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寄生虫学要点解析——疟原虫
疟原虫(Plasmodium)
【要点解析】
1.生活史
2.要点
(1)疟疾是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红细胞而引起的一种严重寄生虫病,按蚊为传播媒介。
(2)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4种,间日疟多见多发;恶性疟严重,来势凶,可引起脑型疟;凶险型疟疾绝大多数由恶性疟原虫所致,多发生于流行区儿童、无免疫力的旅游者和流动人口。
(3)人体的4种疟原虫生活史基本相同,需要人和按蚊两个宿主,疟原虫需要人-蚊转换宿主后才能完成生活史,在人体内先后寄生于肝细胞和红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schizogony);在红细胞内,除进行裂体增殖外,部分裂殖子形成配子体,开始有性生殖的初期发育;在蚊体内,完成配子生殖(gametogony),继而进行孢子增殖(sporogony)。
(4)疟疾的一次典型发作表现为寒战、高热和出汗退热三个连续阶段,疟疾周期性发作是由红细胞内期的裂体增殖所致;疟疾的反复发作可导致贫血(anemia)和肝脾肿大(splenomegaly)。
(5)疟原虫的主要致病阶段是红细胞内期的裂体增殖期,完成一个红细胞内期的发育,间日疟原虫约需要48h;恶性疟原虫约需要36~48h;三日疟原虫约需要72h。
(6)疟原虫感染阶段为:子孢子(蚊叮刺,主要方式)或红内期无性生殖阶段(输血感染,少见)。
(7)疟疾的诊断:主要是在外周血红细胞内查见疟原虫各期形态。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生长、发育、繁殖,形态变化很大。从受检者外周血液中检出疟原虫是确诊的最可靠依据。
(8)疟疾的再燃(recrudescence)和复发(relapse):根据疟疾再次发作时疟原虫的来源可分为再燃和复发,恶性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无迟发型子孢子,因而只有再燃而无复发。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既有再燃,又有复发。
(9)疟疾防治策略是执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方针,在以中华按蚊为唯一媒介的广大地区,采取以防治传染源和防蚊为重点,结合减少村内外蚊虫孳生地的综合措施;在微小按蚊、嗜人按蚊为主要媒介的地区,采取灭蚊和防治传染源并重的措施;在大劣按蚊为主要媒介的地区,采取以改变生态环境、防制传播媒介为主、结合传染源防治的综合措施;在发生洪灾地区加强疟疾监测,出现疫情波动时采取灭蚊和预防服药的应急措施。
【目的要求】
1.掌握疟原虫的生活史的特点;掌握疟原虫红内期的形态特征,能在血片中判断有无疟原虫;掌握间日疟原虫与恶性疟原虫红内期的形态特征及鉴别要点。
2.熟悉疟疾的主要致病机制及对人体的危害;熟悉疟疾常用的病原学及免疫学诊断方法;熟悉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如何及时、正确地采取对策与措施控制疟疾的爆发流行。
3.熟悉:厚、薄血膜的制作、染色与检查技术。
表人体常见三种疟原虫红内期形态比较
【注意事项】
1.采血
(1)采血时机:病人体温升高怀疑有疟疾;疟疾流行区的发热病人。一次检查阴性,应在48小时内每隔6~12h再查。
间日疟、三日疟患者在发作时,外周血液中环状体数目大增,退热时血液中一部分受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消灭,原虫数下降。开始发作后数小时,原虫发育到滋养体晚期,受染红细胞出现变化,疟色素已形成,原虫形态较易确认。间日疟、三日疟在发作开始后任何时间都可以查见原虫,但采血时间仍以发作后数小时内为宜。恶性疟原虫至晚期滋养体后,一般不出现于外周血液循环,除非感染非常严重。配子体出现较晚,在环状体出现1周以后方能见于外周血液。所以对恶性疟应发作初期即采血检验,可查到大量典型的环状体,作为诊断依据。
(2)采血部位:成人从指尖(以左手无名指为宜)采血,婴幼儿可在足跟或大拇趾处采。(3)采血方法:通常用刺血针、三棱针或注射针头,针尖应锋利,使用前必须高压消毒,一人一针避免交叉感染。
采血时用70%酒精棉球消毒局部皮肤,待干后用左手拇指及食指捏住采血部位,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迅速剌入皮肤,深约1~2mm,血即流出成滴。若流血不畅,可在刺血点四周轻轻加压。用消毒干棉球擦去第一滴血,取以后的血滴涂片。采完血以后,应用干棉球稍压伤口止血。
2.涂片用于制作血涂片的载玻片必须清洁无油脂无灰尘,使用前经清洁液或稀释的洗衣粉浸泡12h以上,取出后经清水冲洗干净,晾干。再放入95%酒精中浸泡数小时以上,取出用干净毛巾或稠布拭净后备用。推片:选择两端边缘光滑的载玻片作推片,可使血膜均匀。
3.血膜的保存血膜在干燥与保存的过程,应注意防尘,防止蝇、蟑螂等吮食或污染。保存于干燥处。应及时染色。染色后的血片可保存于干燥器皿内。
血膜标本如须保留备查,油浸镜观察之后,须用二甲苯洗去镜油,干吸水纸沾拭干净后,干燥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