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皮肤性病 > 文章内容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2-11-01 18:51浏览:

【病因】

  肝炎病毒依其流行病学特征,可分为两型:即传染型和血清型。由传染型病毒引起的肝炎为A型肝炎,血清型肝炎称为B型肝炎。B型肝炎表面抗原系Prince(1968)在澳大利亚发现,亦称澳大利亚抗原。而由Dane(1970)在HBsAg阳性的病人中发现的球形颗粒抗原则称为核抗原。故现知B型肝炎存在两种抗原系统。临床实践中A型肝炎已为大家所熟知,而B型肝炎多为亚临床型或隐匿型多被遗误,但其危害性较大,应引起重视。B型肝炎抗原和抗体必须依血清学检查确定,并以此检出隐性或慢性抗原携带者,即潜在传染源。但迄今为止,B型肝炎病毒尚未能培养成功,而A型肝炎病毒颗粒,则已分离成功。且知该病毒直径为27nm的RNA肠病毒。

【症状】

  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胀、 肝区疼痛加重;乏力,黄疸。

【饮食保健】

  肝炎急性期应卧床休息,饮食宜清淡,必要时静脉输液,以保证液体和热量的摄入。

【护理】

  一、妊娠期

  注意休息加强营养,防止交叉 传播,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重症肝炎 注意观察血压、尿量、出血倾 向及时发现肝昏迷前驱表现。观 察有无凝血机制障碍或DIC出现。

  二、分娩期

  1、住隔离产房,多关心产妇,消除紧张心理。

  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产道损伤,新生儿产伤。

  3、预防产后出血,配血。

  4、宫口开全后手术助产,缩短产程,胎儿娩出后 给宫缩素。

  三、产褥期

  1、产后及时采取避孕措施。

  2、凡接触过产妇的器械,布类、衣服均严格消毒;排泄物、呕吐物、胎盘做特殊处理。

  3、HBsAg阳性产妇不宜母乳喂养,应人工 喂养,新生儿隔离4周,注射乙肝疫苗。

  四、禁止使用对肝功能有损害的药物,如抗结核病药物中的异烟肼、利福平,对氨基水杨酸钠,精神病用药中的氯丙嗪、安定,抗菌药物中的四环素、磺胺等。不能饮含有酒精的饮料,更不能随意饮酒。要注意补充维生素B1、B6、B12、C、K等,维生素C呢功能促进肝细胞修复,改善肝功能。

【治疗】

  1,预防:

  1)加强围生期保健 重视孕期监护,将肝功及肝炎病毒血清学抗原、抗体检测列为产前检测常规,并定期复查。对HBsAg和HBeAg阳性孕妇分娩时,应严格施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产伤及新生儿损伤、羊水吸入等,以减少垂直传播。

  2)乙型肝炎的免疫预防 有效办法是注射HBIG或乙型肝炎血源疫苗。我国新生儿出生后常规进行免疫接种。

  (1)主动免疫: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肌内注射乙型肝炎疫苗30μg,生后1个月、6个月再分别注射10μg。新生儿对疫苗的免疫应答良好,体内产生HBsAb,可有效保护肝脏不受HBV的感染,免疫率达75%。

  (2)被动免疫:新生儿出生后立即肌内注射HBIG0.5m1,生后1个月、3个月再各肌内注射0.16ml/kg,可减少或阻止HBV进入肝脏,免疫率达71%。

  (3)联合免疫:乙型肝炎疫苗按上述方法进行,HBIG改为出生后48小时肌注0.5m1一次。在主动免疫建立之前,先获得被动免疫。使有效保护率达94%。

  3).丙型肝炎的预防 目前丙型肝炎病毒尚无特异的免疫方法。丙型肝炎以医源性传播为主。在日本经输血感染的急性肝炎中95%为丙型肝炎。减少医源性感染是预防丙型肝炎的重要环节。保护易感人群可用丙种球蛋白对人群进行被动免疫。对抗HCV阳性母亲的婴儿,在1岁前注射免疫球蛋白可对婴儿起保护作用。

【检查】

  血清谷丙转氨酶增高,血清胆红素在17μmol/L(1mg/dL)以上,尿胆红素阳性。

【鉴别】

  1.妊娠剧吐引起的肝损害。 黄疸较轻,ALT轻度升高,尿酮(+),经过治疗 酸,调整电解度,病情迅速好转,对于恶心呕吐严重的早孕反应,一定要提高警惕,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及早进行肝功能检查和肝炎病毒的血清学检查。

  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引起的肝损害。本病常有妊高症的表现,如高血压、蛋白尿、水肿等。可伴有上腹部疼痛,黄疸较轻。妊娠结束后病情迅速缓解。

  3.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常发生于妊娠晚期,起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起病时常有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进一步发展为急性肝功能障碍,表现为凝血因子缺乏,出血倾向,低血糖,深度黄疸,肝性脑病等。

  4.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常有家族史,孕28周后表现全身皮肤瘙痒和轻度黄疸综合症,无消化系统症状,产后消退。

  5.药物性肝损害。妊娠期常应用的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有氯丙嗪、异丙嗪、甲巯咪唑(他巴唑)、异烟肼、利福平、磺胺类、四环素等。常有转氨酶轻度升高,不伴脾大。停药后肝功能恢复。

【并发症】

  可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