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静力作业:依靠肌肉等长性收缩来维持体位,使躯体和四肢关节保持不佛所进行的作业
2.动力作业:在肌肉等张性收缩的情况下,经肌肉交替收缩和舒张,运用关节活动来进行的作业
3.紧张因素:使劳动者产生心理紧张的环境或条件
4.紧张:是在客观需求与主观反应能力之间的一种(可感受到的)失衡,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不能满足需求就可能引起相应的(可察觉的)功能性紊乱。
5.锻炼:是通过反复使用而改善劳动者先天性固有的生理功能和能力。
6.练习:通过重复来改善后天学得的技能
7.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性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8.中毒:机体受到毒物的作用引起一定程度的损害而出现的疾病状态称为中毒。
9.烟悬浮于空气中直径0.1μm固体微粒。
10.生物转化:外来化合物吸收后,在体内酶作用下,其化学结构发生一定改变,即为生物转化,又称之为代谢转化
11.蓄积: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在接触间隔期内,如不能完全排出,则可能在体内逐渐积累,这种现象称为毒物的蓄积。
12.物质蓄积:贮存在体内某些器官和组织内的毒物含量逐渐积累达到一定水平,这种现象叫物质蓄积。
13.功能蓄积:长期接触某种毒物后,现有条件下,不能检出该毒物的蓄积,:但由该毒物引起的机能改变却逐步积累起来,:一段时间后,:表现出中毒的病理征象,:这种现象称为功能蓄积
14.急性中毒: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内(几分钟至数小时)大量进入人体而引起的中毒。
15.慢性中毒:小量毒物反复长期进入人体而引起的中毒。
16.亚急性中毒:介于二者之间,较短时间内有较大量毒物反复进入人体引起的中毒。
17.吸收状态: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在体内超过正常范围,耽误该毒物所至的临床表现,呈亚临床状态。
18.化学性肺水肿:吸入高浓度刺激性气体后所引起的以肺间质及肺泡腔内液体过多聚集为特征的疾病。
二、选择题
1.某男性锅炉操作工,在一个通风不良条件下,连续工作3~4小时,突然感到头痛,头晕等症状。患者面色潮红,口唇呈樱桃红色,具有呼吸加快等表现。可疑何种毒物中毒
A.二硫化碳
B.二氧化碳
C.硫化氢
D.一氧化碳
E.氮氧化物
【答案】D
2.在夏季施用有机磷农药时,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视力模糊等症状,在急诊室进行处理时,首选措施是
A.使用阿托品
B.使用解磷定
C.吸氧
D.人工呼吸
E.输液
【答案】A
3.对已经脱尘作业的工人,还应定期作何种处理
A.体内排尘处理
B.服用治疗矽肺药物
C.脱敏治疗
D.定期体检,以尽早发现异常
E.不需任何处理
【答案】D
4.CO中毒患者其皮肤和黏膜可呈
A.暗红色
B.鲜红色
C.樱桃红色
D.苍白色
E.青紫色
【答案】C
5.与振动病发病率高低有密切关系的振动参数是
A.频率
B.操作方式
C.接触振动的时间
D.工作体位
E.工作环境的气温
【答案】A
6.在影响毒物对机体作用的因素中,哪一种状况和条件是错误的
A.接触毒性大的毒物,就一定会中毒
B.挥发性毒物,吸入中毒危险大
C.接触一定剂量的毒物,可能会中毒
D.毒物浓度与作用时间是中毒的必须条件
E.个体感受性是中毒难易的重要条件
【答案】A
7.女性,23岁,织布厂挡车工两年。近2个月来,感觉耳鸣,听力下降。听力测定发现听阈提高16dB(两耳)。下班后十几个小时听力才可恢复。此种现象称之为
A.听觉适应
B.听觉疲劳
C.听力损伤
D.噪声性耳聋
E.永久性听阈位移
【答案】B
8.某纺织女工,30岁,接触棉尘6年,近几个月,每逢厂休息日后第一天上班日的下班前有胸部紧束感、气急、咳嗽、发热症状,该工人所患疾病可能是
A.感冒
B.支气管炎
C.棉尘病
D.变态反应性肺泡炎
E.肺结核
【答案】C
9.从预防有机磷农药中毒角度,判断下列哪一种做法是错误的
A.施药时使用浸酸液纱布口罩,防止吸入中毒
B.施药时穿长袖衣、长裤、使用塑料围裙、鞋套、鞋盖等及防护口罩
C.配药和检修施药工具时戴胶皮手套
D.污染的工作服用碱液浸泡后用清水洗净
E.施药前用肥皂涂抹皮肤,减少药剂经皮吸收
【答案】A
10.我国《尘肺病诊断标准》适用于以下尘肺
A.矽肺
B.水泥尘肺
