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基础医学 > 文章内容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第六章 物理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0-02-26 20:26浏览:

一、生产环境的气象条件及特点
  生产环境的气象条件主要是指气温、气湿、气流和热辐射。
  (一)气温
  生产环境中的气温除决定于大气温度外,还受太阳辐射、生产上的热源和人体散热等的影响。热源通过传导、对流使生产环境中的空气加热,并通过辐射加热四周物体,形成第二次热源,扩大了直接加热空气的面积,使气温升高。
  (二)气湿
  生产环境中的气湿以相对湿度表示,相对湿度大于80%为高气湿,低于30%称为低气湿。高气湿主要由于水分蒸发和释放蒸汽所致,如液体蒸煮的缫丝、印染、屠宰等工艺和矿井作业。低气湿可见冬季高温车间的作业。
  (三)气流
  生产环境中的气流动力来自于外界风力和厂房中的热源。室内外温差越大,产生的气流越大。
  (四)热辐射
  热辐射主要指红外线和一部分可视线而言。太阳和生产环境中的各种熔炉、开放的火焰、熔化的金属等热源均能产生大量热辐射。红外线不直接加热空气,但可使周围物体加热。
  生产环境中的气象条件,除随不同季节大气条件的变动而改变外,也受生产场所的生产设备、生产情况、热源的数量和距离、厂房建筑、通风设备等条件影响。
  二、高温与中暑
  高温作业系指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当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时,工作地点的气温高于室外2℃或2℃以上的作业。
  (一)高温作业的类型
  1.高温、强热辐射作业 如冶金工业的炼焦、炼铁、轧钢等车间;机械铸造工业的铸造、锻造、热处理等车间;陶瓷、玻璃、搪瓷、砖瓦等工业的炉窑车间;火力发电厂和轮船的锅炉间等。这些场所的气象条件是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而相对湿度较低,形成干热环境。
  2.高湿作业 其特点是高气温、气湿,而热辐射强度不大。主要是由于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水蒸气或生产上要求车间内保持较高的相对湿度所致。如造纸、印染、纺织工业中的蒸煮作业。
  3.夏季露天作业 南方的夏季露天作业,如建筑、搬运、露天采矿以及各种农田劳动等。
  (二)中暑
  中暑是高温环境下发生的急性职业病。环境温度过高、湿度过大、风速小、劳动强度过大、劳动时间过长是中暑的主要致病因素。过度劳累、睡眠不足、体弱、肥胖、尚未产生热适应都易诱发中暑。一般临床上将中暑分为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三种类型。
  1.临床表现
  (1)热射病(heat stroke)人在热环境下,散热途径受阻,体温调节机制紊乱所致。其临床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可高达40℃以上,开始时大量出汗,以后无汗,并伴有干热和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2)热痉挛(heat cramp)由于高温过量出汗,体内钠、钾过量丢失所致。其临床特点是骨骼肌突然痉挛,并伴有收缩痛。痉挛以腓肠肌等四肢肌肉和腹肌为多见。痉挛发作多对称性,自行缓解,患者神志清醒,体温正常。
  (3)热衰竭(heat exhaustion)发病机制不明确。多数认为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皮肤血流的增加不伴有内脏血管收缩或血容量的相应增加,导致脑部暂时供血减少而晕厥。发病一般迅速,先有头昏、头痛、心悸、出汗、恶心、呕吐、皮肤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继而晕厥,体温不高或稍高;休息片刻即可清醒,一般不引起循环衰竭。
  2.诊断 按照《防暑降温措施暂行办法》将中暑诊断分为三级。
  (1)先兆中暑 在高温作业场所劳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耳鸣、胸闷、心悸、恶心、全身疲乏、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2)轻症中暑 除上述先兆中暑的症状外,尚有下列征候群之一而被迫停止劳动者,列为轻症中暑:体温超过38℃,有面色潮红、皮肤灼热等现象;有呼吸、循环衰竭的早期症状。
