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1-01 19:45浏览:
次
症状
(1) 闪光感:多为视网膜脱离的最早期症状,其本质是玻璃体后脱离时产
生的视网膜刺激症状,在视网膜周边1-2个象限出现电弧光样症状,患者常能指出明确的闪光方位。
(2) 飞蚊症:亦为玻璃体后脱离的症状之一,也可为视网膜血管破裂后血
细胞进入玻璃体所致。发生闪光感和飞蚊症不一定有视网膜脱离,但因其常是视网膜脱离的前驱症状,所以必须加以重视,详查眼底,必要时三面镜检查,以免遗漏可能发生的视网膜裂孔或脱离。
(3) 视野缺损与中心视力下降:当视网膜脱离发生时,在最先脱离区域所
对应的方位发生视野缺损,随视网膜脱离范围增加视野缺损增大。最先发生视野缺损对应的视网膜部位常是视网膜裂孔所在部位,这一点在询问病史时很重要。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时,中心视力严重下降。偶有患者由于视网膜脱离发展缓慢,直至中心视力受累后才来就诊,而此时已经是陈旧性视网膜脱离了。
眼底表现
(1) 玻璃体:表现为玻璃体液化、混浊,玻璃体后脱离表现为视乳头前较
致密的环型混浊(Weiss环)。视网膜血管破裂时可见玻璃体出血。陈旧视网膜脱离在裂隙灯下即可见到玻璃体腔内粗大色素颗粒。视网膜脱离晚期,由于发生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玻璃体内可见到增殖膜。
(2) 视网膜:视网膜脱离形态各异,最轻者为视网膜裂孔旁的亚临床脱离,
表现为裂孔周围的淡灰色隆起。随脱离范围加大,视网膜呈青灰色隆起,视网膜表面起伏不平,其上血管迂曲。新鲜的视网膜脱离活动度较好, 如脱离范围广, 可见到特征性的波浪运动, 但在局限的浅脱离时, 这种运动的范围较小。有时在新鲜的视网膜脱离, 临近视网膜裂孔处见到小的出血灶, 它们可能由于玻璃体后脱离时视网膜血管受牵拉撕裂引起。陈旧脱离的视网膜可见增殖膜,包括视网膜下增生、视网膜表面或全层皱襞形成,这种情况下眼球活动时视网膜活动度减弱。
寻找视网膜裂孔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成败的关键。绝大多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可找到视网膜裂孔。少数情况下需结合巩膜压迫在间接检眼镜下才能发现。视网膜裂孔有以下几种不同的描述方式:
I 根据裂孔形态,描述为撕裂孔(tear)、萎缩孔(hole)、或锯齿缘断离。
II 根据裂孔位置:① 根据裂孔所在纬度,描述为远周边部、周边部、后极部(多见于黄斑裂孔)。② 根据裂孔所在子午线或象限,描述为颞上、颞下、鼻上、鼻下象限裂孔。
III 根据裂孔大小,描述为小裂孔、大裂孔(大于3PD)、或巨大裂孔(大于等于90°)。
IV 根据裂孔数目,描述为单发裂孔或多发裂孔。
寻找裂孔具有一定规律可循: ① 根据病史, 最先出现视野缺损处对应的视网膜区域多为裂孔所在处, 但由于重力和液体流动的因素, 发生在下方的视网膜脱离,也可由上方视网膜裂孔引起,而此时上方视网膜脱离并不明显。患者主诉视野缺损发展迅速并很快导致中心视力下降者, 多为上方裂孔所致。② 裂孔的好发部位依次为颞上, 颞下, 鼻上, 鼻下象限, 多位于视网膜周边部。③ 根据年龄推测裂孔的位置, 锯齿缘断离多发生于年轻人, 并且多位于颞下或下方; 年长患者颞上或鼻上的视网膜马蹄形裂孔多见; 对老年女性患者应注意特发黄斑裂孔存在的可能。④ 根据患者的屈光状态, 高度近视眼患者颞上象限最常受累, 检查时既要注意周边视网膜的马蹄裂孔, 又要警惕变性区内萎缩孔的存在。⑤ 根据视网膜脱离形态, 上方视网膜球形隆起, 裂孔常在上方; 下方视网膜脱离区上界不清者, 裂孔常位于上方; 下方的视网膜裂孔,视网膜下液体积聚较缓慢,视网膜脱离多呈扁平状; 如果视网膜脱离两侧不对称, 则视网膜脱离上界高的一侧为裂孔所在侧;位于垂直中线上的裂孔,视网膜脱离呈两侧对称分布。后极部视网膜脱离者, 多为黄斑裂孔引起。⑥ 玻璃体切割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者, 应注意玻璃体手术时巩膜穿刺口附近有无裂孔, 此种情况多由于手术中反复进出器械牵拉玻璃体所致。⑦ 对于复发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 应认真检查原裂孔是否被封闭、有无遗漏的裂孔或有无新的裂孔产生,尤应注意格子样变性区。⑧ 对曾行过激光光凝的视网膜脱离患者, 应注意由于激光能量过强引起视网膜裂孔的可能, 此种裂孔较难发现, 需认真检查每一个光凝斑处。⑨极少数患者经反复检查找不到裂孔, 必要时可采用双眼包扎卧床12天, 待视网膜平伏些时可能查到裂孔; 也可在手术时通过间接检眼镜结合巩膜压迫逐个象限检查; 对于屈光间质严重混浊者, 应在手术中去除混浊的屈光间质后再寻找裂孔。 ⑩ 约一半以上的视网膜脱离患者存在多发裂孔, 检查时一定不要遗漏, 以便在术前及术中设计好封孔的方式。
其他眼部表现
(1) 低眼压:视网膜脱离患者通常眼压降低,可能为眼内液体经视网膜裂
孔越过视网膜色素上皮向后引流所致,也可能与房水分泌减少有关。
(2) 视网膜脱离晚期,可发生慢性葡萄膜炎,虹膜后粘连,瞳孔闭锁,
白内障形成,最终眼球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