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授课章节:
第十五章 弱势群体的社会医学
二、授课对象: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临床医学七年制
三、授课时间:2课时
四、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儿童青少年身心变化及其行为特征,熟悉影响儿童青少年健康的环境因素,掌握学校健康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2.熟悉影响妇女健康的社会因素,掌握妇女保健的主要社会卫生措施。
3.了解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熟悉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其评价方法,掌握健康老龄化的措施。
4.了解残疾的概念和分类,熟悉残疾人的社会保健,掌握残疾人专业康复的概念,掌握残疾人社区康复的原则和社会康复的主要内容。
五、重点和难点:
残疾人专业康复的概念
学校健康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妇女保健的主要社会卫生措施
健康老龄化的措施
残疾人社区康复的原则
健康老龄化的措施
残疾人社区康复的原则
六、教学方法及授课安排:以课堂讲解为主
七、主要外文词汇:
cumulative impairment score,CIS
th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and referral evaluation,CARE
disability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impairment
impairment
disabilities
handicaps
the disabled persons
institute based rehabilitation,IBR
family based rehabilitation,FBR
community based rehabilitation,CBR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八、思考题:
1.学校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是什么?
2.影响妇女健康的社会因素主要有哪些?
3.简述健康老化、健康老龄化与积极老龄化的概念与内容。
4.试述专业康复与社区康复的主要区别。
九、教材与教具:
多媒体幻灯片与参考书籍和文献
卢祖洵主编:《社会医学》
十、教学基本内容:
儿童青少年社会医学
(一)儿童青少年(childrenandadolescents)
广义的是指0-25岁年龄段的人群;狭义的是指儿童期和青春期的人群,其中儿童期为6-12岁,青春期为10-20岁左右。
(二)影响儿童青少年健康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环境因素:社会经济状况、家庭因素、营养、体育锻炼、生活作息方式、环境污染与保护
(三)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卫生保健与健康教育
1.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卫生保健
儿童青少年社会卫生保健措施主要是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是设法从根本上消除问题的原因,防病于未然,包括优生优育、社会性宣教、学校心理卫生教育与咨询、举办家长学校、专业人员培训等;二级预防为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除病于萌芽,包括建立疾病筛查制度和规程、问题儿童的指导等;三级预防为治疗疾病、减轻损害、促进康复,通过专门治疗机构治疗儿童疾病,改善所处环境等。
2.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保健
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工作的目标是根据年龄特点和身心发育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训练,培养他们具有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适宜的情绪、较好的适应环境和改善环境的能力,并早期发现、早期矫治儿童的各种心理卫生问题,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为成年期的心理健康奠定良好基础。
3.学校健康教育
学校健康教育的目标是:①提高学生卫生科学知识水平;②改善学生对待个人和公共卫生的态度;③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④降低常见病的患病率及各种危险因素;⑤预防各种心理障碍,促进心理健康发展;⑥提高生长发育水平,使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随着经济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而逐年提高。
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①传播与健康相关的知识信息;②提供各种训练机会,帮助受教育者确立有益于机体健康的行为和习惯;③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妇女社会医学
(一)影响妇女健康的社会因素
社会地位、经济因素、文化习俗、教育、就业、地域
(二)妇女社会保健
1.青春期保健学校、家庭及医务工作者必须以科学态度对她们进行生理卫生及性知识,解除她们因对身体变化不理解而产生焦虑、害羞及困惑等不正常的心理状态,正确对待身体的正常变化,了解青春期常见病及一些常发生的健康问题。
2.孕产期保健孕产期保健是指妇女从怀孕到产褥期这一段特殊生理过程中所采取的保健措施,关系到母婴的健康和安全。
3.围产期保健围产期保健是指围绕分娩前后一定时期内对孕产妇、胎儿和婴儿所进行的保健工作。
4.更年期保健大多数妇女通过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自我调节及适宜的保健服务,能很好地适应这种变化并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顺利地渡过更年期,甚至可以推迟老年期的到来。