C.铝尘肺
D.电焊工尘肺
E.以上所有
【答案】E
11.下列物质中,已确定有致癌作用的物质是
A.有机磷农药
B. 一氧化碳
C.铬
D.铅
E.汞
【答案】C
12.属于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烟碱样症状的是
A.瞳孔缩小
B.语言障碍
C.支气管痉挛
D.肌束震颤
E.多汗、流涎
【答案】D
13.高温作业工人的胃肠道疾病应归类于
A.职业病
B.法定职业病
C.职业性多发病
D.职业性疾患
E.职业特征
【答案】C
14.属于一级预防的措施是
A.早期检测病损
B.对已患病者作出正确诊断
C.患者及时脱离接触有害因素
D.防止病情恶化和发生并发症
E.以无毒物质代替有毒物质
【答案】E
15.三期尘肺中,“Ⅲ”的X线诊断标准是
A.有密集度3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超过四个肺区
B.在二期尘肺的基础上,出现小阴影聚集
C.有大阴影出现,其长径不小于2cm,宽径不小于1cm
D.有密集度2 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达到四个肺区
E.多个大阴影面积的总和超过右上肺区面积
【答案】C
16.热痉挛的主要发病机制是
A.体内钠、钾过量丢失
B.体温调节功能发生障碍
C.外周血管扩张和大量失水
D.排汗功能疲劳和衰竭
E.机体温度感受器失能
【答案】A
17.静态人体测量是测量人体
A.安静状态时的尺寸
B.睡眠状态下的尺寸
C.安静状态下人体尺寸及重量
D.静态站立时的尺寸
E.各部分的固定尺寸
【答案】E
18.消除粉尘危害的根本途径是
A.密闭、抽风
B.湿式作业
C.抽风、除尘
D.个人防护
E.改革工艺过程、革新生产设备
【答案】E
19.下列哪项因素与个体对毒物的敏感性有关
A.剂量、浓度和作用时间
B.毒物本身理化特性
C.毒物的联合作用
D.人体遗传特性
E.酶的特性
【答案】D
20.影响气态毒物经呼吸道吸收的因素。
A.毒物在空气中的浓度
B.劳动强度
C.肺通气量
D.肺血流量
E.以上都是
【答案】E
21.1986年国家发布2并实施的尘肺X线诊断标准适用于以下尘肺。
A.矽肺
B.石棉肺
C.炭黑尘肺
D.铝尘肺
E.以上所有
【答案】E
22.职业病属于。
A.工伤
B.职业性疾患
C.职业性健康影响
D.健康效应
E.职业中毒
【答案】B
23.有机磷农药致机体中毒的主要机制是。
A.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
B. 引起神经功能紊乱
C.抑制心血管功能,兴奋平滑肌
D.引起乙酰胆碱的大量释放
E.以上都是
【答案】A
24.声级计A声级的设计是根据。
A.模拟人耳对100方的等响曲线
B.模拟人耳对70方的等响曲线
C.模拟人耳对40方的等响曲线
D.模拟人耳对1000Hz标准音等响曲线
E.模拟人耳对40dB纯音的响应曲线
【答案】C
25.在工农业生产中常见的单纯窒息性气体有。
A.氮气
B.甲烷
C.CO2
D.水蒸气
E.以上都是
【答案】E
三、简答题
1.局部振动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以及主要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1)手部症状:手麻,手痛,手胀,手凉,手出汗,手无力,手颤,手部运动不灵活。
(2)神经衰弱症状:头痛,头晕,失眠,乏力,心悸。
(3)功能检查可发现前臂神经传导减慢,听力下降,脑电图异常。
(4)发生雷诺现象,发作性手指变白。
诊断依据:
(1)职业史 (2)临床表现,以雷诺现象为主要依据 (3)排除其他疾病
2.矽肺的X胸片表现以及诊断原则.(见教科书145)
X胸片表现:
(1)圆形小阴影 ,病理基础为矽结节
(2)不规则小阴影,病理基础为肺间质纤维化
(3)大阴影,病理基础为肺间质纤维化
(4)胸膜改变,天幕状"阴影
(5)肺气肿
(6)肺门和肺纹理改变
诊断原则:(1)职业史 (2)X线前后位胸片 (3)与其他X胸片表现与矽肺相似的疾病相鉴别
3.请论述粉尘理化特性的卫生学意义
(1)粉尘的化学成分,浓度和暴露时间:作业场所空气粉尘的化学成分和暴露时间是直接决定其对人体危害性质和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根据化学成分不同,粉尘对人体可有致纤维化,刺激,中毒和致敏作用。
(2)粉尘的分散度,其值越大,在空气中浮游的时间就越长,沉降速度就越慢,别人体吸入的机会就越多:而且,分散度越高,比表面积越大,越容易参与理化反应,对人体危害就越大.分散度还与其在呼吸道中的阻滞有关,AED值为10-15um的粒子主要沉积在上呼吸到,AED值小于5um的粒子则可以进入呼吸道深部和肺泡区。
