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高危策略
2.初级卫生保健
3.健康促进
4.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5.扩大免疫规划
6.国境卫生检疫
7.预防接种
8.终末消毒
9.二级预防
二、单选题
1.新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修订通过的时间是
A.2000年
B.2001年
C.2002年
D.2003年
E.2004年
2.下列哪组传染病采用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A.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B.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和麻风病
C.艾滋病、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D.艾滋病、肺炭疽、麻风病
E.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风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3.下列哪一种是用来防止传染病由国外传入的措施
A.检疫
B.消毒
C.预防接种
D.疾病监测
E.卫生监督
4.1992年我国纳入儿童计划免疫范畴的疫苗是
A.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
B.流行性脑脊髓炎疫苗
C.流行性腮腺炎疫苗
D.狂犬病疫苗
E.乙型肝炎疫苗
5.预防接种的异常反应是
A.发热
B.腹泻
C.接种部位炎症反应
D.晕厥
E.接种部位附近淋巴结肿大
6.预防肠道传染病的综合性措施中,其主导措施是
A.早期隔离患者
B.及时发现带菌者,并给予治疗
C.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D.保护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
E.切断传播途径,搞好“三管一灭”
7.健康促进的内涵是
A.个人行为改变
B.集体行为和生活方式改变
C.个人行为与政府行为改变
D.特殊人群行为改变
E.政府行为与环境的改变
8.初级卫生保健的内容不包括
A.促进健康
B.预防疾病
C.预测疾病
D.康复服务
E.治疗疾病
9.疾病监测的目的不包括
A.描述疾病分布
B.预测疾病流行
C.验证病因假设
D.制订预防措施
E.评价预防效果
1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措施应遵循的原则是
A.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国际合作,上下联动,分级负责,反应迅速
B.建立队伍,依靠科技,加强监测,各方合作,群众参与,措施果断
C.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
D.加强领导,注重措施,保障供给,协调关系,发动群众,讲究实效
E.统一指挥,分工明确,各界参与,防治结合,信息通畅,行动快速
11.通过提倡使用避孕套、促进安全性行为来防止HIV的传播属于
A.一级预防
B.二级预防
C.三级预防
D.常规报告
E.哨点监测
12.杀灭或消除传播因素上的病原体,使其无害化,称为
A.控制
B.消灭
C.预防
D.消除
E.消毒
13.按新修订公布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若农村发现AIDS病人,其报告时限为
A.64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D.36小时
E.48小时
三、多选题
1.下列哪些预防措施是针对传染病接触者的
A.医学观察
B.留验
C.应急接种
D.药物预防
E.住院隔离
2.下列哪些疾病为我国规定检疫的传染病
A.黄热病
B.斑疹伤寒
C.霍乱
D.流感
E.鼠疫
3.WHO规定的国际监测传染病包括
A.流行性感冒,脊髓灰质炎
B.疟疾,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回归热
C.登革热,乙型脑炎
D.艾滋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肺结核
E.结核病,感染性腹泻和病毒性肝炎
4.用筛检来开展二级预防的疾病,应具备的条件包括
A.发病率或死亡率高
B.病死率或复发率高
C.具备亚临床期的检测方法
D.发现的病人能够得到治疗
E.具备有效的治疗方法
四、简答题
1.制订疾病预防与控制策略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传染病爆发、流行的紧急措施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3.根据WHO规定疫苗禁忌证的范畴有哪些?
4.非传染病监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包括哪六个方面?
五、论述题
试述健康教育在疾病预防中的地位。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高危策略 即针对高危险暴露的个体的策略,旨在消除其对危险因素的特殊暴露。
2.初级卫生保健 一种基本的卫生保健,它应用技术上适宜,学术上可靠而又为社会能接受的方法,通过个人和社会的充分参与而达到普及,其费用也是国家和社区依靠自力更生和自觉精神能够负担得起的。
3.健康促进 促使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的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战略,它规定个人和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其实质是健康教育+环境支持。
4.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主要因生活方式、环境因素引起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肿瘤等。本身一般无传染性。
5.扩大免疫规划 20世纪70年代WHO提出,其规划要求坚持免疫方法与流行病学监督计划相结合,防制天花、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麻疹、脊髓灰质炎、结核病等传染病,其中心内容一是要求不断扩大免疫接种覆盖面,使每个儿童在出生后都有获得免疫接种的机会;二是要求不断扩大免疫接种的疫苗种类。
6.国境卫生检疫 为防止传染病由国外 传入或由国内传出,在一个国家国际通航港口、机场、陆地边境和国界江河口岸设立国境卫生检疫机关,对进出人员,交通工具、货物,行李和邮件实施医学检查和必要的卫生处理,这种综合措施称为国境卫生检疫。
7.预防接种(vaccination)利用生物制品将抗原或抗体注入机体,使之获得对某些疾病的特异抵抗力,保护易感群体以预防传染病。它是实施计划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
8.终末消毒 指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住所后对疫源地进行的一次彻底消毒,以完全清除传染源播散、留下的致病微生物。一般说,致病微生物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的疾病,才需要终末消毒。
9.二级预防 对疾病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的一类措施。
二、单选题
1.E 2.A 3.A 4.E 5.D 6.E 7.C 8.C 9.C 10.C 11.A 12.E 13.B
三、多选题
1.AECD 2.ACE 3.AB 4.ACDE
四、简答题
1.概括地说,制定疾病预防策略的主要依据有:1)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分布和自然史);2)疾病对人群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危害程度;3)疾病有无特效的防治方法;4)当地对预防控制疾病的支持程度(政策、资源和社会参与)等等。
2.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要求,在传染病爆发流行时,当地政府需要立即组织力量防治,报经上一级政府决定后,可采取以下紧急措施:1)限制或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活动;2)停工、停业、停课;3)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4)封闭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
3.凡有以下四种情况者可作为常规免疫的禁忌证:1)免疫缺陷、恶性疾病(肿瘤、白血病等)及应用放射治疗或抗代谢药而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者,不使用活疫苗;2)接种对象正患有发热或明显全身不适的急性疾病,应推迟接种;3)以往接种疫苗有严重不良反应者,不应继续接种;4)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儿,如癫痫、婴儿痉挛等,不应接种含有百日咳抗原的疫苗。
4.根据监测目的而异,目前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监测群体中慢性病的发病和死亡水平变化的情况;2)针对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在群体中进行行为危险因素及其有关知识和态度的监测;3)监测支持人们行为改变的政策、媒体导向和支持措施等社会环境因素的变化情况。
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1)爆发疫情、新发或不明原因疾病流行、人畜共患病动物间流行或爆发;2)急性中毒(食物、化学、职业);3)环境污染、放射事故;4)自然灾害;5)生物恐怖、人口大规模流动、动乱、暴乱等突发社会事件导致的疾病爆发或流行;6)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导致的群体反应、偶合事件。
五、论述题
健康教育是提高人们健康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的活动,它有最主动、最有效、最经济、覆盖面最广大的优势。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健康教育对树立人们新的健康理念、积极预防疾病、不断追求生活和生命的更高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健康知识越多,自我预防保健能力越强,控制和预防疾病的办法越多。我们必须掌握这一有效武器,充分利用这一丰富的卫生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