  (3)重症中暑 除上述症状外,不能继续劳动,在工作中出现昏迷或痉挛,皮肤干燥无汗,体温在40℃以上。
  3.治疗原则 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者,应迅速离开高温作业环境,到通风良好的阴凉处安静休息。补充含盐清凉饮料,必要时给予仁丹、解暑片、霍香正气水。对热痉挛者,及时口服含盐清凉饮料,必要时给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点滴。对重症中暑者,应迅速送入医院进行抢救。
  4.防暑降温措施
  (1)技术措施合理工艺设计,疏散、隔离热源,通风降温等。
  (2)卫生保健措施合理饮水、饮食,一般每人每天供水3L~5L、盐20g,以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膳食为主。加强个人防护(白色帆布工作服、草帽等)、医疗预防(上岗前查体、入暑前查体)。凡有心血管疾病、持久高血压、溃疡病、活动性肺结核、肝肾疾病、甲亢等患者,均不宜从事高温作业。
  (3)组织措施严格执行高温作业卫生标准,合理安排作息,进行高温作业前热适应锻炼。
  三、异常气压
  一般情况下,人们工作场所的气压变化不大,但有些特殊工作场所的气压会过高或过低,与正常气压相差甚远,如注意防护,会对人的工作效率和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如高气压下的工作有潜水和潜函(沉箱)作业,低气压的作业有高空或高原作业等。
  (一)高气压
  1.接触机会
  (1)潜水作业水下作业如海水养殖、打捞、施工等,作业人员在水下承受的压力等于大气压与附加压之和。潜水员每下沉10.3m,增加101.33kPa(1个大气压),成为附加压,附加压高低与潜水的深度有关。水下作业结束,潜水员在向水面上升的过程中,如果上升过快,则会使高压下溶于体内的氮气在血管组织中形成气泡,导致减压病。
  (2)潜函作业在水下或隧道工程中,采用潜函(沉箱)将施工人员沉到水下作业,为防止潜函外的水进入箱内,需通入大于等于水下压力的高压气体。
  (3)其他高压氧舱、加压舱和高压科学研究舱等工作,高空飞行的机舱密封不良等也可造成舱内气压降低过快。
  2.减压病
  (1)定义减压病为在高气压下工作一定时间后,在转向正常气压时,因减压过速所致的职业病。
  (2)机制减压过速,原高压状态下溶于组织和血液中的氮气溶出,气泡压迫组织、血管,血管内形成气栓。因组织、血管缺氧损伤继之细胞释放k+、肽、组织胺和蛋白水解酶等,后者又可刺激产生组织胺和5-羟色胺,此类物质可作用于微循环系统,最终使血管平滑肌麻痹,微血管阻塞,进一步减低组织中氮的脱饱和速度。
  (3)临床表现急性减压病多在数小时内发病。一般减压越快,症状出现越早,病情也越重。
  皮肤 皮肤奇痒是减压病出现较早较多的症状,并伴有灼热、蚁行感、出汗。重者出现皮下气肿和大理石斑纹。
  肌肉、关节、骨骼系统 气泡形成于肌肉、关节、骨膜处,则可引起疼痛。约90%的减压病人可出现关节痛,轻者酸痛,重者可跳动性、针刺或撕裂样剧痛,使患者关节运动受限,呈半屈曲状态,即“屈肢症”。骨内气泡可致骨坏死。
  神经系统 出现截瘫、四肢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直肠、膀胱功能麻痹等。若累及脑,可头痛、感觉异常、运动失调、偏瘫。眼球震颤、复视、失明、听力减退、耳内晕眩等。
  循环系统 当有大量气栓时,可出现心血管功能障碍和淋巴系统受累,表现为脉细、血压下降、心前区紧压感、皮肤粘膜发绀、四肢发凉,局部浮肿,还可出现剧咳、咯血、呼吸困难、胸痛、发绀等肺梗塞症状。
  四、生产性噪声及危害
  (一)基本概念
  1.生产性噪声(productive noise)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声音频率和强度没有规律,听起来使人感到厌烦,称为生产性噪声。
  2.声压(sound pressure)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时,引起介质质点振动,使空气产生疏密变化。这种由于声波振动而对介质产生的压力称声压。以符号P表示,单位为帕(Pa)。