(3)粉尘的硬度,主要与粉尘的对呼吸道黏膜的机械性损害有关。
(4)粉尘的溶解度,其值越大,对人体危害就越严重
(5)粉尘的荷电性
(6)粉尘的爆炸性
4.铅的毒作用机制都有哪些
(1)血卟啉代谢障碍,抑制ALAD和血红素合成酶
(2)对红细胞的破坏,形成点彩红细胞,抑制ATP酶,使红细胞膜脆性增加,发生溶血。
(3)使大脑皮层出现兴奋抑制和功能紊乱,皮层-内脏调节障碍
(4)直接作用于血管,导致血管痉挛
(5)损害肾脏近曲小管。
5.与化学因素相比,生产环境中的物理性有害因素都有哪些特点
(1)生产环境中的物理因素在自然界中均有存在。
(2)每一种物理因素都有特定的物理参数。
(3)物理因素大都有明确的来源,当产生物理因素的装置停止工作后,其因素就会消失。
(4)作业场所中物理因素的强度一般不是均匀分布的,多以装置为中心,相四周传播。
(5)噪声,微波等物理因素可有连续性和脉冲性两者存在状态,在制度卫生标准的时候需要分别加以制定。
(6)在许多情况下,物理因素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物理参数不呈直线相关关系。
6.影响矽肺发病的因素都有那些。
(1)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和类型,含量越高则发病时间越短,病情越重.不同类型的石英致病能力顺序为鳞石英>方石英>石英>柯石英>超石英,晶体结构中致病能力顺序为结晶型>隐晶型>无定型。
(2)肺中二氧化硅的蓄积量,此值主要取决于粉尘浓度,分散度,接尘时间和防护措施。
(3)其他粉尘的协同作用,如铁粉尘,砷粉尘,煤尘的存在会加重矽肺发病.
(4)个体差异
7.不同的作业类型各自有何特点 哪种作业类型容易疲劳 为什么
(1)静力作业:依靠肌肉的等长性收缩来维持体位完成作业.能力消耗不高,但极易疲劳,原因是静力作业时肌肉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心血管反应无法克服肌张力来保持局部能力供应和代谢产物的清除,造成局部肌肉缺氧,乳酸堆积,引起疲劳。
(2)动力作业:依靠肌肉的等张收缩完成作业,肌肉交替收缩和舒张,血液充分灌流而不易疲劳。,,,0.0.0.0
29984,198,一、名词解释
1.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危险度评定:是通过对工业毒理学测试,环境监测,生物监测,健康监护和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定性和定量地认定和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潜在不良作用,并对其进行管理。
2.最高容许浓度:是指工作地点空气中任何一次有代表性的采样测定均不得超过的浓度。
3.时间加权平均阈限值:指正常8小时工作日或40小时工作周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不得超过的接触限值.在此浓度下,几乎全部工人每天反复接触而不致产生有害效应。
4.短时间接触阈限值:是在一个工作日的任何时间均不得超过的15分钟时间加权平均接触限值.每天接触不得超过4次,且前后两次接触之间至少:要间隔60分钟.同时,当日的时间加权平均阈限值亦不得超过。
5.上限值:是指瞬时也不得超过的最高浓度。
6.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是按8小时工作日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规定的容许浓度。
7.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是在一个工作日的任何时间均不得超过的15分钟时间加权平均接触限值.每天接触不得超过4次,且前后两次接触之间至少:要间隔60分钟.同时,当日的时间加权平均阈限值亦不得超过.:
8.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是研究劳动条件对生产者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改善劳动条件,创造安全,卫生,满意和高效的作业环境,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生活质量的一门科学。
