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寄生虫学要点解析——刚地弓形虫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gondii,弓形虫)
【要点解析】
1.生活史
弓形虫生活史需要两个宿主,在终宿主(猫科动物)体内进行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在中间宿主(其他动物或人)体内进行无性生殖。卵囊随猫粪便排出,被其他动物或人摄入,子孢子逸出,侵入有核细胞,并扩散至全身,在有核细胞内分裂增殖,并破坏宿主细胞。人体感染不仅来自包含卵囊的猫粪便,也可随食入含有包囊的肉类或乳品。母体内快速增殖的虫体(速殖子)可侵入胎盘,感染胎儿,导致先天性弓形虫病。人体感染弓形虫后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或仅表现为淋巴结肿大、视网膜脉络膜炎或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但在艾滋病、肿瘤长期化疗、器官移植等免疫功能抑制的患者,可导致致死性感染。
2.要点
(1)弓形虫生活史需要两个宿主,经历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个世代的交替。猫是弓形虫的终宿主(兼中间宿主),中间宿主极其广泛,包括各种哺乳类动物和人等,弓形虫可寄生在除红细胞外的几乎所有有核细胞中。
(2)弓形虫生活史中有5种主要形态:即滋养体(速殖子、缓殖子)、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其中滋养体和致病有关;包囊和卵囊与传播有关。
(3)弓形虫的致病作用与虫株毒力、宿主的免疫状态有关。弓形虫可分为强毒和弱毒株系,强毒株侵入机体后迅速繁殖,可引起急性感染和死亡;弱毒株侵入机体后,增殖缓慢,在脑或其它组织形成包囊,很少引起死亡。当宿主免疫功能受损时,包囊活化,其中的缓殖子转化为速殖子。
(4)速殖子是弓形虫的主要致病阶段,在细胞内寄生和迅速繁殖,以致细胞被破坏,速殖子逸出后又侵犯邻近的细胞,如此反复破坏,因而引起组织的炎症反应、水肿、单核细胞和少数多核细胞浸润。
(5)动物和人类弓形虫感染较普遍,但大多数呈隐性感染,没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但对于免疫机能低下者可致严重感染,甚至死亡。因此,弓形虫是机会致病性寄生虫。
(6)弓形虫病分先天性弓形虫病和获得性弓形虫病两类。前者导致不良妊娠或出生缺陷;后者在免疫功能受损情况下可致严重后果。
(7)病原学检查有涂片染色法和动物接种分离法,或细胞培养法查找滋养体,血清学试验仍是目前广泛应用的重要的辅助诊断方法。常用的有:间接血凝试验(IHA)、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酶染色试验(IEST)和染色试验(DT)。
(8)防治应加强饮食卫生管理,强化肉类食品卫生检疫制度;不吃生或半生的肉、蛋、奶制品;孕妇不宜密切接触猫,要定期作免疫血清学检查,以减少先天性弓形虫病发生的几率。本病至今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乙胺嘧啶、磺胺类如复方新诺明,对增殖期弓形虫有抑制作用,这两类药物联合应用可提高疗效。孕妇感染的首选药物是螺旋霉素。
【目的要求】
1.掌握弓形虫滋养体(trophozoite)及包囊(cyst)的形态特征。
2.熟悉弓形虫病的免疫血清学检测方法及其阳性结果的判读。
3.了解弓形虫卵囊(oocyst)的形态特征及病原学检查方法:组织印片法,动物接种法,细胞培养检查技术。
【注意事项】
在处理活体标本时,要戴好手套,口罩,做好防护工作,要在生物安全条件下谨慎操作,并做好污物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