 
  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人体解剖学、病理解剖学、药理学、免疫学、生物物理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
 
  八、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
 
  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疾病,作为研究疾病的基础课,它需要引导学生在了解正常人体知识的基础上过渡到学习基本病理过程及重要器官功能衰竭的有关知识上来。从而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思维的本科医学生。
 
第一章 绪论、疾病概论(3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与教学任务;
 
  2.熟悉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和一般规律;
 
  3.了解新的死亡(脑死亡)概念。
 
  【主要内容】
 
  一、绪论:
 
  1.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教学任务。
 
  2.病理生理学的学习内容及主要学习和研究方法。
 
  3.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二、疾病概论:
 
  1.疾病概念。
 
  2.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一般规律和转归。
 
  3.脑死亡的诊断标准和意义。
 
第二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3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低容量性低钠血症、高容量性低钠血症、水肿、水中毒的基本概念、发生原因、发生机制、机体机能代谢变化及临床特征。
 
  2、熟悉钾代谢障碍的分类、发生原因、发生机制、机体机能代谢变化及临床特征。
 
  3、了解镁和钙磷代谢障碍的发生原因、发生机制、机体机能代谢变化及临床特征。
 
  【主要内容】
 
  1.水、钠代谢障碍的分类。
 
  2.低容量性低钠血症、高容量性低钠血症、水肿、水中毒的基本概念、发生原因、发生机制及机能代谢变化。
 
  3.钾代谢障碍分类(低钾血症、高钾血症)、钾代谢障碍发生的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
 
  5、低镁血症和高镁血症的发生原因、发生机制,对机体的影响。
 
  6、低钙血症、高钙血症、低磷血症、高磷血症的发生原因、发生机制,对机体的影响。
 
第三章 酸碱平衡紊乱(3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四种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基本概念、发生机制、机体机能代谢变化及临床特征。
 
  2、熟悉四种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发生原因、机体代偿调节。
 
  3、了解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发生原因及临床特点。
 
  【主要内容】
 
  1、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及酸碱平衡紊乱的常用检测指标、
 
  2、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碱中毒四种类型酸碱平衡紊乱的基本概念、常见原因、机体代偿调节过程、发生机制(失代偿)、机体机能代谢变化及临床表现。
 
  2、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临床分类(双重性酸碱失衡、三重性酸碱失衡)、发生原因及特点。
 
第四章 缺氧(3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四种类型缺氧的概念、发生机制、机体机能代谢变化及临床特点。
 
  2、熟悉四种类型缺氧的发生原因。
 
  3、了解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和氧疗、氧中毒。
 
  【主要内容】
 
  1、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的概念、常见原因、发生机制、机体机能代谢变化((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组织细胞)及临床特点(皮肤黏膜颜色变化、血气指标变化)。
 
  2、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和氧疗、氧中毒。织细胞)。
 
  4.防治缺氧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第五章 发热(3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发热的概念("调定点"学说)、常见病因和发病机制、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发热时机体代谢与功能改变。
 
  3.熟悉防治发热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主要内容】
 
  1.发热的概念与“调定点”学说(与生理性体温升高、过热相区别)。
 
  2.发热激活物、内源性致热源的种类、产生原理和作用方式。
 
  3.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4.发热时机体代谢与功能改变:
 
  5.防治发热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六章 应激(3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应激、应激原的概念、发生机制、机体机能代谢变化及临床特点。了解应激反应的临床意义。
 
  2.掌握应激反应的基本表现;
 
  3.熟悉应激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应激性疾病。
 
  【主要内容】
 
  1.应激的概念、应激原分类。
 
  2.应激反应的基本表现(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应激的细胞体液反应)。
 
  3.应激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体统、血液系统、泌尿生殖系统)
 
  1.应激损伤与应激相关疾病(全身适应综合征、应激性溃疡、应激与心血管疾病、应激与免疫功能障碍、应激与内分泌障碍)。
 
  2.防治应激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七章 休克(3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休克的概念、病因及分类。
 
  2.掌握休克的分期与发病机制和休克的细胞代谢改变及器官功能障碍。
 
  3.了解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的病因和发病经过。
 
  4.掌握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的发病机制
 
  5.熟悉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主要内容】
 
  1.休克的概念、病因及分类。
 
  2.休克的分期与发病机制。
 
  3.休克的细胞代谢改变及重要器官功能障碍。
 
  4.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八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3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概念及其常见病因:
 
  2.掌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机制及影响其发生发展的因素;
 
  3.熟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功能代谢变化。
 
  【主要内容】
 
  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概念及常见原因。
 
  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机制及影响其发生发展的因素。
 
  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和分型及其功能代谢变化。
 
  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九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3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缺血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及其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2.掌握缺血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3.熟悉缺血一再灌注损伤时机体的功能及代谢变化和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主要内容】
 
  1.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
 
  2.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原因及条件。
 
  3.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4.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机体的功能及代谢变化。
 
  5.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十章 心功能不全(3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心功能不全的概念、病因、诱因与分类;
 
  2.掌握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及机体的代偿反应;
 
  3.熟悉心力衰竭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
 
  【主要内容】
 
  1.心功能不全的概念。
 
  2.心功能不全的病因、诱因与分类。
 
  3.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4.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反应。
 
  5.心力衰竭时的机能变化及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
 
  6.心力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十一章 呼吸功能不全(3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呼吸功能不全的概念;
 
  2.掌握呼吸功能不全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3.熟悉呼吸功能不全时机体的代谢和各系统功能的变化。
 
  【主要内容】
 
  1.呼吸功能不全的概念、呼吸衰竭和呼吸衰竭指数。
 
  2.呼吸功能不全发生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3.呼吸功能不全时机体主要代谢功能变化。
 
  4.呼吸功能不全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十二章 肝功能不全(3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肝功能不全的概念;
 
  2.熟悉肝功能不全临床综合症的发生机制;
 
  3.掌握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及决定和影响肝性脑病发生的因素。
 
  【主要内容】
 
  1.肝功能不全的概念、分类及病因。
 
  2.肝功能不全临床综合症的发生机制
 
  3.肝性脑病的概念、发生机制及决定和影响肝性脑病发生的因素。
 
  4.肝性肾功能衰竭的类型及发病机制。
 
  5.防治肝功能不全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十三章 肾功能不全(3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肾功能不全的概念、急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因和类型以及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
 
  2.熟悉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发病及其特征;
 
  3.掌握慢性肾功能不全和尿毒症的发病及其机制以及对机体的影响。
 
  【主要内容】
 
  1.肾功能不全的概念。
 
  2.急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因与类型。
 
  3.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及非少尿型肾功能不全。
 
  4.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概念、病因、发病过程、发病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
 
  5.尿毒症的概念、尿毒症时机体功能代谢变化及发病机制;防治尿毒症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十四章 脑功能衰竭(3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脑功能障碍和衰竭的病因和发病经过:
 
  2.熟悉脑功能代谢变化;
 
  3.掌握脑功能障碍和衰竭的表现特征及认知障碍、意识障碍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主要内容】
 
  多脑功能障碍的概念、病因。脑疾病的表现特征。
 
  认知障碍、意识障碍的脑结构基础、常见病因发病机制及对机体的主要危害。
 
  脑功能障碍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第十五章 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3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的病因和发病经过:
 
  2.熟悉各系统器官的功能代谢变化。
 
  3.掌握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的发病机制。
 
  【主要内容】
 
  1.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的概念、病因和发病经过。
 
  2.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时各系统器官的功能代谢变化。
 
  3.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的发生机制。
 
  4.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