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皮肤性病 > 文章内容

甲型病毒性肝炎(甲型肝炎)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2-11-01 18:51浏览:

【病因】

  (一)病因:

  1. 甲型病毒性肝炎主要由粪-口(或肛-口),通过消化道传播的甲型肝炎病毒(简称甲肝病毒)而致病。

  2. 若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居住拥挤,人口稠密,环境卫生差的学校、工厂、农村、托幼机构或家庭中,更容易发生甲型肝炎的感染和高度局限性流行;一旦水源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

  3. 滥用药物注射及同性恋群体中,甲肝病毒抗体水平和查出率很高。

  4. 有食用被甲型肝炎患者粪便污染的水或食物史,特别是被污染的毛蚶、蛤蜊等半熟食品,或与患者有密切接触史。

  (二)发病机制:

  人类感染甲肝病毒后,首先在消化道中增殖,在短暂的病毒血症中,病毒又可继续在血液白细胞中增殖,然后进入肝脏,在肝细胞内复制繁殖。于起病前1~2周,甲肝病毒由肝细胞的高尔基体然向毛细胆管,再通过胆管进人肠腔,从大便排出。在甲型肝炎潜伏末期和黄疽出现前数日是病毒排泄高峰。处在这个时期的患者,尤其是无症状的亚临床感染者,是最危险的传染源。

【症状】

  (一)临床特征:

  1.急性黄疸型

  (1)黄疸前期:感染者经30天左右的潜伏期,大多急性起病,有畏寒发热、倦怠无力、肌肉酸痛、食欲缺乏、恶心厌油、呕吐及上腹不适等,持续数日至2周。少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主要体征有肝区压痛及叩击痛。

  (2)黄疸期:大约在发病后1周,发热消退,尿黄似浓茶,巩膜、皮肤黄染,1~2周内黄疸达高峰。肝大,有压痛及叩击痛,部分患者有轻度脾大,一般持续2~6周。

  (3)恢复期:黄疸消退,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持续2周至4个月,少数有达6个月者。

  2.急性无黄疸型 一般较轻,病程较短,易忽略,仅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腹胀和肝区疼,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亚临床型),可有肝大。

  3.急性淤胆型甲型肝炎

  (1)起病急,消化道症状不明显,尿色深黄,巩膜、皮肤明显黄染,可有灰白便及皮肤瘙痒。

  (2)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血清转肽酶、碱性磷酸酶、胆固醇等明显升高,ALT中度升高,黄疸持续3周以上,少数达3个月以上,并除外其他肝外梗阻性黄疸者。

  4.重型甲型肝炎

  (1)急性重型起病急,发展快,病程在10天内,黄疸迅速加深,频繁恶心呕吐、高度腹胀、极度乏力、出血倾向,并迅速出现神经精神症状。主要体征有意识障碍、扑翼震颤,及肝浊音界缩小等。

  (2)血清总胆红素171μmol/L以上,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活动度低于40%,胆碱酯酶活力、C3、血清胆固醇及胆固醇脂均明显降低。

  (3)有患者黄疸症状不明显但却出现精神症状。病程在10天以上者为亚急性重型肝炎,临床表现同急性重型。重型肝炎的主要并发症有肝性脑病、脑水肿、出血、肝肾综合征等。

  5.甲型病毒性肝炎起病急,发热消退后,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黄疸、肝大等临床表现。

  (二)诊断:

  假性病毒性肝炎可结合肝功能检查、特异性免疫学检测等手段进行诊断。

  1.肝功能检查 血清总胆红素在黄疸前期即开始升高,2周内达高峰,重型及淤胆型可达171μmol/L以上;血清ALT在潜伏期后期开始上升,AST亦可升高。重型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活动度进行性下降。

  2.特异性免疫学检测 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抗-HAV IgM是确诊急性甲型肝炎最可靠的方法,病后8周内保持高滴度,并持续至恢复早期。

【饮食保健】

  暂无相关资料。

【护理】

  暂无相关资料。

【治疗】

  1.控制传染源 急性患者应按消化道隔离至病后3周。托幼机构的患者须隔离至肝功正常,病原学标志阴性。患者的粪便及排泄物应严格消毒,对生产经营食品人员应定期查体。

  2.切断传播途径 搞好环境卫生,加强水源及粪便管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不食半熟的水产品等。