(三)保护妇女健康的主要社会卫生措施
强化政治承诺,提倡全社会参与;加强妇女保健网的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提高妇女文化、卫生知识水平;重视妇女健康教育;提高妇女的地位和权力。
老年社会医学
(一)人口老龄化的概念
1.老年人的划分标准
一个国家或地区,年满65岁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或年满60岁以上者占总人口数的10%以上,则标志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进入老龄型
2.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世界人口老龄化的特点: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2)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人口老龄化速度快,来势猛,绝对数量大;人口老龄化地区发展不平衡;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在时间上的不规则性和累进性。
(二)影响老年人健康的社会因素
1.社会经济社会经济因素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收入水平方面。
2.文化程度文化程度与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呈负相关,文化程度低的老年人患病率高。
3.家庭与婚姻完整的家庭结构、和睦的家庭气氛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老年人的婚姻状况、夫妻关系与健康状况关系密切。
4.社会支持与社会交往社会支持包括健康时和生活不能自理时的家庭支持和照顾的数量和质量、拥有知心朋友的数量和与朋友交流的程度及社区支持的内容、数量和质量。
5.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诸制度。
(三)提高老年人口健康状况的社会卫生措施
1.健康老龄化健康老龄化措施: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社区老年卫生服务体系;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建立健全老年法规体系,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等。
2.积极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的基本内容是通过各种方式为老年人参与社会创造条件,以期老年人能更好地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发展变化。从态度的层面上应具有自立自强、自强不息、帮扶儿女、奉献社会的特点;从行为层面上要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用和老有所成;从环境层面上看,老年不是人生的终结,而是人生新的转折和开始,老年人群不仅是社会发展的收益者,更是未来发展的参与者。
残疾人社会医学
(一)残疾的概念及分类
残疾(disability)指人的身心功能缺陷,包括程度不同的肢体残缺、活动障碍、体内器官功能不全、精神情况和行为异常、智能缺陷等。
残疾的分类WHO缺损、残疾和残障的国际分类法(ICIDH),将残疾根据残疾的严重程度,分为三类:缺损(impairment)、残疾(disabilities)、残障(handicaps)。
(二)残疾人的社会医学问题
1.年龄构成老年残疾人所占比重较大
2.文化程度构成与全国平均文化水平相比,残疾人文化程度偏低。
3.经济来源及就业情况一方面生产力水平和受教育程度限制了残疾人可以胜任的职业范围,另一方面残疾人对福利和保障的要求又高于常人,这些因素都影响着残疾人的就业现实。
4.家庭与婚姻婚恋、生育、家庭生活,都较健全人更为困难;家庭中的地位低下。
5.残疾人地区分布特征贫困地区比发达地区多,某些地方病带来的致残后果相当严重,克山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克汀病患者的后代,往往是弱智或痴呆。
(三)残疾人的社会保健
1.WHO对残疾问题的主要策略方针在卫生部门内外,通过采取减少缺损发生的各种措施来预防残疾。如果出现缺损,应采取措施减轻缺损的严重程度,或推迟伤残和残障的发生;根据初级卫生保健的原则,积极开展康复治疗;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康复服务,能为残疾人提供最基本的保健,要成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2.残疾的预防措施一级预防其目的在于减少各种缺损的发生;预防缺损,是解决残疾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二级预防其目的在于限制或逆转由缺损造成的伤残;三级预防其目的在于防止伤残转变为残障,或者减少残疾的影响。
3.残疾人康复服务
(1)专业康复(institutebasedrehabilitation,IBR)IBR是指集中专门的康复专业人才和利用较复杂、先进的设备,通过临床治疗和康复功能评估及各种康复方法,在康复医学研究所、康复医学中心、综合医院中的康复医学科、大型职业康复中心、特殊教育部门等地进行的康复工作。
(2)社区康复(communitybasedrehabilitation,CBR)CBR是一种在一定社区范围内对各类残疾人提供服务的新途径,是包括医疗、社会、职业、教育和心理的综合服务。
残疾人社区康复的基本原则使家庭和社区对残疾人康复负起责任;残疾人及其家庭参与康复活动;应用简便、适用、有效的康复方法;充分利用社区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有较完善的转诊系统和康复中心的支持;在全面康复基础上,促使残疾人回归社会;最终实现社会受益。
(3)社会康复职业康复(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教育康复(educational rehabilitation)、社会康复(social rehabili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