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基础医学 > 文章内容

社会医学——第十六章 现代社会病及其防治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0-03-05 11:39浏览:

一、授课章节:
  第十六章 现代社会病及其防治
  二、授课对象: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临床医学七年制
  三、授课时间:2课时
  四、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社会病的概念,了解社会病的特点。
  2.熟悉自杀的社会根源,掌握自杀的一般预防措施。
  3.了解吸毒的定义,了解吸毒的社会根源,掌握吸毒的控制与预防措施。
  4.掌握意外伤害的定义及其干预理论,了解影响车祸发生的因素、车祸的控制和预防;了解意外中毒类型和预防措施;了解溺水的预防措施。
  5.掌握性传播性疾病的定义,熟悉性传播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6.了解精神疾病产生的社会根源。
  五、重点和难点:
  社会病的概念
  自杀的一般预防措施
  吸毒的控制与预防措施
  六、教学方法及授课安排:以课堂讲解为主
  七、主要外文词汇:
  sociopathy
  deviant behavior
  psycho active substances
  substances
  dependence
  psychological dependence
  physical dependence
  withdrawal symptoms
  tolerance
  detoxification
  unintentional injury
  engineering intervention
  economic intervention
  enforcement intervention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STD
  八、思考题:
  试述社会病的涵义。
  试述社会病的类型及人群分布。
  试述社会病的防制要点。
  九、教材与教具:
  多媒体幻灯片与参考书籍和文献
  卢祖洵主编:《社会医学》
  十、教学基本内容
  
