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皮肤性病 > 文章内容

小儿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2-11-01 18:55浏览:

【病因】

  (一)发病原因

  目前已肯定本病属于性连锁遗传性疾病中的一种,并认为无论是雄激素受体数量缺乏还是功能障碍,均是由于基因突变所致,二者可能互为等位基因。

  性连锁遗传性疾病是致病基因位于性染色体(x染色体)上,导致其遗传与性别有关。可以分为性连锁显性遗传病和性连锁隐性遗传病。

  性连锁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特点是携带致病基因的女性(即等位基因中有—个是致病基因)本身不发病,这是因为女性有二个X的缘故。而带有致病基因的男性,因为只有一个X,所以—定发病。由携带有致病基因的女性所生的男孩半数发病,半数正常。所生的女孩均无症状,外表均正常,但有一半为携带者。因此于怀孕时产前诊断出胎儿性别后,可保留女胎。

  男性患者与正常女性婚配所怀胎儿,如是女孩则全是携带者,但不发病,如是男孩则全为正常,这种情况下最好是保留男孩,以免此病再继续遗传下去。

  性连锁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特点是:人群中发病女性多于男性,但女性发病轻,双亲中必有一人发病。男患者只传给女儿,而男孩正常。女患者的儿女均可发病,各有1/2可能性。连续几代遗传的表型

  正常子女不携带致病基因。

  (二)发病机制

  已知的至少有以下三种机制可致AIS的发生:

  1、雄激素受体缺乏或数量减少在正常情况下,雄激素作用于靶器官发挥其效应需要依靠靶细胞的敏感性,而这种敏感性通过雄激素和其受体的相互作用而表达。雄激素受体不仅能同二氢睾酮(DHT),而且也能同睾酮(T)以非共价键的形式结合,具有高度亲和性。睾酮和二氢睾酮是雄激素中生理活性作用最强、维持男性副性器官的发育及其正常生理功能必不可少的类固醇激素。如果细胞内的受体缺乏或数量减少,则必然影响雄激素的作用。大多数CAIS和少数PAIS的病因是雄性激素受体的缺乏。

  2、雄激素受体基因突变致功能异常部分患者虽然雄激素受体数量无明显改变,但存在着受体功能的缺陷,主要反映在雄激素与受体的结合障碍,这可能是基因突变而导致的雄激素受体复合物活化或转化的障碍。许多研究者采用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和CDNA探针的方法分析患者的雄激素受体基因,证实了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病因的分子基础是雄激素受体的基因突变。

  3、5α-还原酶的缺乏雄激素同靶细胞的结合需依赖两种蛋白,即雄激素受体和5α-还原酶。5α-还原酶通过与睾酮及其受体结合,使睾酮转变为活性更强的二氢睾酮,若此酶缺乏或活性减弱即影响睾酮向二氢睾酮的转化。

【症状】

  一、临床表现

  根据雄激素受体的完全或不完全异常,可再分为完全型(complete AIS,CAIS)和不完全型或部分型(incomplete或partial,IAIS或PAIS)两大类。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介于表型女性与几乎正常的男性之间。表型为正常女性的CAIS常因原发性闭经就诊而发现,少数则因疝手术在疝囊或腹股沟管中意外发现睾丸而得以诊断。

  在完全型AIS患者中,表现为原发闭经,女性体态,青春期有乳房发育但乳头发育不成熟,无阴腋毛或稀少,女性外阴,阴道呈盲端,无宫颈和子宫,多以原发闭经就诊。性腺可位于大阴唇、腹股沟或腹腔内。在IAIS患者中,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可伴有尿道下裂、小阴茎、小睾丸,男性第二性征发育不完善。有病例报道:患者染色体核型46XY,生殖腺为睾丸,男性的第二性征发育不完善,外阴似女性,阴毛呈倒三角形,阴囊缺如,阴茎短小,无阴道,尿道下裂呈会阴型,无子宫及附件,雄激素接近正常成年男性水平,符合IAIS的诊断。

  二、诊断

  1、根据上述临床表现。

  2、染色体检查,核型均为正常男性46,XY。

  3、体内LH和E2升高,但无明显T和FSH水平的变化。

  4、确诊须依靠雄激素测定和细胞中雄激素受体的测定。

【饮食保健】

  暂无相关资料

【护理】

  性连锁遗传性疾病是致病基因位于性染色体(x染色体)上,导致其遗传与性别有关。可以分为性连锁显性遗传病和性连锁隐性遗传病。

  性连锁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特点是携带致病基因的女性(即等位基因中有—个是致病基因)本身不发病,这是因为女性有二个X的缘故。而带有致病基因的男性,因为只有一个X,所以—定发病。由携带有致病基因的女性所生的男孩半数发病,半数正常。所生的女孩均无症状,外表均正常,但有一半为携带者。因此于怀孕时产前诊断出胎儿性别后,可保留女胎。

  男性患者与正常女性婚配所怀胎儿,如是女孩则全是携带者,但不发病,如是男孩则全为正常,这种情况下最好是保留男孩,以免此病再继续遗传下去。

  性连锁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特点是:人群中发病女性多于男性,但女性发病轻,双亲中必有一人发病。男患者只传给女儿,而男孩正常。女患者的儿女均可发病,各有1/2可能性。连续几代遗传的表型正常子女不携带致病基因。

