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寄生虫学要点解析——微小膜壳绦虫和缩小膜壳绦虫
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nana,短膜壳绦虫)和缩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diminuta,长膜壳绦虫)
【要点解析】
1.生活史
两种绦虫均为鼠类肠道常见寄生虫,偶然寄生于人体。微小膜壳绦虫孕节脱落后和其中的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被中间宿主蚤类或面粉甲虫等吞食后,发育成似囊尾蚴。人因误食了带有幼虫的中间宿主而获得感染。这一过程为间接发育。人或鼠体内的虫卵也可在小肠上皮绒毛直接发育成似囊尾蚴,回到肠腔发育为成虫,这一过为间接发育。
2.要点
(1)两种膜壳绦虫都主要是鼠体内的寄生虫,仅偶然感染人体。
(2)微小膜壳绦虫的生活史中,虫卵和六钩蚴既可以通过蚤类中间宿主间接发育为似囊尾蚴后再感染终末宿主;也可以直接感染另一终末宿主并直接发育;甚至可以在原终末宿主体内直接发育,从而引起严重的自体内重复感染。缩小膜壳绦虫的虫卵必须在蚤类等昆虫中间宿主体内发育为似囊尾蚴后再感染终末宿主。
(3)人感染微小膜壳绦虫病可能是因为误食到该虫的虫卵,或误食带有似囊尾蚴的蚤类昆虫,也可能是自体内感染;而感染缩小膜壳绦虫完全是因为误食带有似囊尾蚴的昆虫。
(4)两种膜壳绦虫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机械损伤肠壁、虫体代谢产物及分泌物的毒性等导致消化道症状和过敏性反应。诊断主要靠粪检虫卵或孕节。
(5)分布在气候温暖地区,与环境和个人卫生习惯关系密切。防治主要靠治疗患者和注意个人卫生。
【目的要求】
1.掌握两种膜壳绦虫的虫卵、成虫头节和孕节的形态特征,掌握两种膜壳绦虫的生活史以及对人体的致病机理。
2.熟悉人体感染膜壳绦虫的原因和途径,熟悉两种膜壳绦虫病的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
3.了解膜壳绦虫成节形态以及中间宿主和似囊尾蚴的形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