  3.声压级(sound pressure level)为计算方便,以1000Hz纯音的听阈声压为基准声压,与被测声压的比值,取对数值即为被测声压的声压级。以符号Lp表示,单位分贝(dB)。 Lp=20lgP/P0(dB)。
  4.响度级(loudness level)人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不仅和声压级有关,还与声音的频率有关。以1000Hz的声压级为基准,其它频率的声音强度均通过与基准音等响度比较,被测声音响度级的方值就等于与之等响的基准音的声压级值。
  5.A声级(A sound level)A计权网络是模拟人耳对40方纯音的响应。通过A计权网络测得的声压级称为A声级。国际上评价生产性噪声多用A声级。以dB(A)表示,可直接从声级计上读出。正常青年人的听阈声级是0dB(A)~10dB(A),平时语言交谈的声级一般在60dB(A)~70dB(A)。
  (二)生产性噪声的来源
  生产性噪声的分类很多,按其来源可分为:
  1.机械性噪声 由于机械的撞击、摩擦、转动所产生的噪声,如机床、纺织机、电锯、球磨机等发出的声音。
  2.流体动力性噪声 气体压力或体积的突然变化或流体流动所产生的声音。如空气压缩机、通风机、喷射器、锅炉排气放水、气笛等发出的声音。
  3.电磁性噪声 由于电机中交变力相互作用而发生,如发电机、变压器等发出的嗡嗡声。
  根据噪声随时间的分布不同,噪声又可分为连续性和间断性噪声。连续性噪声又可分为稳态性噪声(声压级波动小于5dB)和非稳态性噪声。后者中的脉冲性噪声(声音的持续时间小于0.5秒,间隔时间大于1秒,声压级的变化大于40dB)对人体的危害较大。
  (三)噪声对人体的危害
  根据作用的系统不同可分为听觉系统(特异性)危害和听觉外(非特异性)系统危害。
  1.听觉系统危害 长期接触强烈的噪声,听觉系统首先受损,听力的损伤有一个从生理改变到病理改变的过程。
  (1)暂时性听阈位移是指人或动物接触噪声后引起听阈变化,脱离噪声环境后经过一段时间听力可恢复到原来水平。根据变化程度不同分为听觉适应和听觉疲劳。
  1)听觉适应 指短时间暴露在强烈噪声环境中,感觉声音刺耳、不适,停止接触后,听觉器官敏感性下降,脱离接触后对外界的声音有“小”或“远”的感觉,听力检查听阈可提高10dB(A)~15dB(A),离开噪声环境1分钟之内可以恢复。
  2)听觉疲劳 指较长时间停留在强烈噪声环境中,引起听力明显下降,离开噪声环境后,听阈提高超过15dB(A)~30dB(A),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听力才能恢复。
  (2)永久性听阈位移是指噪声引起的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的听阈升高。根据损伤的程度,永久性听阈位移又分为听力损伤及噪声性耳聋。
  1)听力损伤 听力曲线在3000Hz~6000Hz出现“V”型下陷。此时患者主观无耳聋感觉,交谈和社交活动能够正常进行。
  2)噪声性耳聋 是人们在工作过程中,由于长期接触噪声而发生的一种进行性的感音性听觉损伤。随着损伤程度加重,高频听力下降明显,同时语言频率(500Hz~2000Hz)的听力也受到影响,语言交谈能力出现障碍。
  (3)爆震性耳聋在某些生产条件下,如进行爆破,由于防护不当或缺乏必要的防护设备,可因强烈爆炸所产生的振动波造成急性听觉系统的严重外伤,引起听力丧失,称为爆震性耳聋。根据损伤程度不同可出现鼓膜破裂,听骨破坏,内耳组织出血,甚至同时伴有脑震荡。患者主诉耳鸣、耳痛、恶心、呕吐、眩晕,听力检查严重障碍或完全丧失。
  2.听觉外系统危害 噪声还可引起听觉外系统的损害。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如易疲劳、头痛、头晕、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一系列神经症状。高频噪声可引起血管痉挛、心率加快、血压增高等心血管系统的变化。长期接触噪声还可引起食欲不振、胃液分泌减少、肠蠕动减慢等胃肠功能紊乱的症状。也有人报道噪声可使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女工可出现月经失常,男工可出现精子数量减少、活动能力下降。
  (四)噪声性耳聋的诊断
  噪声性耳聋属我国法定的职业病,其诊断的依据有:强噪声的职业接触史、耳鸣症状和自觉听力下降及电测听的听力下降资料、结合工作现场的卫生学资料、排除其它致聋原因(中耳炎、药物、老年聋、外伤等)。其分级
