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基础医学 > 文章内容

社会医学——第十章 卫生服务研究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0-03-05 11:44浏览:

一、授课章节:
  第十章 卫生服务研究
  二、授课对象: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临床医学七年制
  三、授课时间:2课时
  四、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医疗需要量的概念,需要与需求的区别和联系,卫生服务评价的意义;
  熟悉卫生服务研究的概念,卫生服务评价的内容,医疗需要量及卫生服务利用的指标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卫生资源评价的基本内容,了解世界及我国卫生服务研究的新进展。
  五、重点和难点:
  卫生服务评价的基本方法和应用;
  医疗需要和医疗需求的含义,卫生服务评价的基本原理。
  六、教学方法及授课安排:以课堂讲授为主
  七、主要外文词汇: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Household Health Survey
  Cost Benefit Analysis
  Cost Effectiveness Analysis
  Essential National Health Research,ENHR
  Situation Analysis
  Health System Research
  Policy Research
  Promotion and Advocacy
  China Health Surveillance System,CHSS
  Need
  Demand
  八、思考题:
  1.试述卫生服务需要和需求的涵义及其内在联系。
  2.简述卫生服务研究的基本原理。
  3.卫生服务需要和利用的指标有哪些?
  九、教材与教具:
  多媒体幻灯片与参考书籍和文献
  卢祖洵主编:《社会医学》
  十、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卫生服务研究的概述
  一、定义
  从卫生服务的供方、需方和第三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出发,研究卫生服务组织、实施及其影响因素,以及与居民健康状况的关系,探索改善卫生服务系统的功能以及提高卫生资源使用效益的途径。
  二、卫生服务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任务
  提高居民卫生服务的利用程度,控制费用,提高效益。
  改进质量水平,尽可能地满足广大居民的卫生服务需要。
  WHO列举具体目的为:
  ①改进工作,提高效益及效果;②多学科、多部门协作,社会科学知识促进生物医学知识的应用;③广泛应用比较的方法;④提供制订卫生计划及决策的基本程序和方法;⑤提供制订卫生计划的基本原则和方法;⑥为制订卫生政策、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卫生服务研究方法
  描述性研究:揭示特征
  分析性研究:病例对照(case-control study)、队列研究(cohort study)-反应停事件
  实验性研究
  理论研究:数学模型
  系统分析方法
  综合评价法:卫生服务综合评价
  投入产出法:费用-效果/效益分析
  四、卫生服务研究的内容
  (一)社会因素对卫生系统的影响
  (二)评价人群的卫生服务需要
  (三)合理分配和使用卫生资源卫生人力、经费、机构、装备和供应、知识和技术
  (四)卫生系统组织结构与功能研究
  (五)卫生系统的经济分析
  (六)卫生服务效果评价
  第二节 卫生服务研究的进展
  一、国际进展
  1.20世纪60-70年代WHO对七国十二地区的研究,提出综合评价模式。
  2.WHO于1991年起草并公布了“国家卫生服务纲要”(essentialnationalhealthresearch,ENHR)内涵
  应用卫生服务研究的原理和方法科学分析卫生服务的现状、存在的卫生问题以及提出问题的策略;是将研究、组织管理和决策相结合的策略,其目的是促进卫生发展建立在社会公平和公正的基础上,通过研究进一步了解本地区的卫生服务需要,提高卫生资源的效益和效果,改进卫生策略和管理。
  目的:
  通过发展信息系统,为卫生服务研究奠定基础:situation analysis
  通过ENHR,促使有限资源充分发挥效率:health system research
  提倡“社会突破”,使医学科学的成就能够发挥最充分的作用
  ENHR的要素
  1.促进与倡导:promotion and advocacy
  2.建立机制
  3.确立工作重点:setting priorities
  4.能力开发
  5.建立网络
  6.财务支持
  7.评价:适宜度、质量、研究成果和对卫生政策发挥作用等
  二、国内进展
  60-70年代WHO七国十二地区的研究
  80年代初“中美卫生服务比较研究”
  86.87年全国农村及城市卫生服务抽样调查
  93年全国卫生服务调查
  98年全国卫生服务调查
  (一)国家卫生服务总调查
  1993年开始每5年一次全国范围的卫生服务总调查,目前已经开展过两次。
  主要目的
  1998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内容由两部分组成,即家庭健康询问调查(家庭基本状况、社会人口学特征、患病、就诊情况、孕产妇和婴儿保健情况)和卫生机构调查:卫生资源配置、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资源配置等