9.生产性有害因素:在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及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又称为生产性有害因素
10.职业性病损: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的各种职业性损害统称职业性病损
11.职业病: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损害,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并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统称为职业病
12.工作有关疾病:职业性有害因素是发病的诸多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的直接病因;职业性有害因素使潜在疾病暴露,或加重已有病情;改善工作条件,该病可控制或缓解
13.氧需:劳动1分钟所需要的氧量
14.氧债:氧需和实际供氧不足的量
15.氧上限:血液在1分钟内能供应的最大氧量
16.单纯窒息性气体:本身毒性很低或属惰性气体,但由于他们的存在可使空气中氧含量降低,引起肺内氧分压下降,随后动脉氧分压也下降,导致机体缺氧
17.化学窒息性气体:能对血液或组织产生特殊的化学作用,使血液运送氧的能力或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发生障碍,引起组织缺氧或细胞内窒息的气体。
18.农药:用于消灭,控制危害农作物的害虫,病菌,杂草等的各种药物。
二、选择题
1.热辐射能量大小主要取决于。
A.环境的温度
B.环境的湿度
C.辐射源的温度
D.辐射源的湿度
E.周围物体表面温度
【答案】C
2.尘肺X线诊断标准中“t”小阴影是指。
A.直径在1.5mm以下的类圆形小阴影
B.直径在1.5~3mm类圆形小阴影
C.直径在3~10mm的类圆形小阴影
D.宽度在1.5mm以下的不规则形小阴影
E.宽度在1.5~3mm的不规则形小阴影
【答案】E
3.1989年卫生部颁布的《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中规定职业性中暑诊断及分级标准为。
A.轻症中暑,中度中暑和重症中暑
B.中暑先兆,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
C.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
D.轻症中暑、重症中暑
E.以上都不是
【答案】B
4.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哪三种。
A.呼吸道分泌物增加、肺水肿、瞳孔缩小
B.全身紧束感、胸部压迫感、肌束震颤
C.消化系统症状、眼睛的症状、呼吸道症状
D.毒蕈碱样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烟碱样症状
E.呼吸肌麻痹、抽搐、昏迷
【答案】D
5.下列有关劳动卫生标准应用论述错误的是。
A.具有技术和法律效力
B.一经分布必须严格执行
C.不是安全与否的绝对界限
D.最高容许浓度是衡量车间空气污染程度的卫生标准
E.经皮进入人体的毒物,尚须注意皮肤防护
【答案】A
6.反映铅在体内含量的指标是。
A.网织红细胞
B.尿ALA
C.尿粪卟啉
D.血铅
E.游离原卟啉
【答案】D
7.影响作业能力的主要因素包括。
A.社会和心理因素
B.个体因素
C.环境因素
D.工作条件和性质
E.以上都是
【答案】E
8.下列哪项不属于职业性有害因素评价工作。
A.生产环境监测
B.健康监护
C.职业流行病学调查
D.阈限值制订
E.实验室测试和危险度评定
【答案】D
9.在生产条件下,金属汞主要以下列哪种形式经呼吸道进入人体。
A.粉尘
B.烟
C.蒸气
D.雾
E.以上都不是
【答案】C
10.矽肺诊断所必备的条件是。
A.确切的二氧化硅粉尘接触史
B.确凿的X线胸片表现
C.动态观察资料和该单位的矽肺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D.确切的二氧化硅粉尘接触史;确凿的X线胸片表现;动态观察资料和该单位的矽肺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E.肺组织活检
【答案】D
11.铅及无机化合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
A.皮肤
B.皮肤和呼吸道
C.呼吸道
D.皮肤和消化道
