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1-01 19:05浏览:
次
以下就是附睾畸形的发病机制:
附睾为连接睾丸的排精管道,外形细长扁平,位于睾丸的后外侧,10~15根睾丸输出管迂曲成圆锥状,末端汇合成一根长4~6cm且高度迂曲的附睾管,据 Turck对94例非隐睾者,如疝,鞘膜积液,精索静脉曲张等,进行阴囊探查,发现83.9%的附睾头与附睾尾附着于睾丸,而附睾体与睾丸之间有一定距离,一般可容纳一指尖(图1),附睾与睾丸完全紧贴者仅占12.5%)。
附睾畸形主要表现为附睾发育障碍和与睾丸附着异常,前者包括附睾缺如,头部囊性变,中部,尾部不发育,呈纤维索状闭锁,附睾明显变长呈长襻形等,附睾缺如又可分为:
1.中肾管完全不发育,输精管,精囊及射精管一并缺如。
2.中肾管发育不全,附睾体尾部缺如,同时伴有输精管缺如。
3.中肾管未发育成附睾管,而直接衍变成输精管,精囊和射精管,睾丸输出管与输精管相连。
4.无附睾,输精管不与睾丸连接,其近端呈盲端,附睾附着异常包括附睾与睾丸完全分离和部分分离,后者指附睾头与睾丸不连接,附睾不附着于睾丸下极等。
自1971年Scorer及Farrington首次对附睾畸形进行分类以来,已报道了许多不同的分类方法,1990年Koff及Scaletscky在Scorer分类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修改,将附睾畸形分为5类:
Ⅰ型:长襻形附睾:附睾呈长襻状,与睾丸大小比较明显变长,又分4型:
①较睾丸大小长2倍;
②2~3倍;
③3~4倍;
④4倍以上。
Ⅱ型:附睾与睾丸分离:按分离的部位和程度,此型又可分为如下3种情况:
①仅有尾部分离;
②头尾部均与睾丸分离,但相距较近;
③头尾部均与睾丸分离,相距较远。
Ⅲ型:附睾与睾丸成角,
①单纯成角;
②伴有附睾狭窄。
Ⅳ型:附睾闭锁或附睾,输精管的任何部位连续性中断。
Ⅴ型:较长的睾丸系膜。
通过上面我们大体地了解了附睾畸形的检查及病理原因,作为附睾畸形的患者,除了相应的检查和治疗,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引起足够多的重视,平时自己多留意生殖方面的卫生和隐患,有助于我们普通人及时的预防和保健。帮助人们远离疾病,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