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就马上成了艾滋病病人。
真相: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后并不会马上发病,会进入很长一段时间的潜伏期。
在没有接受治疗的情况下,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是9-10年,这期间,称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他们外表正常也并无任何症状(体内免疫细胞尚未被HIV病毒完全破坏掉),可以跟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工作。艾滋病病毒专门攻击人体免疫系统,杀灭CD4细胞,大量破坏淋巴组织,破坏人的免疫平衡。当人体免疫系统被艾滋病病毒破坏后,人体由于抵抗能力过低,无法复制免疫细胞,可引发各种多重感染,进入发病期,称为艾滋病病人,严重的会导致死亡。
误区二:艾滋病=同性恋
真相:艾滋病最初在美国发现的病例是男男同性恋者,包括在我国,这一人群是艾滋病的高发人群,所以有些人误把艾滋病与同性恋等同起来。其实,艾滋病与同性恋本身无关,但是,无保护的男男性行为更容易引起艾滋病传播。男男同性恋(MSM)之间肛交的性行为最容易传染艾滋病(直肠弹性不及阴道,黏膜嫩薄容易损伤),加上性伙伴不固定等因素,MSM成为艾滋病感染的高危人群,近年来感染率上升较快。
感染艾滋病最主要原因是无保护措施的性交。如果发生无保护性交,无论何种性交方式,都有感染风险!不过,在同样无保护的条件下,与男女之间的性行为相比,男男性行为感染的风险要高得多。正确使用安全套仍然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误区三:抗病毒治疗药物副作用太大,不能用。
真相:抗艾药物具有一定的副作用,但是利大于弊。只要是药都会有副作用,相比较而言服用抗艾药物反应比较大,服用者通常产生呕吐、无力、睡眠障碍、体重下降、腹泻等不良反应。尤其是早期治疗的患者,甚至感觉服药后的生活“更糟”。其实,现在的药物使用方案正在不断优化,毒副作用也会越来越少。世界已公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早期接受治疗的获益,如果因为担心副作用而延误治疗时机,那么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就会如期成为艾滋病病人。药物副作用对人体的损害远远小于艾滋病病毒对人体的损害,而且副反应通常在用药4-8周后会减弱或消失!由此可见,早期治疗,规范服药,绝对是利大于弊!
误区四:日常生活接触会感染艾滋病毒。
真相:与感染者共同生活是安全的,普通的社交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艾滋病病毒(HIV)的传播途径是性、输血以及母婴传播。尽管HIV非常狡猾,但它是非常脆弱的。HIV如果暴露在空气中只需数分钟就会死去,而水也会破坏其PH值导致其最后崩裂,可以说HIV病毒一旦离开人体温热潮湿的内环境,是无法生存下去。而且感染者的眼泪、汗液或唾液中HIV病毒非常少,与患者接触几乎是不会产生感染。
与HIV感染者发生普通的社交接触如拥抱、握手、亲吻等是不会感染HIV的;与他们共用餐具、马桶、泳池、健身器材、交通工具,同空间内呼吸都是安全的。但是,要杜绝共用牙刷、剃须刀等用品,因为它们可能会接触破损的黏膜与皮肤。此外,蚊虫叮咬也不会传播HIV,因为HIV病毒在昆虫体内,只能存活极短时间。
误区五:艾滋病妈妈不可以生宝宝。
真相:艾滋病患者可生育健康宝宝,规范使用抗病毒药物可阻断母婴垂直传播。HIV阳性孕妇在怀孕就开始或已经服用抗艾药物、新生儿出生后与母亲同步用药、切断母乳喂养,这是最有效的干预方式。据WHO数据显示,西方发达国家通过“HIV母婴阻断技术”可将母婴垂直感染率控制在1%之内。中国目前不存在技术层面的困难,难点在于母婴阻断的宣传开始得太晚,对育龄妇女和孕妇做HIV筛检普及不足,很多感染HIV的孕妇是到了生产时到正规医院进行HIV筛查,然后才发现感染HIV,才开始进行阻断干预。
除此之外,HIV阳性的男性如果要生育,有条件者也通过试管技术让女性怀孕,也可以采用规范服药至病毒载量检测不到,同时,女性服用预防性药物并监测排卵时间,在排卵日同房即可。详情需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