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基础医学 > 文章内容

第十章 城乡规划卫生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0-02-26 19:38浏览:

一、填空题
1.人居环境可划分为五大系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居住区环境质量评价指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城市绿地分类按主要功能分为五大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城市道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几类。
5.村镇规划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
1.城乡规划
2.健康城市
3.城市绿化
4.绿地
5.城市道路系统
6.城市交通
7.城市防灾
三、选择题
1.城乡规划是:(   
A.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和村镇建设、发展和管理的依据
B.是城乡规划包括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
C.是城市或村镇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计划
D.是城市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E.以上都是
2.人居环境可划分为以下几大系统:(   
A.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
B,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
C.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支撑系统
D.自然系统、人类系统、支撑系统、居住系统
E.社会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居住系统、公共系统
3.人居环境建设的目标是:(   
A.充分运用规划手段,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宜人的居住环境
B.使人类达到生态环境的满足
C.使人类达到人文环境的满足
D.A+B
E.A+B+C
4.城乡规划卫生的目的是:(   
A.预防疾病
B.增进人民身心健康
C.延长寿命
D.提高生活质量
E.以上都是
5.城市生态系统具有自然生态系统的某些共性,同时又具有独特的个性(   
A.人为性和不完整性
B.复杂性和脆弱性
C.聚集性和稀缺性
D.A+B
E.A+B+C
6.全球所面临的城市问题有:(   
A.住房拥挤、交通堵塞、水源短缺
B.空气污浊、土地紧张
C.住房拥挤、交通堵塞、水源短缺、空气污浊、土地紧张
D.住房拥挤、交通堵塞、水源短缺、空气污浊
E.以上都是
7.健康城市是指(   
A.从城市规划、建设到管理各个方面都以人的健康为中心
B.营造高质量的自然环境和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C.保障广大市民健康生活和工作
D.A+B+C
E.A+B
8.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有:确定城市性质,控制城市发展规模;远期规划与近期规划结合,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结合;以及(   
A.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B.维护城市文明,改善景观环境
C.加强安全防患,促进人际交往
D.以上都不是
E.以上都是
9.居住区环境质量评价指标有:(   
A.容积率
B.人均居住面积定额
C.居住建筑密度
D.居住区人口密度
E.以上都是
10.城市绿化是指:(   
A.在城市中栽种植物和利用自然条件以改善城市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景观的活动
B.保护和恢复城市生物多样性
C.建设结构优化、功能高效、布局合理的绿地系统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11.城市环境噪声的来源有:(   
A.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
B.交通噪声、工业噪声
C.建筑施工噪声、社会噪声
D.A+B
E.A+B
12.控制交通噪声可采取的措施有:(   
A.完善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措施
B.建筑措施
C.管理措施
D.A+B+C
E.A+C
13.村镇规划的原则是:(   
A.全面规划、节约用地、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B.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节约用地、统筹安排、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C.合理布局、节约用地、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D.A+C
E.A+B+C
14.城乡规划制度是国家法规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城乡规划相关的法律主要有:(   
A.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B.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C.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D.A+B
E.A+B+C
15.绿化的卫生学意义有:(   
A.调节和改善小气候
B.净化空气、降低噪音
C.对人类有良好的生理和心理作用
D.A+B
E.A+B+C
16.我国《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规定,人均绿地面积应(   
A.≥10.0m2/人
B.≥9.0m2/人
C.≥8.0m2/人
D.≥7.0m2/人
E.≥6.0m2/人
17.绿地率是反映城市绿化水平的基本指标,绿地率新区建设应:(   
A.不低于30%
B.不低于25%
C.不低于20%
D.不低于15%
E.不低于40%
四、问答题
1.WHO认定健康城市需具备哪些标准?
2.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3.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则是什么?
4.居住区规划布局应遵循哪些原则?