E.以上都不是
【答案】C
12.尘肺是一种。
A.肺部疾病
B.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C.纤维化疾病
D.粉尘引起的免疫性疾病
E.炎症
【答案】B
13.鸣肺的X线表现有。
A.类圆形小阴影
B.不规则形小阴影
C.大阴影
D.胸膜和肺门改变
E.以上全有
【答案】E
14.劳动卫生法规是。
A.管理生产的条例
B.降低生产成本的依据
C.保障工人在安全、卫生条件下劳动的行政管理和立法依据
D.安全劳动的规范
E.以上都不是
【答案】B
15.粉尘在呼吸道的沉积方式有多种,但没有下列哪项。
A.撞击
B.沉降
C.巨噬细胞吞噬
D.弥散作用
E.被气道上皮细胞及分泌物截留
【答案】C
16.驱铅治疗的首选药物。
A.亚硝酸钠
B.依地酸二钠钙
C.阿托品
D.美蓝
E.青霉胺
【答案】B
17.粉尘在呼吸道的阻留与以下因素有关。
A.粉尘粒子的直径
B.粉尘粒子的比重
C.粉尘粒子的形状
D.粉尘粒子的荷电性
E.以上全部
【答案】E
18.急性汞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
A.发热、口腔炎、消化道症状
B.贫血、腹痛、口腔炎
C.易兴奋、震颤、口腔炎
D.周围神经炎、皮疹、贫血
E.以上都不是
【答案】A
19.粉尘中的二氧化硅与致纤维化能力的关系是。
A.游离型致纤维化作用与结合型相同
B.游离型致纤维化作用大于结合型
C.游离型致纤维化作用小于结合型
D.结晶型致纤维化小于非结晶型
E.以上全对
【答案】B
20.我国卫生标准中采用的最高容许浓度数值是指工人经常停留的工作地点的呼吸带。
A.粉尘浓度的日平均值
B.任何一次采样测尘中均不应超过的粉尘浓度最高限值
C.瞬间可超过的粉尘浓度值
D.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E.粉尘浓度的年平均值
【答案】B
21.劳动强度指数是通过下列哪项求得。
A.劳动工时测定
B.能量代谢测定
C.调查
D.公式计算
E.以上都是
【答案】E
22.下列哪项不是个人防护用品使用应注意事项。
A.正确选择性能符合要求的用品
B.充分理解使用目的和意义
C.做好维护保养,妥善安放,便于取用
D.建立发放和管理制度
E.尽量节约使用,以降低生产成本
【答案】E
23.下面哪种论述是正确的。
A.高分子化合物的毒性主要取决于毒物在空气中的浓度和分散度
B. 高分子化合物的毒性主要取决于毒物所含游离单体的量和助剂的品种
C.高分子化合物单体的毒性小于聚合物
D.以上都不正确
E.以上都正确
【答案】B
24.下列关于流行病学调查论述错误的是。
A.主要是在接触群体中,研究有害因素与健康损害之间的联系和因果关系
B.研究职业性损害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发生、发展规律
C.常采用断面调查、病例一对照和队列调查方法
D.单明接触水平-反应关系,制定修订卫生标准和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E.鉴定劳动卫生工作质量,评价预防措施效果
【答案】D
25.下列哪项不属于生产环境职业有害因素控制措施。
A.从卫生和安全角度设计生产工艺和设备
B.减低劳动强度,减少接触时间
C.正确选择厂址、合理安排车间布局
D.避免使用有毒物质
E.密闭、隔离、通风,车间整洁,安全贮运
【答案】B
26.典型的矽结节横断面似。
A.葱头状
B.星芒状
C.网状
D.不规则状
E.以上全对
【答案】A
27.列关于劳动卫生标准论述错误的是。
A.对职业有害因素规定的接触限值
B.超过限值与否是诊断职业病的依据
C.是衡量作业卫生状况的尺度、改善劳动条件的目标
D.实施卫生监督的依据
E.其目的是保护劳动者健康
【答案】B
28.预防疲劳提高作业能力的措施主要包括。
A.锻炼与练习
B.改善劳动制度
C.改善劳动组织
D.心理学措施
E.以上所有措施
【答案】E
29.生产中锰主要以下列哪种形式经呼吸道吸收而引起中毒。
A.锰尘和锰蒸气
B.锰烟和锰蒸气
C.锰烟和锰雾
D.锰烟和锰尘
E.以上都不是
【答案】D
30.纤维粉尘是指纵横径之比。
A. >10:1
B. >5:1
C. >3:1
D. <3:1
E. >2:1
【答案】C
31.急性减压病出现最早且较普遍的表现为。
A.神经系统的改变
B.循环系统的改变
C.呼吸系统的改变
D.皮肤改变
E.肌肉、关节、骨骼系统的变化
【答案】D
32.氮氧化物的防治重点是。
A.定期维修设备,防止跑、冒、滴、漏
B.加强通风排毒
C.加强安全教育,积极做好肺水肿的防治,抢救
D.定期健康检查,找出职业禁忌证,如有肺部疾患不得从事该作用