  (二)中国健康监测项目
  洛克菲勒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由哈佛大学、卫生部和北京大学共同组织实施。
  该项目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以家庭为单位的、以公平性为导向的人群队列,对该队列人群的社会经济状况、健康状况和社会心理学状况等内容进行监测。
  2000年立项,每年开展1~2次调查
  内容主要包括儿童、劳动力人口、老年人及孕产妇健康监测、家庭成员健康及其卫生服务利用监测、住户家庭情况、社区基本情况等
  第三节 卫生服务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指标
  一、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
  (一)基本概念
  1.健康
  WHO认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躯体的虚弱,而应该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2.需要(need)与需求(demand)
  医疗需要包括依据人们的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水平”之间存在差距而提出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的客观需要,包括人们感觉到存在疾病和症状而需要得到医疗照顾;还有一些并没有被认识而是通过医学检查才被发现的。
  需求(demand)的概念:
  人们愿意而且有能力购买的卫生服务量。
  病人的求医行动。
  3.卫生服务供给卫生服务供给和卫生服务需求相互适应。卫生服务的供给应该具备两个条件:提供卫生服务的愿望和提供卫生服务的能力。
  4.卫生服务利用卫生服务利用是需求者实际利用卫生服务的数量,直接反映卫生系统为人群健康提供卫生服务的数量,是人群卫生服务需要量和卫生资源供给量相互制约的结果。
  5.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利用之间的联系
  卫生服务需求由需要转化而来,人们的卫生服务需要只有转化为需求,才有可能去利用卫生资源,需求才有可能得到满足。需要能否转化为需求,除取决于个体自身的需要外,还与个体的收人水平、家庭人口、职业、文化程度、社会地位、风俗习惯以及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和服务质量等多种因素有关。
  (二)目前常用疾病指标和死亡指标(比较稳定、可靠、易得,但不太敏感)来反映人群的卫生服务需要。
  疾病频率: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失能率
  患病:不适治疗;不适自疗;不适休息
  慢性病:被调查前半年被诊断;半年前有并发作
  失能:“日常生活中主要活动的长期受限”
  疾病严重程度:两周每千人卧床人数、两周活动受限率、每人每年因病休学天数、每人每年因病休工天数
  疾病构成:疾病种类
  (三)研究医疗需要量的意义
  科学预测:如两周患病率结果推算总人口全年疾病发生频率及程度,测算目标人群的卫生服务量和利用量计算疾病的经济损失,对医疗卫生工作进行评估,合理配置卫生资源。
  (四)影响医疗需要量的因素
  人口数量与结构
  医疗工作质量
  气候地理条件
  社会经济因素
  文化教育
  社会关系
  心理行为因素
  医疗保健制度
  (五)卫生服务利用指标
  (1)门诊服务利用:指标有两周就诊率以及每人每年就诊次数等
  (2)住院服务利用:
  住院率、人均住院天数、未住院率;
  医疗保健(障)制度、经济因素都有影响
  (3)预防保健利用:计划免疫、健康教育、传染病控制、妇幼保健等
  二、卫生资源(人员、经费、装备、设施、知识和技术、信息和药品)
  (一)卫生人力资源
  1.数量:绝对数和相对数(每千人口医师数)
  2.结构:年龄、专业、职称结构
  3.分布:地理分布;城乡差别
  (二)卫生人力规划
  1.卫生人力需求预测方法有:
  (1)健康需要法
  (2)健康需求法
  (3)服务目标法
  (4)人口比值法
  2.卫生人力供给:包括三个部分:现有卫生人力拥有量、未来卫生人力增加量及流失量。
  3.卫生人力管理:①制订卫生人力管理政策和规范;②调节卫生人力需要或需求;③卫生人力的监督和指导;④卫生人力的激励;⑤卫生人力的使用和评价等。
  (三)卫生费用
  卫生费用有广义(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和狭义(通常所指)之分:
  1.费用来源:国家、集体和个人
  2.费用分类:直接卫生费用和间接卫生费用
  3.评价指标:(1)卫生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百分比(2)人均卫生费用(3)卫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4)门诊和住院费用构成(5)医疗、卫生防疫和妇幼卫生费用的比例
  4.卫生费用增长的原因
  (1)人口老龄化
  (2)物价上涨、通货膨胀
  (3)人口增长
  (4)高新技术的应用
  (5)疾病谱的明显变化
  (6)卫生保健需求和健康意识的提高
  (7)支付机制的不完善
  三、卫生服务综合评价
  见综合评价模式表(8种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