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基础医学 > 文章内容

人体寄生虫学要点解析——杜氏利什曼原虫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09-08-20 07:36浏览:

人体寄生虫学要点解析——杜氏利什曼原虫
  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donovani)
 
  【要点解析】
 
  1.生活史
 
  杜氏利什曼原虫主要为内脏利什曼病的病原体,其中直径2~4μm圆球形的无鞭毛体,寄生在人类为主的终宿主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主要在肝、脾、骨髓和淋巴结中,而前鞭毛体期寄生于中间宿主白蛉体内。我国主要为中华白蛉和吴氏白蛉,在这类昆虫的中脑内形成前鞭毛体期,当白蛉叮人吸血时注入人体引起传播。
 
 
  2.要点
 
  (1)两个不同的生活史时期:即无鞭毛体(2~4μm)和前鞭毛体(1.5~3.5×20μm)。无鞭毛体卵圆形,内有较大而明显的核,动基体较小,杆状,位于核旁;前鞭毛体则呈梭形,前端有长15~28μm的游离鞭毛,核位于虫体中部,动基体位于前部。
 
  (2)白蛉为其传播媒介:白蛉叮人吸血时将前鞭毛体注入人体,转化为细胞内寄生的无鞭毛体。无鞭毛体在胞内行二分裂繁殖直至细胞胀破,无鞭毛体又被其他巨噬细胞吞噬,这一阶段呈慢性过程,可持续数月至数年,甚至一生,无鞭毛体可寄生在全身所有组织、内脏,诸如骨髓、脾、肝等的巨噬细胞内。
 
  (3)随着白蛉吸血,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进入人体后,潜伏期在2~6个月不等,甚至数年,可出现发热、寒战、恶心、不适、体重减轻、频发腹泻等急性病程,可致死亡。而流行区的人群可以皮试阳性而无急性发病史。病人经治疗痊愈后,可以获得对杜氏利什曼原虫再感染的强力的免疫。
 
  (4)患者可以出现T细胞功能抑制,故被认为是HIV感染者的重要的机会致病性原虫;
 
  (5)消灭媒介白蛉是本病防治的重要环节。
 
  3.目的要求
 
  (1)掌握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和前鞭毛体的形态特征。
 
  (2)掌握本病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3)熟悉我国杜氏利什曼原虫病的流行区域和分布特点。
 
  (4)了解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后人体免疫应答特点。
 
  (5)了解本病在免疫功能低下(如艾滋病)患者作为机会致病性病原体的危害。
 
  【注意事项】
 
  1.检查涂片或组织印片时,必须在巨噬细胞内或破裂的细胞附近检查无鞭毛体;无鞭毛体和前鞭毛体的染色标本的着色受染液酸碱度影响而有所变化。
 
  2.若进行培养,待测样品必须穿刺抽吸获得,并应有阳性对照,而且每周检查一次,连续4周,若仍无虫体方可认为阴性。
 
  3.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后可以出现相应的症状,结合症状和实验室结果进行诊断和排除,其过程可以如下:
 
 
  4.用上述方法无法检查到病原体但又高度怀疑该病者,可用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的血清学和基因诊断方法辅助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