E.以上都正确
【答案】E
33.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可诊断为重度铅中毒。
A.腹绞痛
B.贫血
C.铅麻痹
D.中毒性周围神经病
E.神经衰弱腹胀,便秘
【答案】C
三、简答题
1.生产性粉尘的来源有哪几方面
(1)固体物质的粉碎加工
(2)可燃物的不完全燃烧
(3)蒸汽的冷凝氧化
(4)粉末状物质的过筛,包装,混合,搬运等
2.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量和途径都受那些方面的影响
(1)呼吸道,影响因素:毒物浓度,血气分配系数,水溶性,劳动强度。
(2)皮肤 影响因素:毒物浓度,脂水分配系数,皮肤完整性,皮肤部位,暴露面积,气温气湿。
(3)消化道
3.影响毒物对机体毒作用的因素都有哪些
(1)毒物的自身性质(化学结构,理化性质,) (2)剂量,浓度和接触时间(3)联合作用 (4)个体感受性 (5)生产环境和劳动强度
4.如何预防职业中毒
(1)根除毒物,改善生产工艺
(2)降低毒物浓度(技术革新,通风排毒)
(3)个体防护
(4)工艺建筑布局合理化
(5)安全卫生管理
(6)职业卫生服务
5.如何预防铅中毒
(1)降低铅浓度:工艺改革,通风,控制熔铅浓度,以无毒或低毒物替代铅;
(2)个人防护:穿工作服,戴防尘烟口罩,严禁在车间吸烟进食,下班淋浴,定期体检,定期监测工作环境;
(3)职业禁忌症:贫血,神经系统器质性疾患,肝肾疾患,心血管器质性疾患。,,,0.0.0.0
29985,198,"一、名词解释
1.局部振动病:是长期使用振动工具而引起的以末梢循环障碍为主的疾病,可累及肢体神经及运动功能,发病部位多在上肢末端,典型表现为发作性手指变白。
2.振动性白指:由局部振动所引起的手指的间歇性发白或发绀。
3.电离辐射:当量子能量水平达到12eV上时,对物体有电离作用,可导致机体的损伤的电离辐射。
4.非电离辐射:当量子能量水平小于12eV时,不足以引起生物体电离的电离辐射。
5.射频辐射:指频率在100kHz-300GHz的电离辐射,包括高频电磁场和:微波。
6.电光性眼炎:波长为250-320nm的紫外线,可大量被角膜和结膜上皮所吸收,引起的急性角膜结膜炎。
7.职业性肿瘤:在作业环境中长期接触致癌因素,经过较长期的潜伏期而患的某种特定肿瘤。
8.职业性致癌因素:能引起职业性肿瘤的致病因素。
9.确认致癌物: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已有明确证据表明对人有致癌性的理化物质。
10.可疑致癌物:分两种情况,一是动物实验证据充分,但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有限.二是动物致癌试验阳性,特别是与人类血缘相近的灵长类动物中致癌试验阳性,对人类致癌可能性大,但缺少对人类致癌的流学证据。
11.潜在致癌物:在动物实验中已获得阳性结果,但在人群中尚无资料表明对人类有致癌性。
12.接触评定:是通过询问调查,环境监测,生物监测等方法,对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
13.生物监测:是职业性有害因素评价的组成部分,指定期地监测人体生物材料中毒物和(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或由其所致的生物效应水平,并与参比值比较,以评价人体接触毒物的程度及可能的健康影响。
14.健康监护:是通过各种检查和分析,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对接触者健康的影响及其程度,掌握职工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健康损害征象,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有害因素所致的疾患的发生,发展。
15.职业流行病学:是以职业人群为研究对象,采取有关流行病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在人群,时间,空间的分布,分析接触与职业性损害的剂量反应关系,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危险度及预防措施的效果,找出职业性损害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为制订和修订卫生标准,改善劳动条件和预防职业性病损提供依据的学科。
16.中等强度作业:作业时氧需不超过氧上限,即在稳定状态下进行的作业。
