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疾病症状 > 文章内容

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2-11-01 19:34浏览:

 变应性鼻炎患病率高且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国际关注的全球性疾病之一。我国针对中心城市人群的初步研究表明,平均自报患病率约为11.1%,不同地区间差异很大。为提高我国变应性鼻炎诊疗的总体水平,自1990年开始,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委会和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共同制订了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至2004年已经完成了3个版本。2008年底启动了新版的修订工作,经过学科同道近1年的共同努力,重点参考国外现有指南的疾病分型、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经过专家起草、专题讨论、全国巡讲、修改完善和大会通过等五个阶段的工作,最终形成了2009年版《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简称《指南》)。与国外同类文件相比,《指南》省略了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遵从“宜粗不宜细,宜简不宜繁”的指导原则,主要目的是方便临床推广应用。由于国内相关领域研究方兴未艾,《指南》制订中直接参考的国内文献不多。随着对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产生愈来愈多的符合国人疾病特征的科学数据。
  1、临床定义
  变应性鼻炎(allergicrhinitis,AR),即过敏性鼻炎,是机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
  2、分类与分度
  2.1 根据症状持续时间分为间歇性变应性鼻炎和持续性变应性鼻炎。间歇性:症状<4天/周,或<连续4周;持续性:症状≥4天/周,且≥连续4周。
  2.2 根据患者症状严重程度,以及是否影响生活质量(包括睡眠、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将变应性鼻炎分为轻度和中-重度。轻度:症状较轻,对生活质量尚未产生影响;中-重度:症状明显或严重,对生活质量产生影响。
  3、诊断
  3.1临床症状:喷嚏、清水样涕、鼻塞、鼻痒等症状出现2项以上(含2项),每天症状持续或累计在1小时以上。可伴有眼痒、结膜充血等眼部症状。
  3.2体征:常见鼻黏膜苍白、水肿,鼻腔水样分泌物。酌情行鼻内镜和鼻窦CT等检查。
  3.3皮肤点刺试验(skinpricktest,SPT) 使用标准化变应原试剂,在前臂掌侧皮肤点刺,20分钟后观察结果。每次试验均应进行阳性和阴性对照,阳性对照采用组胺,阴性对照采用变应原溶媒。按相应的标准化变应原试剂说明书判定结果。皮肤点刺试验应在停用抗组胺药物至少7天后进行。
  3.4血清特异:IgE检测 可作为变应性鼻炎诊断的实验室指标之一。确诊变应性鼻炎需临床表现与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结果相符。
  4、治疗
  4.1避免接触变应原
  4.2药物治疗:①抗组胺药:推荐口服或鼻用第2代或新型H1抗组胺药,可有效缓解鼻痒、喷嚏和流涕等症状。疗程一般不少于2周。适用于轻度间歇性和轻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与鼻用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中-重度变应性鼻炎。②糖皮质激素:推荐鼻用糖皮质激素。可有效缓解鼻塞、流涕和喷嚏等症状。对中-重度持续性患者疗程不少于4周。对其他药物治疗无反应或不能耐受鼻用药物的重症患者可采用口服糖皮质激素进行短期治疗。不推荐鼻内、肌肉及静脉注射。③抗白三烯药:对变应性鼻炎和哮喘有效。④色酮类药:对缓解鼻部症状有一定效果,滴眼液对缓解眼部症状有效。⑤鼻内减充血剂:对鼻充血引起的鼻塞症状有缓解作用,疗程应控制在7天以内。⑥鼻内抗胆碱能药物:可有效抑制流涕。⑦中药:部分中药对缓解症状有效。儿童和老年人的治疗原则与成人相同,但应特别注意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妊娠期患者应慎用各种药物。
  4.3免疫治疗: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常用皮下注射和舌下含服。疗程分为剂量累加阶段和剂量维持阶段,总疗程不少于2年。应采用标准化变应原疫苗,由具备资质的人员进行操作。
  4.3.1适应证:主要用于常规药物治疗无效的成人和儿童(5岁以上)、由尘螨导致的变应性鼻炎。
  4.3.2禁忌证:①合并持续性哮喘;②患者正使用β受体阻断剂;③合并其他免疫性疾病;④5岁以下儿童;⑤妊娠期妇女;⑥患者无法理解治疗的风险性和局限性。
  4.3.3不良反应:可分为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全身反应症状程度分级及处理措施见表。
  4.4外科治疗适应证:①经药物或免疫治疗鼻塞症状无改善,有明显体征,影响生活质量;②鼻腔有明显的解剖学变异,伴有功能障碍;③合并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药物治疗无效。
  5、疗效评定
  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VAS)对治疗前后的总体症状和鼻部分类症状分别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免疫治疗的远期疗效评定应在疗程结束2年后进行。

西京医院耳鼻喉科 薛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