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腹泻的共同临床表现
1、轻型:起病可缓可急,以胃肠道症状为主,食欲不振,偶有溢乳或呕吐,大便次数增多(3-10次/天)及性状改变;无脱水机全身酸中毒症状,多在数日内痊愈,常有饮食因素及肠道外感染引起。在佝偻病或营养不良患儿,腹泻虽轻,但常迁延,可继发其他疾病。患儿可表现为无力、苍白、食欲低下。大便镜检可见少量白细胞。
2、重型:常急性起病,也可由轻型逐渐加重、转变而来,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较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和全身中毒症状(发热、烦躁、精神萎靡、嗜睡甚至昏迷、休克)。多由肠道内感染引起。
(1)胃肠道症状:常有呕吐,严重者可呕吐咖啡色液体,食欲低下,腹泻频繁,大便每日十至数十次,多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含有少量粘液,少数患儿也可有少量血便。
(2)脱水:由于吐泻丢失液体和摄入量不足,使液体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减少,导致不同程度脱水(见表1),由于腹泻患儿丧失的水分和电解质的比例不同,可造成等渗、低渗或高渗性脱水(见表2),以前两者多见。
(3)代谢性酸中毒:一般与脱水程度平行。轻者无明显表现,重者可有面色灰白、口唇樱红、呼吸深快、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甚至昏迷。根据血C02CP分为轻度(18 ~13 mmol/L)、中度(13 ~ 9 mmol/L)、重度(<9 mmol/L)。
(4) 低钾血症:多见于急性腹泻脱水部分纠正后,或慢性腹泻和营养不良伴腹泻者。临床表现为精神萎靡,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腹胀、肠鸣音减弱,心率加快、心音低钝;血清钾<3.5 mmo1/L;心电图示T波增宽、低平、倒置,出现U波及心律失常。
表1 脱水程度判断
临床表现 |
脱水程度 |
程度 |
轻度 |
中度 |
重度 |
丢失液体量(%) |
5 |
5~10 |
10 |
(ml/kg) |
30~50 |
50~100 |
100~120 |
尿量 |
稍减少 |
显著减少 |
极少 |
脉搏 |
有力 |
快而弱 |
几乎摸不到 |
神志 |
稍烦躁 |
萎靡,烦躁 |
模糊、嗜睡甚至昏迷 |
皮肤弹性 |
尚好 |
较差 |
极差* |
前囟 |
稍凹陷 |
较凹陷 |
极凹陷 |
眼窝 |
正常或稍凹陷 |
较凹陷 |
极凹陷 |
眼泪 |
有泪 |
泪少 |
无泪 |
口腔粘膜 |
稍干 |
较干燥 |
极干燥 |
四肢末端 |
暖 |
凉 |
厥冷,发绀 |
血压 |
正常 |
正常或稍低 |
降低,休克 |
表2 脱水性质判断
脱水性质 |
血清钠mmol/L |
发生率% |
主要症状 |
等渗性 |
130 ~150 |
40 ~ 80 |
重者有循环障碍 |
低渗性 |
<130 |
20 ~ 50 |
口渴不明显,循环障碍更明显 |
高渗性 |
>150 |
较少 |
烦渴,高热,神经系统症状突出 |
(5)低钙血症和低镁血症:活动性佝偻病患儿脱水酸中毒纠正后出现惊厥,应考虑低钙的可能,当用钙剂无效时,应考虑低镁的可能。血镁正常值为0.74 ~ 0.99 mmol/L(1.8 ~ 2.4 mg/dl),< 0.58 mmol/L(1.4 mg/dl)可出现惊厥或手足搐搦。
(二) 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
1、轮状病毒性肠炎:多见于6月~2岁婴幼儿,秋冬季发病,常常病初发生呕吐,后出现腹泻,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的症状,常伴发热和上感症状,为自限性疾病,病程3 ~ 8天,大便镜检偶有少量白细胞,大便轮状病毒检测(ELISA法)可快速诊断。
2、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 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多发生在气温较高季节,以5~8月份最多。起病较缓,大便呈黄色蛋花汤样便,有腥臭味和较多粘液,常有呕吐,多无发热和全身症状,大便镜检有少量白细胞,细菌培养可明确诊断。
3、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主要感染学龄儿童,起病急,腹泻频繁,大便粘冻状含脓血,常伴呕吐、腹痛及里急后重,可有高热,全身中毒症状重,甚至休克。临床表现与菌痢难以鉴别,需做大便培养。
4、产毒性大肠杆菌肠炎 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9~11月为高发季节。在新生儿室可造成暴发性流行,也是旅游者腹泻的主要病原。本病经粪——口途径传播,潜伏期12~24h。起病急骤;大便每日10~20次,水样便,腹泻时伴腹痛或绞痛、恶心、呕吐、精神萎靡和发热,严重者伴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病程持续数日,有自限性。
5、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 好发于夏秋季,各年龄均可发生,潜伏期2~7d。起病急,病情重。有发热、恶心、呕吐、腹痛,大便次数多,开始为水样便,后为血水便,有特殊臭味,大便镜检有大量红细胞,常无白细胞。
6、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大多数为2岁以下小儿,全年发病,以夏季多见,应注意流行病学史;主要症状为腹泻,大便性状多样,不消化便、水样便、粘液样便甚至脓血便;病情轻重不一,重者可发生休克、DIC;部分患儿呈败血症表现,热程较长。半数患儿病后大便排菌约2周,甚至更长。
7、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有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史,大便黄绿色水样,似海水色,粘液多,有腥臭味;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中毒症状;大便镜检有大量脓细胞和成簇的G球菌,便培养有金葡菌生长,凝固酶阳性。
8、真菌性肠炎:多见于营养不良儿或有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史,患儿常伴鹅口疮;主要症状为腹泻,大便黄稀,泡沫多,有发酵味,有时呈豆腐渣样;大便镜检有真菌孢子体和菌丝,沙氏培养基作真菌培养确诊。
9、伪膜性肠炎:由难辩梭状芽孢杆菌引起。除胃肠道外用的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和万古霉素外,几乎各种抗生素均可诱发本病。可在用药1周内或早到数小时迟至停药后4~6周发病。亦见于外科手术后、肠梗阻、肠套叠、巨结肠等体弱患者。本菌大量繁殖,产生毒素 A(肠毒素)和毒素B(细胞毒素)2种毒素致病。主要症状为发热、腹泻,轻症大便每日数次,停用抗生素后很快痊愈;重症频泻,黄绿色水样便,可有伪膜排出,少数大便带血,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外周血象增高。伴有腹痛、腹胀和全身中毒症状,甚至发生休克。对可疑病例可行纤维、电子结肠镜检查。大便厌氧菌培养、组织培养法检测细胞毒素可帮助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