  1.听力损伤 高频纯音3kHz、4kHz、6kHz任一频率永久性听力下降≥30dB为听力损伤,列为观察对象。
  2.噪声性耳聋 语言频率500Hz、1kHz、2kHz 永久性听力下降三者之平均值≥25dB为噪声性耳聋。其分级:听力下降25dB~40dB 为轻度耳聋;41dB~55dB为中度耳聋;56dB~70dB为重度耳聋; 71dB~90dB为严重度耳聋;>90dB为全聋。
  (五)噪声对人体作用的影响因素
  1.强度和频谱特性 噪声的强度越大、频率越高则危害大。
  2.接触时间和方式 同样的噪声,接触时间越长危害越大,噪声性耳聋的发生率与工龄有密切的关系;缩短接触时间有利于减轻噪声的危害;持续接触方式的危害高于间断接触。
  3.噪声的性质 脉冲声的危害高于稳态声,窄频带噪声高于宽频带噪声。
  4.其他有害因素同时存在 有振动、高温、寒冷和毒物存在时加重危害。
  5.机体健康状况和个体敏感性 有听觉系统疾患者或对声音敏感的人,易受损害。
  6.个体防护 个人积极防护,配用防护耳罩、耳塞可有效减轻噪声危害。
  (六)噪声危害的控制
  1.工业噪声卫生标准 1980年我国公布的《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试行)是A声级标准,以语言听力损伤为主要依据,参考其它系统的改变制订的。此标准规定:工人工作地点噪声容许值为85dB(A)(每天8小时暴露),对暂时达不到这一标准的企业,可以放宽到90dB(A)。根据等能量原则,如果接触时间减半,标准可放宽3dB(A),但最高不能高于115dB(A)。
  2.消除、控制噪声源 是噪声危害控制的根本措施。采用无声或低声设备代替高噪声的设备,如无梭织布机、无声液压机的应用;将噪声源移到车间外;提高机器的精密度,减少摩擦和撞击;合理配置声源,避免高、低噪声源的混合配置。
  3.控制噪声的传播 采用吸声、隔声、消声、减振的材料和装置,阻止噪声的传播。如隔声防护林带、隔声室、隔声带、用吸声材料装修车间等措施。
  4.个人防护 对生产现场的噪声控制不理想或特殊情况下高噪声作业,个人防护用品是保护听觉器官的有效措施。如防护耳塞、防护耳罩、头盔等,其隔声效果可高达20dB至40dB。
  5.健康监护 对上岗前的职工进行体格检查,检出职业禁忌证,如听觉系统疾患、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心血管系统疾患等。对在岗职工则进行定期的体检,以早期发现听力损伤。
  五、振动
  振动(vibration)是指一个质点或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直线或弧线围绕于一平衡位置来回重复的运动。长期接触生产性振动可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
  (一)振动的分类与接触机会
  根据振动作用于人体的部位和传导方式,可将生产性振动相对分为局部振动(local vibration 或segmental vibration)和全身振动(whole body vibration)。这两种振动无论是对机体的危害还是防治措施方面都迥然不同。
  1.局部振动
  局部振动是指手部接触振动工具、机械或加工部件,振动通过手臂传导至全身。又称手传振动或手臂振动。接触机会常见于使用风动工具(风铲、风镐、风钻、气锤、凿岩机、捣固机、铆钉机等)、电动工具(电钻、电锯、电刨等)、高速旋转工具(砂轮机、抛光机等)的作业。
  2.全身振动
  全身振动是指工作地点或座椅的振动,人体足部或臀部接触振动,通过下肢躯干传导至全身。接触机会常见于在交通工具(汽车、火车、船舶、飞机、拖拉机、收割机等)上的作业或在作业台(钻井平台、振动筛操作台等)上的作业。
  (二)振动对人体的影响
  全身振动可以对全身个系统产生影响,甚至是晕动病,又称晕车病。局部振动长期作用于人体,可以引起局部振动病,是我国法定职业病。
  (三)局部振动病
  局部振动病(Segmental Vibration Disease)是长期使用振动工具而引起的以末梢循环障碍为主的疾病,也可累及肢体神经及运动功能。发病部位多在上肢末端,其典型表现为发作性白指。
  局部振动病患者的主诉多为手部症状和神经衰弱综合征。手部的症状是麻、痛、胀、凉、汗、僵、颤。多汗一般在手掌,麻、痛多在夜间发作,影响睡眠。神经衰弱综合征多表现为头痛、头晕、失眠、乏力、心悸、记忆力减退及记忆力不集中等。临床检查有手部痛觉、振动觉、两点分辨觉减退。前臂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局部振动病的重要且有诊断意义的是振动性白指,以寒冷为诱因的间歇性手指发白或发绀。严重者还会出现骨骼、肌肉和关节的改变。
