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冬春季多见,临床上可分为四型。
1淋巴管型 是孢子丝菌病常见的病型。原发损害(初疮)常发生在四肢远端,多在局部外伤处出现绿豆至蚕豆大坚实结节,脓肿,肉芽肿及增殖性溃疡,溃疡边缘呈紫色或紫褐色,有少而粘稠的分泌物,以后病灶沿淋巴管转移,呈向心性,带状或链状排列,现在皮下长数个直径1-2cm结节,以后发红,破溃,转移灶数目多达10个以上,从外伤到出现原发损害的潜伏期短者7-30日,长者约半年,儿童皮损常发生在面部如眼眶周围,颊部,颧部,颞部等处,呈串珠状排列的暗红色硬结,疼痛或压痛并不明显。患者全身情况一般良好,无发热,病程慢性,但很少有自愈。
2.固定型 损害特点与淋巴管型的初疮相似,可长期局限与原发部位,周围虽可伴有若干个小的卫星病灶,但不沿淋巴管传播,病变具有多形性,如增殖性溃疡,疣状结节,浸润性斑块,丘疹,毛囊性脓疱,疖样或梅毒疹样损害,很容易与其他类似损害的疾病相混淆而被误诊。
3.皮肤播散型 少见,多数情况下原发病灶不清楚,起病隐匿,因全身各处散在多发性皮下结节而引起注意,随结节长大病变波及表面皮肤,局部经发红,脓肿,破溃过程,排出少量粘性分泌物或脓,血液,形成增殖性溃疡或树胶肿样病变,头面部,四肢,躯干均可发生,愈合形成增殖性或萎缩性瘢痕,此型只侵犯皮肤而不侵及内脏,及时治疗预后较好,偶见全身症状严重者呈急性病容,如不及时治疗预后差。
4.皮肤外型 又称内脏型或系统型孢子丝菌病,最常见于伴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或易感素质者,如糖尿病,酗酒者,长期用糖皮质激素者或艾滋病患者,最常累及的部位是肺,关节,骨,眼,脑膜,肝,脾,肾,甲状腺,睾丸,附睾扥也可受累。本型由于早期诊断困难。不能针对性治疗,预后差,常在死后尸解时才证实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