  一、基本概念
  社会病:主要由社会本身的原因造成的,与社会发展和进步方向相违背的、危害人群健康的社会性现象。
  社会病四个特点:公共性、产生根源的复杂性、对社会的严重危害性、社会病的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包括改变不合适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建立健康的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
  二、自杀
  (一)定义
  个人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自愿地(而不是被别人所逼迫)采取手段伤害、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称为自杀。
  (二)自杀的社会根源
  医疗保健水平较低、有毒化学物质广泛的可获得性、农村妇女的文化水平较低、农村社区价值观念的改变与目前农村人口的自杀率较高有一定的联系。
  (三)自杀的预防
  1.自杀预防的一般措施
  (1)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素质普及心理卫生常识、建立社区心理咨询和心理保健系统。
  (2)普及有关自杀的知识如认为想自杀的人不会向别人暴露自己的自杀企图,向别人谈起自杀不过是想威胁别人;认为不能与有自杀可能性的人谈自杀;认为自杀是一种疯狂的行动;认为有自杀意念、自杀未遂的人不需要精神医学干预,特别是不需要使用精神药物;认为危机的度过意味着自杀危险的消失;认为自杀未遂者并没有真正的死亡愿望,事实上这些人当中有一部分死亡愿望非常强烈,只是自杀方法不足以致死或者被及时救起。
  (3)减少自杀的机会加强武器管理,特别是枪支管理;加强有毒物质的管理;加强对危险场所的防护和管理。
  (4)建立预防自杀的专门机构
  (5)对相关医务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工作者进行培训
  (6)控制自杀个案的媒体报道
  2.特殊人群的自杀预防
  (1)精神病人治疗决策、住院精神病人、社区精神病人
  (2)大中学生的自杀预防①改革教育和管理体制,合理安排学习负担,尽量缓解学生经济压力;②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④从入校开始即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进行定期复查;⑤建立心理咨询机构,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工作人员向病人提供咨询,有条件的学校应建立危机干预热线;⑥建立合适的专业咨询和转诊机制;⑦培训学生管理干部和学生干部,建立自杀行为的监测体系。
  三、吸毒
  (一)定义
  吸毒是指通过各种途径(包括吸食、注射等)使用能够影响人的精神状况、为法律所禁止拥有和使用的化学物质的行为。
  毒品是指为法律所禁止拥有和使用的精神活性物质,主要是指阿片类、大麻、苯丙胺、可卡因等。
  (二)吸毒的社会根源
  毒品的可获得性、同伴影响和团伙压力、成长环境的影响、社会文化对毒品的容忍程度。
  (三)吸毒的控制与预防
  1.宏观政策方面的考虑
  (1)把禁毒作为事关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大事来抓
  (2)把预防青少年吸毒作为禁毒工作的基础工程
  (3)实行综合治理的禁毒战略
  (4)坚持依法禁毒。
  (5)确定“‘四禁’并举、堵源截流、严格执法、标本兼治”的工作方针。
  (6)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禁毒合作
  2.吸毒的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是针对普通人群的预防,其主要目的是提高普通公众对毒品及其危害的认识,采取的主要手段包括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如广播、电视、报纸、标语口号、招贴画等。在中小学生中,进行有关毒品和毒品危害的课堂教育。
  二级预防为针对易感人群主要是高危人群的预防,。这种预防活动重在促进预防对象的健康生活方式,帮助他们形成抵制毒品的能力。
  三级预防的主要目的在于降低毒品需求,是针对已经吸毒的人群而进行的,包括为吸毒者提供脱毒(戒毒治疗)、康复、重返社会、善后照顾等一系列的服务,以期减少吸毒人数,降低吸毒者对毒品的需求,预防吸毒的各种并发症。
  四、意外伤害
  (一)定义
  伤害:由于运动、热量、化学、点火放射线的能量交换,在机体组织无法耐受的水平上,所造成的组织损伤或由于窒息而引起的缺氧称为伤害。
  意外伤害:是指无意识的、意料之外的突发事件造成的人体损伤。意外伤害除了引起人体损伤外,也可能造成精神创伤或心理障碍。
  意外伤害的预防干预理论:“四E干预”——工程干预(engineering intervention)、经济干预(economic intervention)、强制干预(enforcement intervention)、教育干预(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二)车祸
  1.影响车祸发生的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地理、地域等几方面,如雨、雾、雪等气候的变化,高温、寒冷环境,路况、路线的急剧变化等。
  生物因素:年龄与性别、生理条件、生物周期、驾驶技术。
  心理、行为因素:个性心理特征、生活事件、不良行为
  社会经济因素:不同国家车祸发生水平的明显差异反映了公路条件、交通管理及社会经济状况对车祸的影响。
  2.车祸的控制和预防
  强迫使用安全带、法规、教育培训、改善交通条件。
  (三)中毒
  意外中毒类型:(1)药物中毒;(2)农药中毒;(3)一氧化碳中毒;(4)食物中毒;(5)职业中毒。
  预防措施:建立健全毒物包装法规、加强毒物的存放和管理、普及预防中毒知识,减少中毒时间、健全农药管理制度、建立中毒控制中心、提高基层医师的应急处理能力。
  (四)溺水
  加强儿童看护将儿童与室内及环境中的危险水源隔离,是减少儿童溺水的有力措施。低龄儿童应专人看护,远离水源,城市及农村中靠近住处的水源,应采取加盖或架设护栏,以减少溺水发生。
  五、性传播性疾病
  (一)定义
  性传播性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STD)是主要由性行为接触或类似性行为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的一组疾病
  (二)性传播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第一,要积极努力形成健康的性观念,提倡健康的性行为。
  第二,要采取适当的形式,广泛宣传性病防治知识,让人们了解各种常见性病的传播途径和临床表现,防治方法,推介正规的治疗机构为性病患者服务。
  第三,要加强对性传播性疾病的监测。
  第四,对性病高危人群,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的预防工作。
  六、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产生的社会根源:
  1.社会文化因素与精神疾病的确定:文化信念的影响、社会发展的影响、医学化的影响
  2.社会结构因素与精神疾病的分布:处于社会劣势的群体(如低社会阶层)精神疾病患病率较高,而处于社会优势的群体(如高社会阶层)精神疾病患病率较低,尽管在个别精神疾病的分布方面存在相反的表现。
  3.社会动荡与精神疾病:社会动荡和动乱导致精神健康损害的机制主要是三个方面,原有社会、经济、文化和心理基础的破坏;导致精神应激的增加;被动移民和难民增加。
  4.文化源性应激:信念、特殊的文化期望、文化标签。
  5.对精神病人的歧视:不尊重精神病人的人格,剥夺精神病人的基本权利;将病态行为裁定为非道德的行为而加以歧视和谴责;对精神病人进行社会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