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题
1.环境介质是指______、______、______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2.环境卫生学研究的环境包括______和______。
3.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按其属性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类。
4.根据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情况,可将其分为______和______。
5.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
环境卫生学
三、选择题
1.环境卫生学主要研究( )
A.自然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B.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C.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D.生活居住环境和自然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E.自然环境、生活居住环境、工作学习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2.学习环境卫生学的主要目的是使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 )
A.提高诊断疾病的本领
B.认识疾病在人群中流行的原因
C.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规律
D.认识全球环境问题
E.认识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3.具体地讲,环境介质是指( )
A.空气、水、土壤(岩石)
B.空气、水、土壤(岩石)和生物体
C.空气、水、土壤(岩石)和食物
D.空气、水、食物、生物体
E.空气、水以及各种固态物质
4.环境卫生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是( )
A.环境因素的调查与监测
B.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与转归
C.环境污染治理
D.环境因素的健康效应
E.环境质量评价
5.环境卫生工作中常见的二次污染物如( )
A.二氧化硫和颗粒物
B.铅、镉、汞、酚
C.甲基汞、光化学烟雾
D.氮氧化物、碳氢化物
E.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6.原生环境是指( )
A.受动物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
B.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
C.无动植物生存而仅有少量微生物存在的环境
D.受人为活动影响的环境
E.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
7.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 )
A.人体摄入微量元素过多所致
B.人体摄入微量元素过少所致
C.地质地理原因使当地居民摄入微量元素过多或过少所致
D.环境破坏对地质条件影响使人体摄入矿物质异常所致
E.饮食中某种元素含量异常所致
8.人类大量使用氯氟烃(CFCs)造成的全球环境问题主要是( )
A.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等生态破坏
B.臭氧层破坏
C.形成酸雨,破坏生态系统
D.生物多样性锐减
E.植被破坏,导致沙漠化
9.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是( )
A.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
B.人群健康
C.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D.人类健康及其周围环境
E.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
10.人与环境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 )
A.机体的新陈代谢上
B.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索取
C.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
D.人对环境的破坏,又对环境加以保护和治理
E.人体每天摄取食物,获得足够营养
11.环境卫生学的基本理论为( )
A.人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
B.环境因素对机体影响的作用机制
C.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D.阐明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复杂性
E.环境中有益因素和有害因素对机体的综合作用
12.环境卫生监督的理论依据为( )
A.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
B.造成人群危害的严重程度
C.主管部门的行政命令
D.执法人员的相关知识
E.环境卫生学研究提供的卫生基准和技术规范
13.清洁生产是指( )
A.生产场地清洁、厂房清洁
B.生产场所清洁卫生、无垃圾灰尘
C.清洁的生产过程
D.节约能源、资源消耗少,有效预防控制污染和其他废物生成的生产工艺过程
E.生产过程中有严格卫生管理制度,工人始终保持清洁卫生
14.就全国范围而言,广大农民的饮用水是不够安全的,其危害主要来自:( )
A.生物性污染和放射性污染
B.环境化学物和生物地球化学性的污染
C.生物性、生物地球化学性和放射性污染
D.生物性、生物地球化学性和环境化学性污染
E.生物地球化学性、生物性和放射性污染
四、问答题:
1.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
2.我国环境卫生工作的主要成就?
3.环境卫生学今后的任务?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大气;水;土壤
2.自然环境;生活环境
3.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4.原生环境;次生环境
5.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
二、名词解释
环境卫生学: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三、选择题
1.C 2.E 3.B 4.D 5.C 6.B 7. C 8.B 9.D 10.A 11.A 12.E 13.D 14.D
四、问答题
1.根据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及上述各种环境因素,可将环境卫生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基础理论研究
(2)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的确认性研究
(3)创建和引进适宜于环境卫生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4)研究环境卫生监督体系的理论依据
2.(1)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显著改善
(2)大力开展环境卫生监测、监督工作
(3)环境污染健康效应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4)环境卫生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3.(1)加强环境因素健康效应的研究
(2)新技术、新方法在环境卫生工作中的应用
(3)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工作
1)努力改善农村饮用水的卫生状况
2)加强改良厕所和粪便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的技术指导工作
3)环境卫生工作与村镇规划建设相结合
4)健全农村环境卫生法规体系,加大环境卫生监督管理力度
(4)开拓环境卫生工作的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