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09-08-03 17:26浏览:
次
第十五章 免疫缺陷病
学习目的和要求
一、掌握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分类与主要临床特点。
二、掌握免疫缺陷病的代表性疾病;AIDS的病因、传播途径和发病机制与免疫学异常。
三、熟悉HIV的免疫逃逸机制和AIDS的免疫学诊断及AIDS的防治原则。
四、了解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发病机制。
课程内容
一、概述
(一)概念:免疫缺陷病(IDD)是免疫系统先天发育不全或后天损害而使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增殖和代谢异常,并导致免疫功能障碍所出现的临床综合征。
(二)分类:按病因不同分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D)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AIDD)。根据所累及的免疫系统成分的不同分为体液免疫缺陷病、细胞免疫缺陷病、联合免疫缺陷病、吞噬细胞缺陷病和补体缺陷病。
(三)主要临床特点
1.感染:患者对各种病原体易感性增加,易发生反复感染,且难以控制。感染性质取决于免疫缺陷类型。
2.肿瘤:患者中恶性肿瘤发病率比正常人增高100倍以上。
3.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易发SLE、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4.遗传倾向: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约1/3为常染色体遗传,1/5为性染色体遗传。
二、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又称先天性免疫缺陷病(CIDD)是由免疫系统基因异常或先天性免疫系统发育异常引起。
(一)原发性B细胞免疫缺陷: 由B细胞先天性发育不全,或由于不能接受传递的信号而导致抗体产生减少的免疫缺陷病。Ig水平降低或缺失为特征,外周血B细胞减少或缺失,T细胞数量正常。临床表现为反复性化脓性细菌感染及对某些病毒的易感性增加。
1.性联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由Btk基因突变或缺失使B细胞发育停止于前B细胞阶段,导致成熟B细胞减少。血循环和外周淋巴组织中B细胞减少或缺失而T细胞正常,血清中各类免疫球蛋白减少或缺乏。出生6~9月后发病。
2.选择性IgA缺陷: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SIgA和血清IgA水平极低,IgM、IgG水平正常或略高。可出现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反复感染。
3.性联高IgM血症:X染色体中CD40L基因突变,使B细胞增殖减少,不能产生抗体类别转换。患者IgG、IgA、IgE缺乏,但IgM增高。患儿易反复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
(二)原发性T细胞免疫缺陷:涉及T细胞发育、分化和功能障碍的遗传性缺陷病。不但产生细胞免疫缺陷,同时产生体液免疫缺陷。
1.DiGeorge综合征:也称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是因第22号染色体某区域缺失使胸腺先天性发育不全所致。患者T细胞数量降低,缺乏T细胞免疫应答。B细胞数量正常,但不能对TD抗原产生应答。患儿反复感染,接种牛痘、卡介苗等减毒活疫苗可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甚至导致死亡。
2.T细胞活化和功能缺陷:T细胞信号转导分子编码基因突变,导致T细胞活化和功能缺陷,如CD3e或g链基因和ZAP-70基因变异。T细胞不能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
(三)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因T、B细胞均出现发育障碍或缺乏细胞间相互作用所致的疾病。
1.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SCID):源自T、B细胞发育异常,包括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X-性联隐性遗传。
(1)X性连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XSCID):IL-2Rg链基因突变,T细胞发育停滞于祖T细胞阶段。患者T细胞和NK细胞缺乏或显著减少,B细胞数量正常,但功能障碍。
(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包括腺苷脱氨酶(ADA)和嘌呤核苷磷酸化酶(PNP)缺陷引起的SCID、MHCI类和II类分子缺陷引起的SCID。T、B细胞受损,患者反复感染。
2.其他SCID
(1)伴湿疹血小板减少的免疫缺陷病(WAS)。
(2)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综合征(ATS)。
(四)补体缺陷病
1.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因.C1INH基因缺陷导致C2裂解失控,C2a产生过多,导致血管通透性增高,产生反复粘膜水肿。
2.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因GPI的编码基因pig-a缺陷,致红细胞膜上DAF和MAC抑制因子减少,发生补体介导的溶血。
(五)吞噬细胞缺陷
临床表现为反复化脓菌和真菌感染。
1.中性粒细胞减少:由髓样干细胞发育障碍引起。
2.吞噬细胞功能缺陷:慢性肉芽肿病(CGD)常见,由编码NADPH氧化酶系统的基因缺陷所致。
三、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一)诱发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因素
1.非感染因素
(1)恶性肿瘤
(2)营养不良
(3)医源性免疫缺陷
2.感染
(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1.病原体:HIV。
2.传播途径
(1)性接触传播
(2)血液传播
(3)母婴垂直传播
3.AIDS的发病机制
(1)HIV侵入免疫细胞的机制:HIV表面的gp120与CD4-CXCR或CCR5结合,形成CD4-gp120-CXCR/CCR5复合物,进入表达CD4分子的细胞(CD4+T细胞、DC、Mo-Mf和神经胶质细胞)。
(2)HIV损伤免疫细胞的机制:
HIV通过损伤CD4+T细胞、使B细胞功能紊乱并缺乏T细胞辅助、使DC数量和功能下降、NK细胞和Mo/Mf功能下降而造成严重免疫缺陷。
a.CD4+T细胞:HIV直接杀伤靶细胞;HIV间接杀伤靶细胞;HIV诱导细胞凋亡。
b.B细胞:B细胞功能紊乱,抗体应答能力下降。
c.巨噬细胞:抗原提呈能力下降。
d.树突状细胞:数目减少,功能下降。
e.NK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能力下降,介导ADCC效能下降。
(3)HIV的免疫逃逸机制:包括表位序列变异、FDC的保护、潜伏感染等。
4.HIV诱导的免疫应答
(1)体液免疫应答:中和抗体和抗P24、抗gp120、抗gp41抗体的保护作用。
(2)细胞免疫应答:
a.CD8+T细胞应答:特异性CD8+ CTL能杀伤HIV感染的靶细胞。病程早期,CTL的细胞毒效应与血浆中病毒水平、病程、、预后有关。病程晚期CTL下降。
b.CD4+T细胞应答:特异性CD4+ T细胞可分泌各种细胞因子,辅助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无症状期,产生Th1细胞介导的应答,症状出现后,转为Th2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5.预防和治疗
(1)预防:主要措施为宣传教育、控制并切断传播途径、严格检验和管理血制品、防止医院交叉感染。
(2)治疗:逆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
6.AIDS的免疫学诊断
(1)HIV抗原检测:ELISA法检测核心抗原p24。
(2)抗HIV抗体检测:AIDS的常规监测指标,抗Env抗体和抗p24抗体。
(3)CD4+T细胞计数:是反映免疫系统损害状况的最明确的指标,是判断AIDS临床分期和预后的重要依据。CD4+T细胞低于500ml-1时,患者易发机会性感染,低于200ml-1时,发生AIDS。
四、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原则
(一)抗感染
(二)免疫重建
(三)基因治疗
(四)免疫制剂
考核知识点
一、基本概念
二、原发性B细胞免疫缺陷病
三、原发性T细胞免疫缺陷病
四、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
五、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考核要求
一、掌握:
1.免疫缺陷病(概念、分类、临床特点)
2.AIDS的病因、发病机制、传播途径及免疫学异常
二、熟悉:
1.HIV的免疫逃逸机制
2.AIDS的防治原则
三、了解:
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