  3.保护易感人群 丙种球蛋白制剂含有较高效价的抗-HAV,在接触患者后7~14天内注射能有效地预防。甲型肝炎疫苗具有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可产生能防止及中止感染的中和抗体,反应轻,安全性好。史克与默克灭活疫苗也具有良好的抗原性。

【检查】

  1.HAV和HAV抗原检测:取病前2周及病后10天内患者的粪便,采用免疫电镜技术检测HAV或HAV抗原颗粒,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粪便和血清中的HAV RNA。

  2.特异性抗体的检测: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抗-HAV IgM,其特异性高,在发病早期即明显升高,可作为HAV近期感染的指标。抗-HAV IgG是保护性抗体,病后1月可检出,3个月后达高峰,维持2~10年,抗-HAV IgG阳性是既往HAV感染及机体有免疫力的标志,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3.肝超声波检查和心电图显示有异常改变。

  4.血液常规检查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高,偶见异型淋巴细胞,一般不超过10%。

  5.尿常规检查 黄疸前期后一阶段尿胆原及尿胆红素开始呈阳性反应,黄疸期尿胆红素阳性,而尿胆原减少。

  6.肝功能检查:

  (1)血清酶测定 黄疸前期早期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开始升高,血清胆红素于黄疸前期末升高。血清ALT高峰在血清胆红素达高峰之前,一般在黄疸消退后1至数周恢复正常。测定ALT有助于早期肝炎的诊断。

  (2)色素代谢功能测定 常用有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测定、尿三胆检查。黄疸型者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均升高。淤胆型者升高更显著,同时伴有ALP及r谷氨酰转肽酶(γ-GT)明显升高。无黄疸型可选用腚青绿(ICG)滞留试验或磺溴酞钠滞留试验,有助于诊断。

  (3)蛋白代谢功能试验麝香草酚浊度试验 血清透明质酸测定均有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多反映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肝硬化的指标。急性肝炎常常正常。

  (4)其他凝血酶原活动度≤40%对诊断重型肝炎有重要意义,≤50%显示有发展为重型肝炎倾向。血清胆固醇降低表示病情危重,增高见于梗阻性黄疸。

  (5)特异血清学检查检测 抗-HAVIgM是确诊甲型肝炎的重要指标,是诊断甲型肝炎最可靠灵敏的方法。若抗-HAVIgM阳性即可确诊为现症感染,若阴性可以排除。

【鉴别】

  急性甲型肝炎可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鉴别,但鉴别难度不大;另外还需与中毒性及药物性肝炎、EBV感染、妊娠急性脂肪肝相鉴别。

  1、甲型肝炎一般呈流行或暴发,以学龄前儿童及青壮年多见,起病急,常有发热,病前有可疑不洁饮食史,而乙、丙型肝炎多为散发,以成人为主,多无发热;甲型肝炎与戊型肝炎有时不易鉴别,戊型肝炎亦呈流行或暴发,亦有不洁饮食史,但发病年龄以15~3 9岁年龄组为多,且淤胆型的比例较高,而鉴别诊断的主要依据是病毒特异性免疫学检测。

  2、与药物性肝炎鉴别,主要根据病前有无误食毒物或用药史。

  3、EBV感染 发热时间较长,常有咽峡炎、淋巴结肿大、异型淋巴细胞增多、噬异凝集试验阳性、抗-HAV IgM阳性等。在鉴别诊断时,还应考虑到全身感染性疾病如伤寒、败血症等出现的肝大、黄疸、肝功异常。

  4、妊娠急性脂肪肝 该病见于初产妇,于妊娠后期发病,有深度黄疸,急性腹痛,出血倾向,肝肾综合征及昏迷等临床表现,尿胆红素阴性,超声波呈典型脂肪肝波形。

【并发症】

  引急性肝炎的并发症较少,其中比较常见的胆囊炎,偶见心包炎、结节性多动脉炎。

  1、胆囊炎

  是细菌性感染或化学性刺激(胆汁成分改变)引起的胆囊炎性病变,为胆囊的常见病。常伴发热、恶心呕吐,但寒战少见,黄疸轻。

  2、 心包炎

  患者可有发热、盗汗、咳嗽、咽痛、呕吐、腹泻、胸痛、呼吸困难、紫绀、面色苍白、腹水、肝肿大、甚至休克等症。

  3、 结节性多动脉炎

  是一种累及中、小动脉全层的炎症和坏死性血管炎,随受累动脉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多样。患者常有不规则发热,体重减轻、乏力、多汗、关节痛和肌肉疼痛等症状。