  (四)影响振动对机体作用的因素
  1.振动本身的特性
  (1)频率人体能够感受得到的振动频率在1~1000Hz,20Hz以下大振幅的振动全身作用时,主要影响前庭和内脏器官;而当局部受振时骨关节和局部肌肉组织受损较明显。高频率(40-300Hz)振动对末梢循环和神经功能损害明显。
  (2)振幅在一定的频率下,振幅越大,对机体的影响越大。大振幅、低频率的振动作用于前庭,并使内脏移位。高频率、低振幅的振动主要对组织内的神经末梢其作用。
  (3)加速度加速度越大,振动性白指的发生频率越高,从接触到出现白指的时间越短。
  2.接振时间
  接振时间越长,危害越大。
  3.体位和操作方式
  对全身振动而言,立位时对垂直振动敏感,卧位时对水平振动敏感。强制体位如手持工具过紧、手抱振动工具紧贴胸腹部时,使机体受振过大或血循环不畅,促使局部振动病的发生。
  4.环境温度和噪声
  寒冷和噪声均可促使振动病的发生。
  5.工具重量和被加工件的硬度
  工具重量和被加工件的硬度均可增加作业负荷和静力紧张程度,加剧对人体的损伤。
  (五)预防措施
  振动的预防措施要采取综合性措施,即消除或减弱振动工具的震动,限制接触振动的时间,改善寒冷等不良作业条件,有计划的对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采取个体防护等项措施。
  1.消除或减少振动源的振动
  是控制噪声危害的根本性措施。通过工艺改革尽量消除或减少产生振动的工艺过程,如焊接代替铆接,水利清砂代替风铲清砂。采取减振措施,减少手臂直接接触振动源。
  2.限制作业时间
  在限制接触振动强度还不理想的情况下,限制作业时间是防止和减轻振动危害的重要措施。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和工间休息。
  3.改善作业环境
  是指控制工作场所的寒冷、噪声、毒物、高气湿,特别是注意防寒保暖。
  4.加强个人防护
  合理使用防护用品也是防止和减轻振动危害的一项重要措施。如戴减振保暖的手套。
  5.医疗保健措施
  就业前查体,检出职业禁忌证。定期体检争取早期发现手振动危害的个体,及时治疗和处理。
  6.职业卫生教育和职业培训
  进行职工健康教育,对新工人进行技术培训,尽量减少作业中的静力作用成分。
  7.卫生标准
  国家对局部振动作业制定了卫生标准,标准限值的保护率可达90%。所以通过预防性卫生监督和经常性卫生监督,严格执行国家标准,也可预防振动危害。
  六、非电离辐射与电离辐射
  当今电磁污染已成为第四大公害,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卫生学问题。电磁辐射包括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是指电磁辐射波谱的量子能量水平〉12ev,可引起机体生物大分子电离作用的辐射。如宇宙线、X线、γ线等。非电离辐射包括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激光、射频辐射、激光等。其中射频辐射(radiofrequency radiation)在国民经济和军事上被广泛应用,下面重点叙述。
  (一)射频辐射
  1.定义
  射频辐射又称无线电波,包括高频电磁场和微波。是电磁辐射波谱中量子能量水平最小,波长(1mm~3km)最长的频段。
  2.接触机会 广播、电视、雷达发射塔,移动、寻呼通讯基站,频率在300kHz~300GHz;工业高频感应加热(热处理、焊接、冶炼)、医疗射频设备的使用频率为300kHz~30MHz;微波加热设备频率固定在2450MHz 、915MHz;微波通讯频率在3GHz~300GHz。
  3.对机体的影响 因为高频和微波的波谱相近,微波的量子能量水平比高频高,所以对人体的影响既有相同的作用,又有其独特的作用。
  高频和微波相同的作用
  (1)神经系统是反应最敏感和最常见的表现,有类神经症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头痛、头昏、乏力、白天嗜睡、夜间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手足多汗、易脱发等。
  (2)心血管系统主要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以副交感神经反应占优势者居多。具体表现为心动过缓、血压下降。心悸、心前区疼痛和压迫感。心电图检查可有窦性心律不齐、心动过缓、右束支传导阻滞等功能变化。