17.大强度作业:氧需超过了氧上限,即在氧债大量蓄积的条件下进行的作业。
18.极大强度作业:完全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的作业,此时的氧债几乎等于氧需。
二、选择题
1.在工农业生产中常见的化学性窒息性气体有。
A.CO、CO2
B.甲烷、氮气
C.水蒸气、氰化物
D.硫化氰、甲烷
E.CO、氰化物、硫化氢
【答案】E
2.诊断慢性中度苯中毒的条件之一是。
A.白细胞数低于4.0×109/L,或粒细胞低于2.0×109/L
B.白细胞波动在(4.0-4.5) ×109/L
C.血小板波动在(80~100) ×109/L
D.中性粒细胞胞浆中中毒颗粒明显增多
E.白细胞低于4.0×109/L,血小板低于60×109/L,有明显出血倾向
【答案】E
3.下面哪项不是防尘工作八字方针中的内容。
A.革
B.水
C.密
D.封
E.护
【答案】D
4.早期矽肺患者,肺功能改变程度与X线胸片表现严重程度。
A.一定一致
B.不一定一致
C.前者重于后者
D.后者重于前者
E.两者毫无关系
【答案】B
5.下列有关职业性多发病论述错误的是。
A.又称工作有关疾病
B.是由职业有害因素所致的职业性疾患
C.与职业性有害因素有直接因果关系
D.职业性有害因素是造成该病的许多因素之一
E.职业性有害因素促使该病的显露和加重
【答案】C
6.苯主要以下列哪条途径进入人体。
A.经皮肤
B.经消化道
C.以蒸气的形式经呼吸道
D.主要经皮肤和呼吸道
E.经呼吸道和消化道
【答案】C
7.慢性汞中毒最早出现。
A.肾功能障碍
B.发热、乏力
C.贫血
D.腕下垂
E.神经衰弱综合症
【答案】E
8.1986年国家发布2并实施的尘肺X线诊断标准分期标准为。
A.3期
B.4期
C.8期
D.6期
E.12期
【答案】A
9.影响毒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A.毒物的脂溶性
B.毒物的浓度和粘稠度
C.接触的皮肤部位、面积
D.外界气温、气湿
E.以上都是
【答案】E
10.下列粉尘的理化特性何者致纤维化作用意义最大。
A.粉尘的化学成分和粉尘浓度
B.粉尘的硬度
C.粉尘的溶解度
D.粉尘的荷电性
E.粉尘的爆炸性
【答案】A
11.热辐射强度的单位为。
A.kCal/(㎝2?min)
B.J/(㎝2?min)
C.Cal/(㎝2?min)
D.J/(m2?min)
E.kCal/(m2?min)
【答案】B
12.铅对血红素合成的作用主要是。
A.刺激含巯基的酶
B.抑制含巯基的酶
C.刺激ALAS
D.使ALA合成减少
E.以上都不是
【答案】B
13.人类工效学措施主要包括。
A.改善劳动操作的设计
B.改善工具设备的设计
C.合理动用体力
D.改进操作方法
E.以上全部措施
【答案】E
14.铅对血液系统的损害。
A.贫血
B.白血病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E.出血
【答案】A
15.毒物本身的特性是指。
A.剂量、浓度
B.毒物的联合作用
C.化学结构和理化特性
D.溶解度和分散度
E.以上都不是
【答案】C
16.下面哪种物质可引起肝血管肉瘤。
A.二异氰酸甲苯酯
B.含氟塑料
C.氯乙烯
D.聚丙烯
E.聚氯乙烯
【答案】C
17.在生产条件下毒物进入人体主要途径是。
A.皮肤
B.消化道
C.消化道和皮肤
D.呼吸道和皮肤
E.以上都不是
【答案】D
18.职业中毒的诊断原则包括。
A.职业史、劳动卫生条件调查、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
B.生产环境调查、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X线和超声检查
C.职业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D.职业史、既往病史、劳动卫生条件调查
E.职业史、症状和体征、个人防护和个人卫生情况
【答案】A
19.苯对造血系统产生的早期影响主要表现在。
A.白细胞减少,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
B.血象异常,以淋巴细胞减少为主
C.血小板减少,有出血倾向
D.淋巴细胞减少,粒细胞胞浆出现中毒颗粒
E.全血细胞减少
【答案】A
20.锰中毒是由于。
A.锰抑制线粒体内三磷酸腺苷酶和溶酶体中的酸性磷酸酶的活力,从而影响神经突触的传导能力
B.锰具有高度弥散性和脂溶性,易于通过肺泡壁吸收
C.锰对血红素合成酶的抑制作用
D.锰能形成高铁血红蛋白,造成机体各组织缺氧,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E.以上都不是
