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医学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医学领域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在短短的20年时间里,社会医学已成为医学院校及中等卫生学校各专业、各层次学生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其弘扬正确医学模式、使医学生树立正确医学观的作用,确立了它在整个医学教育体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开展社会医学教育一方面促进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另一方面能够促使医学生加深对卫生政策和策略的理解,此外,最为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医学生的“大卫生观”,使得学生开拓视野,培养立体性思维,并树立正确的医学模式,为培养出适应社会实际需求的高水平的医务工作者贡献力量。社会医学已经成为了校内开课范围最广的课程之一。此外,社会医学也作为专业课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开展,主要面向预防医学方向的学生。
总之,社会医学是一门非常特殊的课程,不仅能拓宽医学生知识面,树立正确的医学观,而且对于促进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医学教育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医学教学内容包括基本概念与理论(社会病因学)、研究和评价方法(社会诊断学)、实践应用与分析(社会治疗学)三大板块。目的在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学观或医学模式,认识社会因素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关系,学会分析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对医疗卫生工作的影响,为培养正确的医学模式方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