5.绿化的卫生学意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
2.容积率;人均居住面积定额;居住建筑密度;居住区人口密度
3.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他绿地
4.主干道;次干道和居住区级道路
5.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节约用地;统筹安排;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二、名词解释
1.城乡规划:包括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使城市或村镇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计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或村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或村镇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土地,协调城市或村镇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而制定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2.健康城市:是指不断创造和改善自然和社会的环境,并且扩大社区的资源,使人们在实施生活功能和发挥他们最大潜力中互相支持——让健康的人生活在健康的世界。
3.城市绿化:是在城市中栽种植物和利用自然条件以改善城市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景观的活动。
4.绿地:是城市中专门用以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景观的绿化用地。
5.城市道路系统:是城市范围内由不同功能、等级、区位的道路,以及不同形式的交叉口和停车场设施以一定方式组成的有机整体。
6.城市交通:是城市范围内采用各种运输方式运送人和货物的运输活动以及行人的流动,是城市综合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7.城市防灾:是为抵御和减轻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及由此引起的次生灾害,对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和各项工程设施造成危害和损失所采取的各种预防措施。
三、选择题
1.E 2.B 3.E 4.E 5.D 6.C 7.D 8.E 9.E 10.A 11.D 12.D 13.B 14.D 15.E 16.B
17.A
四、问答题
1.需具备以下10项标准:①为市民提供清洁安全的环境;②为市民提供可靠和持久的食品、饮水、能源供应,具有有效的清除垃圾系统;③通过富有活力和创造性的各种经济手段,保证市民在营养、饮水、住房、收入、安全和工作方面的基本要求;④拥有一个强有力的相互帮助的市民群体,其中各种不同的组织能够为了改善城市而协调工作;⑤能使市民一起参与制定涉及他们日常生活,特别是健康和福利的各种政策;⑥提供各种娱乐和休闲场所,以方便市民之间的沟通和联系;⑦保护文化遗产并尊重所有居民;⑧把保护健康视为公众决策的组成部分,赋予市民选择有利于健康行为的权力;⑨作出不懈努力争取改善健康服务质量,并能使更多市民享受健康服务;⑩能使人们更健康长久地生活。
2.(1)确定城市性质,控制城市规模
(2)远期规划与近期规划结合,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结合
(3)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4)维护城市文脉,改善景观环境
(5)加强安全防患,促进人际交往
3.城市功能分区从卫生学角度应考虑下列原则:
(1)城市一般设居住区、工业区、对外交通运输和仓储区、郊区。根据具体情况还可设文教区、高科技区、风景游览区、金融贸易区等。各功能区应结合自然条件和功能特点合理配置,避免相互交叉干扰和混杂分布。
(2)居住用地应选择城市中卫生条件最好的地段。要求远离沼泽,地势高燥,不受洪水淹没威胁,土壤清洁或受污染后已经完全无害化,靠近清洁的地面水或大片绿地。地形宜稍向南或东南方倾斜,以获得充足的日照。对冬季寒风和夏季台风,最好能通过地形和绿化布置来减轻其影响。
(3)工业用地应按当地主导风向配置在生活居住用地的下风侧、河流的下游。工业用地与生活居住用地之间应保持适当距离,中间配置绿化防护带。
(4)保证在到达规划期时,各功能分区仍有进一步扩展的余地,并保证城市各部分用地协调发展。在卫生上不允许工业区发展到包围生活居住区,或铁路包围城市。
(5)为了保证生活居住用地的卫生条件,各功能分区的用地选择应同时进行。改建、扩建的城市在选择新区用地时,应考虑与旧城的关系及旧城的改造利用问题。
4.应遵循下列原则:①方便居民生活,有利于安全防卫和物业管理;②组织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公共活动中心,方便经营、使用和社会化服务;③合理组织人流、车流和车辆停放;④构思新颖,体现地方特色。
5.绿色植物是生命之源。绿色,是良好生态环境的象征。绿化有多种作用:
(1)调节和改善小气候
(2)净化空气,降低噪声
(3)对人类有良好的生理和心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