  微波独有的作用 微波除上述作用外,还可引起眼睛和血液系统的改变。
  (1)眼睛 长期接触大强度微波的工人,可发现眼晶状体混浊、视网膜改变。
  (2)血液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下降。
  手持无绳电话对局部脑组织的功能和形态不良影响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4.高频和微波防护措施 对高频和微波发射塔、通讯基站建设项目应开展预防性卫生监督;对辐射源进行场源良导体屏蔽;对接触高频和微波的职工应进行健康教育,提高自我防护的意识,穿工作服、戴防护眼镜;加强健康监护。
  (二)红外辐射
  1.接触机会
  太阳光下的露天作业,开放的火焰、熔融状态的金属和玻璃、烘烤等作业。
  2.对机体的危害
  主要是红外线的致热作用对皮肤和眼睛的损伤作用。
  (1)皮肤 较大强度的红外线可致皮肤局部温度升高,血管扩张,出现红斑反应,反复照射出现色素沉着。过量照射,除急性皮肤烧伤外,还可进入皮下组织,使血液及深部组织加热。
  (2)眼睛 可伤及眼角膜、虹膜、晶体、视网膜。长期暴露于低能量的红外线,常见的是慢性充血性睑缘炎;而短波红外线能被角膜吸收产生角膜的热损伤,并能透过角膜伤及虹膜;如果工龄够长,还可出现晶状体混浊,表现为白内障,主诉是自觉视力减退;<1μm的红外线和可见光可达到视网膜,主要损伤黄斑区,多见于弧光灯、电焊、乙炔焊操作者。
  (三)紫外辐射
  1.接触机会
  凡物体温度达摄氏1200度以上,辐射光谱中即可出现紫外线,随温度的增高紫外线的波长变断,强度变大。电焊、气焊、电炉炼钢、紫外线照射等工作场合均可接触紫外线。
  2.对机体的影响
  主要是对皮肤和眼睛的危害。
  (1)皮肤 皮肤对紫外线的吸收,随波长而异。受到强烈的紫外线辐照,可引起皮肤红斑、水泡、水肿;停止照射后24h后可有色素沉着;接触300nm波段,可引起皮肤灼伤;波长297nm的紫外线对皮肤的作用最强,可引起皮肤红斑并残留色素沉着;长期暴露紫外线可时皮肤皱缩、老化,更有甚者诱发皮肤癌。
  (2)眼睛 吸收过量波长为250~320nm的紫外线可大量被角膜和结膜上皮所吸收,引起及性角膜结膜炎,称为“电光性眼炎” —一种法定的职业病,多见于无防护的电焊操作工或辅助工;在阳光照射的冰雪环境下作业时,大量反射的紫外线可引起角膜、结膜损伤,称为雪盲症。其发作需经过一定的潜伏期,一般为6~8h,故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起初仅有眼睛异物感或不适,后有眼部烧灼感或剧痛,伴有高度畏光、流泪和视物模糊。检查可见球结膜充血、水肿,瞳孔缩小,对光反应迟钝,眼见皮肤潮红。
  (四)电离辐射
  1.接触机会
  核工业系统、射线发生器的生产和使用、放射核素的加工和生产。
  2.对机体的影响
  放射损伤效应分为随机效应和非随机效应。随机效应指辐射损伤效应发生的概率与剂量大小有关,但损伤的程度与剂量无关,且不存在损伤效应的阈值水平,如癌效应、遗传效应等。非随机效应又称肯定效应,当接受机量超过一定水平时,损伤效应发生的概率将急剧增高,损伤的严重程度随剂量的加大而增高,如放射病、放射性白内障和放射性皮肤损伤。
  放射病(radiation sickness)指由一定剂量的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全身放射性损伤。
  (1)急性放射病 短时间内一次或多次受到大量照射所引起的全身性病变,多见于事故性照射和核爆炸。可分为3型。
  骨髓型:最多见,主要引起骨髓等造血系统损伤。表现为白细胞减少和感染性出血。以口咽部感染灶常见。
  胃肠型:表现为频繁呕吐、腹泻、水样便或水便,可导致失水,并常发生肠麻痹、肠套叠、肠梗阻。
  脑型:精神萎靡,意识障碍、共济失调、抽搐、躁动和休克。
  (2)慢性放射病 较长时间受到超限制剂量照射所引起的全身性损伤,多发生于防护条件差的外照射工作场所,或不重视核素操作卫生防护的人员。
  早期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表现为头痛、头昏、睡眠障碍、疲乏无力、记忆力下降等,可伴有消化系统障碍和性功能减退。后期检查可腱见反射、腹壁反射减退。妇女有月经紊乱、经血量减少或闭经。外周血检查见白细胞总数线增加后减少,骨髓相晚期增生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