【治疗】

  本病属于性连锁一类遗传性疾病,预防措施应从孕前贯穿至产前:

  婚前体检在预防出生缺陷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作用大小取决于检查项目和内容,主要包括血清学检查(如乙肝病毒、梅毒螺旋体、艾滋病病毒)、生殖系统检查(如筛查宫颈炎症)、普通体检(如血压、心电图)以及询问疾病家族史、个人既往病史等,做好遗传病咨询工作。

  孕妇尽可能避免危害因素,包括远离烟雾、酒精、药物、辐射、农药、噪音、挥发性有害气体、有毒有害重金属等。在妊娠期产前保健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系统的出生缺陷筛查,包括定期的超声检查、血清学筛查等,必要时还要进行染色体检查。

  一旦出现异常结果,需要明确是否要终止妊娠;胎儿在宫内的安危;出生后是否存在后遗症,是否可治疗,预后如何等等。采取切实可行的诊治措施。

  所用产前诊断技术有:①羊水细胞培养及有关生化检查(羊膜穿刺时间以妊娠16~20周为宜);②孕妇血及羊水甲胎蛋白测定;③超声波显像(妊娠4个月左右即可应用);④X线检查(妊娠5个月后),对诊断胎儿骨骼畸形有利;⑤绒毛细胞的性染色质测定(受孕40~70天时),预测胎儿性别,以帮助对X连锁遗传病的诊断;⑥应用基因连锁分析;⑦胎儿镜检查。

  通过以上技术的应用,防止患有严重遗传病和先天性畸形胎儿的出生。

【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AIS核型为46,XY。性激素六项检查中,AIS患者血浆中睾酮、雌二醇、促卵泡刺激素(hFSH)浓度均在正常或正常高限值,而促黄体生成素(hLH)可升高。

  睾酮:又称睾丸素、睾丸酮或睾甾酮,是一种类固醇荷尔蒙,由男性的睾丸或女性的卵巢分泌,肾上腺亦分泌少量睾酮。它是主要的男性性激素及同化激素。血浆中睾酮正常值为:成人男性14~25.4nmol/L,成人女性1.3~2.8nmol/L,儿童男性

【鉴别】

  与女性假两性畸形和真两性畸形相鉴别,女性假两性畸形患者具有46,XX核型,真两性畸形具有双重遗传性别及双重性腺性别,即同时具备睾丸和卵巢组织。

  一、真两性畸形:这是一种在同一个人身体上,既有男性睾丸,又有女性卵巢的畸形现象。根据性排列组合的不同,真两性畸形又可分为以下三种:

  1、双侧真两性畸形

  两侧各自均有睾丸和卵巢,即不仅左侧有睾丸和卵巢,而且右侧也有睾丸和卵巢。

  2、单侧真两性畸形

  一侧兼有卵巢和睾丸,另一侧则只有卵巢或只有睾丸。

  3、偏侧真两性畸形

  一侧只有睾丸,另一侧只有卵巢。

  真两性畸形的临床表现如下:

  1、外生殖器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畸形,以男性抚育者,多数有阴茎、尿道下裂,一半以上有阴唇阴囊不完全融合,少有正常男性外生殖器;表现型为女性者多有大的阴蒂,多数有尿生殖窦,大多数有发育不良的子宫。

  2、青春期表现:70%乳腺增大明显,少数发育不良或者不发育;半数有月经来潮,部分有排卵现象。以男性抚养者出现乳房发育,周期性“血尿”、睾丸痛;以女性抚养者表现为阴蒂肥大,大阴唇状如阴囊,无阴道,闭经或周期性腹痛,或可于在腹部或腹股沟触及肿块。

  真两性畸形的诊断:真两性畸形,根据临床表现和染色体核型还不能确诊,往往需要结合激素水平检验,MRI、CT、B超等检查,必要时行两侧性腺探查以及活检可确诊,目前腹腔镜技术的出现可以在避免开腹手术的情况下完成。

  真两性畸形现象,极为罕见,鉴别起来比较困难,须经过对性腺组织进行切片检查,确定同时存在睾丸和卵巢时,方能作出肯定结论。

  二、女假两性畸形:

  外生殖器出现部分男性化,可从阴蒂中度粗大直至阴唇后部融合和出现阴茎。男性化的程度取决于胚胎暴露于高雄激素的时候早晚和雄激素量。

  根据上述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可确诊。出生后,如对小儿的性别发生怀疑时,可进行性染色质、性染色体和尿17-酮、尿17-羟类固醇检查,若检查结果和性征表现不一致时,应引起注意,并作进一步检查,必要时剖腹探查以决定性别。

【并发症】

  睾丸位置不定,可在腹腔内或在腹股沟,25岁后睾丸恶变机会多。

  异位睾丸:睾丸从腹股沟管下降时,可能并未降入阴囊内的正常位置,而引引起异位睾丸。异位睾丸很少见,它的临床意义及治疗原则一般与隐睾相同。如诊断明确,则一般均应考虑手术治疗,因为雄激素治疗一般无效。青春期以前尽早作睾丸固定术,通常均可使睾丸功能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