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基础医学 > 文章内容

病理生理学——第六章 发热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0-04-01 06:26浏览:

一、 名词解释
 
  1. 发热激活物
 
  2. 中枢发热介质
 
  3. Fever
 
  4. Hyperthermia
 
  5. Pyrogen
 
  二、填空题
 
  1. 病理性体温升高包括                    两种类型。
 
  2. 发热的基本信息分子是          ,它的化学本质是          ,它是由           产生和释放。
 
  3. 发热机制包括三个基本环节,它们是                               。
 
  4. 临床发热大致分为三期,分别是                               。
 
  5. 发热时,呼吸中枢兴奋性          ,呼吸          ,可          体热的散失,但使PaCO2          发生呼吸性           中毒。 ,
 
  6. 发热的处理原则是积极进行           ,对非高热病人           ,对高热病人           。
 
  三、问答题
 
  1. 体温升高就是发热吗?为什么?
 
  2. 简述发热的发病机制。
 
  3. 试述影响发热的主要因素。
 
  4. 发热时机体有哪些主要功能改变?
 
  自测题答案(Answers)
 
  一、 名词解释
 
  1. 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物质称为发热激活物。
 
  2. 当EP到达下丘脑后,使其释放某些介质,从而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这些介质称为中枢发热介质。
 
  3. 发热:是人类和恒温动物在致热源作用下,因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以调节性体温升高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4. 过热:是由于体温调节障碍导致机体产热散热失平衡而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5. 致热原:是指能引起人体和动物发热的物质。
 
  二、填空题
 
  1. 发热 过热
 
  2. 内生致热原 蛋白质 产内生致热原细胞
 
  3. 信息传递 中枢调节 效应部分
 
  4. 体温上升期 高峰期或稽留期 体温下降期
 
  5. 增加 加深加快 增加 下降 碱
 
  6. 病因学治疗 不能贸然退热 适当退热
 
  三、问答题
 
  1. 体温升高并不都是发热。体温上升只有超过正常值0.5℃才有可能发热。但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0.5℃。除发热外还可见于两种情况。一种是在生理条件下,例如月经前期或剧烈运动时出现的体温超过正常值0.5℃。被称为生理性体温升高。另一种是体温调节机构失控或障碍所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即过热。这两种体温升高从本质上不同于发热。
 
  2. 人体发热的机制是具有吞噬作用的白细胞或其它产生内致热源细胞,在发热激活物(包括各种感染因子,毒素,免疫复合物等)的刺激下,通过新的mRNA及蛋白质合成EP,然后释放进入血液循环,EP随血流到达脑部,与下丘脑前部体温调节中枢的热敏感神经原的特殊受体相互作用,使局部下丘脑提高了cAMP水平,下丘脑体温调定点升高,体温调节中枢于是发出冲动,一方面经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收缩而减少散热,另一方面经运动神经引起骨骼肌紧张度增高,使产热增加,产热大于散热,于是体温上升。达到新的调定点后,体温中枢又通过对产热和散热进行整合,使其维持相对平衡,于是体温就维持在新的高度上。
 
  3. ①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临床常见老年人的发热反应较不明显,而幼儿对致热源的刺激却十分敏感,这可能与幼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程度较低,老年人的反应迟钝有关;②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状态,垂体、甲状腺及肾上腺功能低下者,发热反应常常较轻;③营养状况,饥饿、营养不良这者的反应不明显;④患有重病或已有高热者,如再受致热源刺激时,发热反应往往不明显,或体温不再升高;⑤致热因子的性质对发热反应的程度及经过的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在不同传染病时常有不同的体温曲线。
 
  4. 发热时主要有以下功能改变:①发热上升期,由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活动增强及血温升高对窦房结的直接作用,出现心率加快、末梢血管收缩,血压略有升高;体温下降期,由于发汗及末梢血管扩张,血压轻度下降。②随发热程度不同,病人可有不同程度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发热病人常有头痛、头晕,高热病人出现烦躁不安、失眠甚至昏迷。小儿高热易出现惊厥。③发热时呼吸中枢兴奋性增强,呼吸加深加快有利于体温失散,但通气过度,则可造成呼吸性碱中毒,若持续高温可抑制呼吸。④发热时由于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导致消化液分泌减少和胃肠蠕动减弱。⑤体温上升期尿量减少,尿比重增高;体温下降期尿量增多,尿比重回降;持续高热,损伤肾小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