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1-01 18:55浏览:
次
(一)发病原因
外阴色素痣是由于色素细胞生长过度所致。
痣细胞来源于两种细胞,即表皮内的色素细胞和皮神经的施万(Schwann)细胞。交界痣主要来源于色素细胞。黑痣来源于上皮色素细胞和真皮神经鞘细胞。
痣可生长在全身各部位,生长于外阴的痣由于位于被刺激的部位,故有可能发生恶变。
(二)发病机制
病理上将色素痣分为3型,即交界痣、皮内痣、混合痣。
1、皮内痣:
完全位于皮内,较少见。
2、交界痣:
指痣细胞位于表皮与真皮交界处,早期的痣或儿童期的痣大多是交界痣。
3、混合痣:
当交界痣的一部分或者大部分进入真皮内时,称为混合痣。混合痣细胞呈圆形或立方形,胞膜清晰,胞质均匀一致,含有黑色素,胞核大,染色淡。
色素对类固醇(甾体)激素的反应非常敏感,幼年时色素痣往往不明显,到青春期以后,色素痣逐渐加深,体积也增大。
亦有人主张妊娠妇女应做预防性的色素痣切除,而Allen等则认为妊娠与色素痣恶变没有关系,这方面尚缺乏明确的证据。
一、临床表现:
1、黑痣:
好发部位为大小阴唇,多呈黑色,表面平坦而隆起呈乳头状。
临床无特别症状。如长期刺激或者摩擦后,局部可出现疼痛、发痒、出血或者炎性反应。
色素痣对性激素敏感,常在青春期增大变黑。
如果色素痣颜色突然加深,部位变浅或呈放射状改变,面积增大,周围发红,出现溃疡出血,病人出现瘙痒等应警惕恶变为恶性黑色素瘤的可能。
来源于痣细胞的恶性黑色素瘤,发病年龄较年轻,肿瘤生长快,恶性程度高,易出现早期转移。
2、蓝痣:
为0.2~0.5cm,稍隆起、边界清楚的蓝黑色小结节,多无症状。
二、检查:
妇科检查时发现痣的颜色从淡褐色到黑色,大阴唇处见棕色、浅褐色或者青黑色斑块。局部稍隆起或者扁平,有的长毛,病变一般较小,单发常见。
三、诊断:
依靠临床特征及病理切片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其中外阴黑色素痣的正确诊断对黑色素瘤的早期防治有特殊意义,尤其是年轻女性,两者的鉴别更要加以重视。
外阴色素痣食疗方(下面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1.人参粥以人参末3g(或党参15g),冰糖适量,好米100g,煮粥常食。
2.黄芪粥黄芪50g,煎水取汁以作煮粥水,好米100g,红糖适量,陂皮末3g,共煮粥。
3.归芪蒸鸡当归20g,黄芪100g,母鸡1只,共蒸熟后分次服用。
4.参枣米饭:人参3g(或党参15g),大枣20g,好米250g,白糖50g。参、枣切碎与共蒸,米熟饭成,加白糖分次服用。
5.术枣饼白术30g,大枣250g,鸡内金、干姜、面粉、油、盐等调料适量。诸药研末或切极细,与面粉、调料合匀,煎饼,分次食用。
外阴色素痣吃那些对身体好?
多吃碱性物质以预防癌变。
1、弱碱性食品:红豆、萝卜、苹果、甘蓝菜、 洋葱、豆腐等。
2、中碱性食品:萝卜干、大豆、红萝卜、蕃茄、 香蕉、橘子、番瓜、草莓、蛋白、梅干、菠菜等。
3、强碱性食品:恰玛古、葡萄、茶叶、海带芽、海带,等。
外阴色素痣最好不要吃那些食物?
1.禁食发物。如鱼类、虾、蟹、鸡头、猪头肉、鹅肉、鸡翅、鸡爪等,食后会加重阴部的瘙痒和炎症。
2.尽量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例如:洋葱、胡椒、辣椒、花椒、芥菜、茴香。
3.避免吃油炸、油腻的食物。如油条、奶油、黄油、巧克力等,这些食物有助湿增热的作用,会增加白带的分泌量,不利于病情的治疗。
4.戒烟戒酒。
预防:
根据Holland(1949)的报道,虽然外阴部的皮肤仅占全身表皮的1%,但女性7%~10%的恶性黑色素瘤发生在外阴部,其病死率较高。由于外阴黑痣有可能发展为恶性黑色素瘤,故预防其发生及癌变则至关重要。要预防患上外阴色素瘤,应做好以下几点:
1、定期体检:以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2、做好随访:防止病情恶化。
3、注意个人卫生,特别是经期和产褥期阴部的卫生。
4、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注意劳逸结合,多参加体育锻炼,多进食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果。
二、治疗前:
应该对该病症状和相关的禁忌进行详细的了解等。
可做以下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
一、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
阴道分泌物即女性生殖系统分泌的液体,又称为白带。观察阴道分泌物的颜色和性状可以明确外阴部或者阴道的病变。
二、肿瘤标志物检查: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是反映肿瘤存在的化学类物质。
(1)分类
1)肿瘤组织产生,包括:分化抗原;胚胎抗原(AFP,CEA);同工酶(NSE);激素(HCG);组织特异性抗原(PSA,free PSA):粘蛋白,糖蛋白,糖脂(CA125);癌基因及其产物;多胺类等。
2)肿瘤与宿主相互作用后产生,包括:血清铁蛋白;免疫复合物;急性时相蛋白;同工酶;白细胞介素受体;肿瘤坏死因子等。
三、组织病理检查:
(1)黑痣:
1)肉眼观:痣呈黑色,表面平坦或隆起,甚至呈乳头状,表面还可以有毛发,扁平的痣常常是交界痣。
2)镜下:痣细胞呈黑色,细胞呈卵圆形,半圆形,细胞膜清楚,胞质内为黑棕色的颗粒,核不清楚,位于真皮深部的痣细胞常常呈梭形,胞质内无色素,表示痣细胞老化。
(2)蓝痣:
1)肉眼观:为0.2~0.5cm直径大小的稍微隆起的边界清楚的蓝色小结节,最大不超过1.5cm。
2)镜下:位于真皮内,痣细胞为梭形色素细胞,有胞突伸出,细胞集合成束,与表皮面平行,细胞有时伸展至皮下脂肪组织内,细胞很多时称富细胞蓝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