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寄生虫学要点解析——旋毛虫
旋毛虫(Trichinellaspiralis)
【要点解析】
1.生活史
旋毛虫是人和多种哺乳动物小肠和肌肉组织内的寄生虫。成虫和幼虫寄生于同一个宿主体内,但完成生活史(自幼虫发育为成虫)必须更换宿主。当人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囊包的肉类时,幼虫脱囊,钻入肠粘膜中,再返回肠腔发育为成虫。雄虫死亡,雌虫产出幼虫,后者随淋巴和血液循环进入全身组织器官。侵入横纹肌的幼虫形成囊包。囊包或者钙化,或有机会进入其他肉食动物继续发育。近年认为旋毛虫属分为8个种和3个分类地位未确定的基因型。其中伪旋毛虫、巴布亚旋毛虫及津巴布韦旋毛虫的肌肉期幼虫无囊包。
2、要点
(1)成虫和幼虫寄生于人和多种哺乳动物,动物既是终宿主也是中间宿主;各种动物则通过相互残杀并捕食含幼虫的尸体或食用了含幼虫的动物肉类而感染。
(2)成虫寄生于小肠;幼虫寄生在横纹肌细胞内。
(3)囊包抵抗力较强,能耐低温,一般熏烤、腌制和暴晒不能杀死幼虫。
(4)感染阶段:囊包(含幼虫);感染途径:经口感染;传播途径:经肉食品传播。
(5)保虫宿主:猪、鼠、猫、犬等多种哺乳动物。
(6)旋毛虫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亦是重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
(7)临床病程分为侵入期(肠道期,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幼虫移行、寄生期(肠外期,以肌肉病变为主)和囊包形成期(恢复期)。重症患者可因心肌炎、肺炎或脑炎等而死亡。
(8)病原诊断困难,病史、食剩肉类检查对于诊断有重要意义;肌肉活检(常取腓肠肌或肱二头肌)在半数患者可获肯定的结果;免疫血清学检测有助诊断;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也是重要的诊断参考依据之一。
(9)流行病学特点:具有明显的地方性、群体性、食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