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授课章节:
第二章 医学模式与医学模式的转变
二、授课对象: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临床医学七年制
三、授课时间:3课时
四、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医学模式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概念、健康新概念、疾病谱的概念。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产生的根本原因及对医疗卫生工作的影响;
2.熟悉医学模式的演变过程及历史上的几种主要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的特点;
3.了解国际及国内疾病谱及致病因子的变化情况。
五、重点和难点:
医学模式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概念、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产生的原因。
六、教学方法及授课安排:紧密结合实际,讲解医学模式的发展。
七、主要外文词汇:
biomedical model
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
ecological medical model
health science center
mechanistic medical model
medical mode
medical paradigm
natural philosophical medical model
paradigm
spiritual medical model
八、思考题:
1.什么是医学模式?
2.生物医学模式过时了吗?为什么?
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现代医学的贡献是什么?
九、教材与教具:
多媒体幻灯片与参考书籍和文献
卢祖洵主编:《社会医学》
十、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医学模式的概念和特点
一、医学模式的概念
1.模式(model)——指在某一领域中科学地指导人们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概念、假设和法则。
2.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属于自然辩证法领域。
指在医学科学的发展过程和医疗服务的实践过程中,在某一时期形成的健康观和疾病观,是对医学重要观念的总体概括,是人们对待或处理疾病和健康问题的态度或方式。
二、医学模式的特点
(1)社会性: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2)普遍性:任何人都受其影响(健康观、疾病观等)。
(3)广泛性:影响无所不在。
(4)渐进性:表现为动态地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科学等的发展密切相关。
(5)稳定性:稳定与发展并存。
三、医学模式演变过程
(一)神灵主义医学模式(spiritualism medical model)
神可以控制人的灵魂,也能控制肉体、健康、疾病、新生命的诞生和死亡。认为人的健康与生命是上帝神灵所赐,疾病与灾祸是天谴神罚。
——古老而落后,但仍然影响着现代社会。
(二)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nature philosophical medical model)
把健康、疾病与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观察与思考,应用自然现象的客观存在和发展规律来认识疾病和健康问题的思维方式。
——朴素、辨证、整体的医学观念。
(三)机械论医学模式(mechanistic medical model)
15世纪初,随着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资本主义的萌芽开始而产生。杰出代表是英国自然科学家、哲学家培根《新工具》、《论科学的价值及改进》。
——以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批驳了唯心主义的生命观和医学观,并把医学带入实验医学时代,对医学的发展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它简单地把人比作机器,忽视了生命极其复杂的一面,也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和生物特性。
(四)生物医学模式(biomedical model)
认为每种疾病都必然可以在器官、细胞或分子上找到可以测量的形态学或化学改变,都可以确定出生物的或物理的特定原因,都应该能够找到治疗的手段。
生物医学模式的贡献和缺陷:
1.奠定了试验研究的基础。
2.推动了特异性诊断及疗法的发展。
3.指导了医疗卫生实践,有效地控制了急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如天花、鼠疫、霍乱等疾病的消灭和控制。
4.人类健康水平得以有效保障。
(五)生态医学模式(ecological medical model)
宿主环境病原体只是一种过渡性的医学模式,因为它并没有充分考虑社会心理因素与疾病和健康的关系。
(六)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
指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等方面来观察、分析和思考,并且处理疾病和健康问题的科学观和方法论。
现代医学模式由恩格尔(Engel)提出,又称恩格尔模式。
第二节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产生的原因
(一)疾病谱和死因谱的变化
人类疾病的构成由以急性传染病为主,向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转变。
对付疾病的三大法宝:
预防接种、杀菌灭虫、抗菌药物→社会医学、行为医学、环境医学
(二)人类对健康的需求与日俱增
1.健康的概念是一个动态过程。
2.希望得到生理、心理服务;在机构内、院外的服务;医疗技术,社会、社区服务和家庭服务。
3.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医疗、保健和健康服务。健康需求日益多样化,多元化。
(三)医学科学与相关学科相互渗透
分子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揭示宏观活动的基础,信息学、心理学等的综合运用促进了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综合考虑思路的发展
(四)健康影响因素的多元化
人们逐渐认识到疾病的发生不仅仅与生物因素有关,而且还与社会变革、经济增长、饮食起居等变化有关。
健康新概念:健康不仅仅是不生病,而是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各方面的完好状态。
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涵义
(一)揭示了医学观的动态性
(二)肯定了生物医学的价值
(三)确立了社会、心理因素的重要地位
(四)立体地探索了健康概念
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贡献
(一)解放了医学思维模式,以综合思维方式处理问题
(二)扩大了医学研究的思路
(三)疾病预防提高到新的层次(社会、心理预防的应用)
(四)医药卫生人才的知识结构产生巨大变化
(五)中国医学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第三节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医学和卫生工作的影响
一、对医学学科发展的影响
(一)对临床医学发展的影响
1.医学服务形式从医疗型向医疗、预防、保健型转变
2.医学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人为中心转变
①医学的服务对象是病人,提供的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
②病人有感情的需要
③病人拥有相同的尊严和权利
④病人有自身的个性特征
3.医学服务从针对个体向针对个体、家庭与社区的转变
4.医学服务模式从以医疗为导向向以预防为导向的转变
①病人教育
②早期诊断
③健康危险因素评价
④人群健康筛查与群防群治
(二)对预防医学发展的影响
1.推动了预防医学理论的研究
2.新的健康观促进了预防医学向更高层次发展
3.建立“高危”的概念:高危环境、高危因素、高危人群
4.建立三级预防策略:病因预防、临床前期预防、临床预防
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健康服务的影响
卫生服务范围扩大:
由治疗服务→预防服务
生理服务→心理服务
院内服务→院外服务
技术服务→社会服务
三、对医学教育的影响
(一)、重视人文社科的教育
(二)、加强在职教育
四、对卫生决策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改善全世界人民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