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皮肤性病 > 文章内容

妊娠期梅毒病例解析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8-07-13 17:58浏览:

 病历报告
 
 
  患者张某,女,26岁,G1P0,因“皮疹一周,检测抗TP阳性”转来我院。妊娠12周时,于当地妇幼医院建立妊娠档案,各项常规检查均正常,HIV抗体及梅毒检测未见异常。妊娠20周时,孕妇躯干及四肢布满红色皮疹,到外院检测抗TP阳性,诊断为梅毒,转入我院就诊。我院梅毒血清学检测示TPPA(+),RPR>1:256。
 
  询问病史,其配偶有不洁性生活史,考虑患者为孕期性生活时被动感染。夫妻双方进行驱梅治疗。孕妇驱梅治疗经过见表1。
 
  患者首次头孢曲松静脉点滴3小时结束,出现高热,Tmax39℃,肌肉痛,胎动频繁。急诊观察,考虑为吉海反应,给予对症处理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同时医生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病情,患者及家属表示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继续治疗。
 
  新生儿:出生体重3640g,阿氏评分9分10分10分,未见肝脾肿大或皮疹等先天梅毒的临床表现。出生时静脉血梅毒检测为TPPA(+),RPR1:2。新生儿给予预防性治疗,苄星青霉素5万U/kg,肌注一次。新生儿随访结果见表2。
 
  表2新生儿随访结果
 
  孕妇产后每3个月复查一次,随访2年。RPR均为1:2,考虑血清固定。
 
  病例分析
 
  1.青霉素皮试假阳性:一、二期梅毒患者青霉素皮试假阳性率高,建议结合既往过敏史及现病史综合诊疗,在给予非青霉素方案治疗后,可重复做青霉素皮试,同时做对照,阴性时进行青霉素驱梅治疗。
 
  2.吉海反应:驱梅治疗后发生的吉海反应,又称疗后剧增反应,通常发生于给予首剂梅毒药物治疗数小时后,并在24小时内消退。全身反应似流感样,包括发热、畏寒、全身不适、头痛、肌肉骨骼痛、恶心、心悸等。此反应常见于早期梅毒,发生吉海反应时硬下疳可肿胀,梅毒疹加重。在晚期梅毒中发生率虽不高,但反应较严重,特别是在心血管梅毒和神经梅毒患者中可危及生命。为减轻此反应,可于治疗前口服波尼松,每日30~40mg,分次给药,驱梅治疗2~4日后逐渐停用。此反应还可致孕妇早产或胎儿宫内窘迫窒息,应给予必要的医疗监护和处理,但不应就此不进行或推迟驱梅治疗。医生应及时向孕妇及家属交代病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以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注:目前国内外公认苄星青霉素是治疗梅毒最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