【答案】A
21.肌肉活动的能量来源。
A.ATP-CP系列
B.需氧系列
C.乳酸系列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答案】D
22.美蓝作为以下哪种毒物中毒的解毒剂。
A.苯胺
B.三硝基甲苯
C.苯
D.二甲苯
E.甲苯
【答案】A
23.职业性有害因素是指。
A.生产工艺过程中存在的有害健康的各种职业因素
B.不良劳动条件下存在的所有职业因素
C.生产环境中存在的有害健康的职业因素
D.不良劳动条件下存在的能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职业因素
E.劳动过程中所有能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职业因素
【答案】D
24.下列何者不属于硅酸盐。
A.石棉
B.滑石
C.云母
D.高岭土
E.花岗岩
【答案】E
25.中暑按发病机理分为。
A.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
B.轻症中暑,重症中暑
C.热适应,热射病和热衰竭
D.热适应,热痉挛和热衰竭
E.热辐射,热痉挛和热衰竭
【答案】A
26.在生产条件下,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以下列哪种形式存在于空气中。
A.气溶胶
B.粉尘或蒸气
C.烟、雾
D.粉尘和烟
E.以上都不是
【答案】B
27.有机磷农药中毒时,污染部位的清洗要用。
A.热水
B.酒精
C.肥皂水
D.硼酸
E.碳酸氢钠
【答案】C
28.下列哪一种不属于我国再造法定职业性尘肺。
A.矽肺
B.石棉肺
C.炭黑尘肺
D.铍尘肺
E.云母尘肺
【答案】D
29.1988年我国卫生部颁布的《职业性减压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将职业性减压病分为。
A.轻度减压病,中度减压病和重度减压病
B.Ⅰ期减压病,Ⅱ期减压病和Ⅲ期减压病
C.急性减压病和减压性骨坏死
D.急性减压病和慢性减压病
E.以上都不是
【答案】C
30.下面哪项不是煤工尘肺的主要病理改变。
A.煤斑
B.肺气肿
C.煤矽结节
D.弥漫性纤维化
E.胸膜斑
【答案】E
31.下列关于经常性卫生监督论述错误的是。
A.地方性劳动卫生监督机构进行的工作
B.对现有企业贯彻执行卫生法规和卫生标准情况的监督
C.随时或定期进行
D.根据监督检查结果作出相应处理
E.监督检查数据是制定卫生标准的依据
【答案】E
32.石棉肺患者的肺功能降低。
A.与X线胸片表现无关
B.往往比X线胸片表现出现的早
C.往往比X线胸片表现出现的晚
D.与X线胸片表现同步
E.与X线胸片表现相反
【答案】B
三、简答题
1.简述职业病的特点
(1)病因明确 (2)病因大多可检测,需达到一定强度才能致病,一般存在剂量-效应关系(3)在接触同一因素的人群中有一定的发病率,很少只出现个别病例(4)大多数职业病如能早诊早治,康复效果良好 (5)治疗个体无助于控制发病率
2.简述肌肉能量供应系统的一般特性。
|
ATP-CP系列 |
乳酸系列 |
需氧系列 |
氧 |
无氧 |
无氧 |
需氧 |
能源 |
CP,储量有限 |
糖原,产物可致疲劳 |
糖原,产物不致疲劳 |
速度 |
非常迅速 |
迅速 |
较慢 |
产生ATP |
很少 |
有限 |
几乎不受限 |
劳动类型 |
任何劳动,短暂极重劳动 |
|
短期重劳动长期轻中等劳动 |
3.简述疲劳的阶段分期特征。
(1)第一阶段:疲劳感轻微,作用能力不受影响或稍下降。
(2)第二阶段:作业能力下降明显,但只涉及生产质量,对产量影响不大。
(3)第三阶段:疲倦感强烈,作业能力急剧下降,精疲力竭,无法继续工作。
4.我国法定职业病名单中的职业肿瘤有哪几种
联苯胺所致膀胱癌 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瘤 苯所致白血病 氯甲醚所致肺癌 砷所致肺癌,皮肤癌 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 焦炉逸散物所致肺癌 镉酸盐制造业所致肺癌
5.职业卫生与职业病的防治工作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1)职业卫生服务:作业环境检测,健康监护,危害咨询
(2)职业流调
(3)为职业卫生提供立法依据
(4)卫生监督
(5)人员培训和健康促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